第八章杂粮病害及其综合防治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66299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杂粮病害及其综合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八章杂粮病害及其综合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八章杂粮病害及其综合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八章杂粮病害及其综合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八章杂粮病害及其综合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杂粮病害及其综合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杂粮病害及其综合防治(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杂粮病害及其综合防治,玉米病害 Maize Diseases,第一节 玉米病害概论,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在世界和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而居第三位。 玉米的主要病害 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灾害,常年损失可达6-10%。世界上报道玉米病害百余种,而在我国报道就有30余种。在我国为害严重的病害有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瘤黑粉病和几种病毒病等。玉米细菌性枯萎病在国内尚未发现,是我国对外检疫对象。,第一节 玉米病害概论,!学习本章内容需要掌握的要点 基本要求:掌握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领 基本知识点:玉米

2、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的为害症状、分布、病原菌、侵染规律及其防治。,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玉米栽培区。 该病主要分布在气候较冷凉的地区,我国最早于1899年发现于东北,现已遍布全国各主要玉米产区。在大发生的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达50以上。1974年吉林省发病面积达4千万亩,减产20.近年来由于各地都在种植抗病品种,大斑病的为害已明显减轻。,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一)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中后期特别是

3、抽穗以后,为害加重。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多雨年份,病害发展很快,一个月左右即可造成整株枯死。受害果穗松软,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穗柄紧缩干枯,严重时使果穗倒挂。,玉米小斑病Helminthosporium maydis,玉米大斑病,H.turcicum,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二)病原 病原菌为大斑病长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 = Helminthosporiun turcicum),属半知菌亚门。 有性世代大斑纲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属子囊菌亚门。 目前只在培

4、养基中用大麦秸秆才能产生,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现。,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三)侵染循环 1.越冬形态和越冬场所:即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中残留的病叶组织里的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或由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壁孢子,都能越冬。所以这些病残体就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但菌量极低,在初侵染中作用不大。,2.在玉米的生长季节:病残组织中的菌丝体,恢复活动后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越冬的分生孢子、厚壁孢子随雨水的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侵入后的菌丝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使受侵微管束的导管及管细胞被菌丝堵塞,水分输送受阻,引起部分萎蔫,组织坏死,呈

5、现典型的萎蔫斑。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四)发病条件 1.品种的抗病性: 2.气候条件: 玉米大斑病多发生于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地区。 3.耕作栽培措施: 玉米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间作套重的玉米发病轻。晚播一般比早播发病重,密植玉米比稀植发病重;肥沃地发病轻于瘠薄地;离村边或玉米秸秆堆近发病重;地势低洼地发病重等等。,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五)防治 防治大斑病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合理布局品种和栽培防病措施为辅的综

6、合防治措施。 1.选种抗、耐性品种 2.合理布局品种 在生产上应有计划地从空间上,在大的区域里合理布局品种,限制毒力小种的定向选择,防止优势小种的产生和扩散。 3.改进栽培管理 适时早播;增施基肥,适期追肥;间种。 4.药剂防治 由于玉米植株高大,田间作业困难,加之经济效益低,目前很少在生产上应用。,第三节 玉米小斑病 (Southern blight of corn),玉米小斑病是国内外温暖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 1970年,美国大流行,减产165亿kg,损失产值约10亿美元。(原因:普遍种植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种,使得对该玉米高度感染的T小种病菌成为优势小种) 在我国早有发生,

7、但真正成为主要病害还是在60年代以后。(原因:国外感病自交系的引进和利用和感病杂交种的普遍推广) 主要发生在7、8月份平均温度高于250C的种植区。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湖北、广西等省较为严重。,第三节 玉米小斑病 (Southern blight of corn),(一)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侵害叶片,但茎部和果穗的苞叶、籽粒等亦可被害。 叶部病斑椭圆形或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二)病原 由小斑离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Helminthosporium maydis侵然引起。其有性时期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

8、ostrophus 1. 形态:分生孢子梗散生,褐色,直立或有漆状曲折,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有隔膜,脐点明显,凹入基细胞中。 2. 生理:病菌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 ,第三节 玉米小斑病 (Southern blight of corn),(三)侵染循环 与大斑病相似。 (四)发病条件 A. 寄主的抗病性 B. 气候条件 C. 菌源数量和毒力 D. 栽培条件。 (五)防治 应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A.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B. 加强栽培管理 C. 药剂防治,第四节 玉米丝黑穗病 (Maize head smut),玉米丝黑穗病于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报

9、道,我国1919年在东北首次报道,目前各玉米栽培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从全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和西北玉米区发病重。一般年份发病率2-8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丝黑穗病损失玉米3.25亿kg. 至上世纪80年代,在主要春麦区病害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在整个玉米产区仍然是生产上的主要要病害之一。,第四节 玉米丝黑穗病 (Maize head smut),(一)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 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即可表现各种症状,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

10、缩短,叶色暗绿挺直。,(二)病原 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属担子菌亚门。 病部散出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黄褐色,暗紫色或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表面具细刺。,第四节 玉米丝黑穗病 (Maize head smut),(三)侵染循环 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粪肥,再次是种子。 玉米播种后,来自土壤、粪肥、种子上的冬孢子,遇到适宜的温湿度等条件便萌发产生担孢子,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后形成系统侵染。使果穗变成黑穗。 玉米丝黑穗病无再侵染。,薯类病害 potato and sweet potato diseases,在世界粮食作

11、物中,甘薯的总产量占第七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甘薯病害种类较多,重要的有黑斑病、茎线虫病、根腐病、甘薯瘟病及储藏期的软腐病等。,甘薯病害(sweet potato diseases),甘薯黑斑病 (sweet potato black rot),(一)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1890年Halsted在美国发现此病,1905年日本有报道。1937年由日本鹿儿岛传入中国辽宁省,现全国26个省、市均有发生,是中国甘薯最严重的病害。据统计,中国每年因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10%。 此外,黑斑病菌侵染薯块后,在病斑及其周围组织可产生甘薯黑疤霉酮(Ipomeamarone,IP.)等

12、呋喃萜类(furanoterper penolos)有毒物质,人食病薯后出现头昏症状,家畜食用后常引起中毒死亡。,甘薯黑斑病,(二)病 原 为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属子囊菌亚门 无性态 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和内生厚垣孢子:内生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或侧生的分生孢子梗内,无色,单胞,圆筒形,两端平截;厚垣孢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圈附近,一般着生在分生孢子梗内,成熟的孢子为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厚膜。 有性态 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为球形,具长喙,顶端裂成须状;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状,成熟时排出孔口。,(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子囊孢子在病

13、残体上越冬(土壤中)。所以,贮藏窖、苗床及土壤是病原菌越冬的主要场所。 带菌土壤粪肥、种薯和秧苗是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流水、农具、昆虫也可传病。 病菌主要通过伤口入侵,甘薯黑斑病发生的轻重与温湿度、土质、耕作制度、甘薯品种和薯块伤口等密切相关。,(四)、发病条件 * 土温在1530之间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5。 * 土壤含水量在1460之间,病害随湿度的增加而加重,超过60,又随湿度的增加而发病减轻。 * 甘薯对黑斑病尚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五)、防治 * 采取以选用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 1限制初侵染源的传播 2建立无病留种地 3

14、安全贮藏种薯 4. 培育无病壮苗 5. 选用抗病品种 6药剂浸苗,甘薯茎线虫病 (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disease),(一)、症状 中国以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和天津等地发病较重。受害后减产l0%-50%,严重时绝收。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苗期受害后,茎部变色,无明显病斑,组织内部呈褐色或白色和褐色相间的糠心,大田期受害,主蔓茎部表现褐色龟裂斑块,内部呈褐色糠心。 (二)病原 为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三)发病规律 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病薯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在病区,土壤、粪肥、流水、农具均可携带传

15、播。 春薯生长期长,线虫繁殖代数多,发病重,夏薯病轻。连作发病重。湿润的沙性土有利于发病,粘土病轻。 (四)防治 甘薯茎线虫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地,严格选种、选苗,薯苗栽插前后用药剂处理; 3.重病区实行与粮、棉作物轮作; 4.严禁病区内种薯和种苗外运和防止农事操作引起的传播,症状(symptom) 薯块发病后,在薯块表面长出茂盛的绵毛状菌丝体,上有黑色的小颗粒,即病菌的孢子囊。破皮后流出黄色汁液,带有酒香味,如被后续病菌侵入,则变成霉酸味和臭味,以后干缩成硬块。 病原物(pathogen) 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 Eh

16、r),为接合菌亚门根霉属。,甘薯软腐病(sweet potato soft rot),甘薯其它病害,甘薯根腐病(root rot):主要发生在大田期,危害根及茎,病部变黑腐烂造成死苗或植株生长衰弱。由茄镰孢甘薯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 batatas),有性阶段为血红丛赤壳(Nectria sanguinea)引起。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存活。 甘薯瘟(bacterial wilt):由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引起。国内南方发现,检疫对象,国外未见报道。 甘薯贮藏病害:有15种以上,以黑斑病和软腐病为主。软腐病由葡枝根霉引起,伤口侵染,造成薯块软腐。,马 铃 薯 病 害,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一般减产30%。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北地区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如l950年大流行年,这些地区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