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茶诗夜读札记之三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806044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茶诗夜读札记之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茶诗夜读札记之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茶诗夜读札记之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茶诗夜读札记之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茶诗夜读札记之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茶诗夜读札记之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茶诗夜读札记之三 法门寺博物馆李新玲 唐代的饮茶方式是煮茶,是先将茶饼烘烤磨碎筛成粉末再放到锅里去煮成茶汤饮用。据 茶经- 五之煮记载,煮茶的锅叫做,它是放在炉子上用火烧煮的。当水刚烧开时,水面出现 像鱼眼一样大小的水珠并微微发出响声,称之为一沸,此时要加入一勺盐调味。当锅边水泡如 涌泉连珠时为二沸,此时要舀出一瓢水备用。再用竹夹在锅中心搅打使开水呈旋涡状,然后将 茶粉从旋涡中心倒进去。过一会儿锅中茶水“腾波鼓浪”时称为三沸,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 水再倒进锅里,茶汤就算煮好了,将它舀进茶碗里奉客饮用。 可以看出,唐代的煮茶是在里进行,而又是放在体积比它更大的炉子上烧煮的

2、,炉子也 就处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因此陆羽对烧水的炉子就特别重视。在茶经四之器中,炉子是摆 在首位的,陆羽称之为“风炉”,并进行精心的设计:“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 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 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 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 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蝴擤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 画一卦日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 画一卦曰坎

3、。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 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盘抬之。” 由此可知,陆羽茶经中设计的风炉是用铜铁铸造或是用泥土制成,形状像古代三足鼎, 鼎足上各书写一行文字。三足之间设三窗,底窗是作为进风煽火及漏灰之用,上面的窗当然是 通风透气用的三窗上面书写“伊公羹,陆氏茶”六字。在炉内壁设有三个横突( 称为拂螺) 以 安置烧水的锅( 镇) 。在三个横突之间还要画上象征风、火、水的禽、兽、鱼图案,各画一巽、离、 坎的卦象,寓以“风能兴火,火能熟水”之意。在风炉的外壁还要画上花卉、藤草、流水、方形图 案作为装饰。 应该

4、说,陆羽的设计独具匠心,富有艺术性,其观赏性也是很强的,可惜是至今没有发现陆 羽设计的风炉图样,也没有发现与之相类似形状的考古实物,虽然有些日本和中国的学者根据 茶经的记载进行复原,但是否与陆羽当年的设计相同还是投有把握。 至今尚没有发现用金属制成的风炉实物,但唐代茶诗中经常提到它。因风炉的形状如“古 鼎形”,故唐诗中常称之为茶鼎。如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口昌和诗茶中杂咏第八首就是描写煮茶 的风炉,其题目就叫做茶鼎。其他唐诗中也经常提到茶鼎,如: “看著晴天早日明,鼎中飒飒筛风雨。”( 秦韬玉:采茶歌) “松花飘鼎泛,兰气人瓯轻。”( 李德裕:忆茗芽) 1 2 5 “未必蓬莱有仙药,能向鼎中云漠漠。

5、”( 李涉:春山三曷来) “华山僧别留茶鼎,渭水人来锁钓船。”( 李洞:赠昭应沈少府) “熟宜茶鼎里,餐称石瓯中。”( 姚合:病中辱谏议惠甘菊药苗因以诗赠) “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 , “小小调茶鼎,铢铢定药斤。”( 张祜:江南杂题第二十二首) 用金属制成的茶鼎也称作金鼎,唐诗中也有提及: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闭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卢纶: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 舅) 这种金鼎实际上是用铜制造的,当时也称作

6、铜炉,如“砖井铜炉损标格。”( 刘禹锡:西山兰 若试茶歌) “金鼎”只是美称而已,并非是用黄金铸造的。实际上当时使用更多的是用铁铸造 的茶鼎。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中就说明安徽舒城的铁匠铸造的铁鼎质量最好: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 皮日休:茶鼎) “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 陆龟蒙:茶鼎) 可能是富贵人家用铜鼎,一般人家用铁鼎,丽更多的普通百姓只能是“运泥为之”了。用泥 土制成的则称为“炉”,其形状可能与鼎有所差异。唐诗中经常描写到炉: “红炉煮茗松花香。”( 鲍君徽:惜花吟)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自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齐己:咏茶十

7、二韵) “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 贯休:桐江闲居十二韵) “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 崔道融: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 “时借僧炉拾寒叶,自来林下煮潺援。”( 皮日休:题惠山二首)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郑遨:茶) 在金属茶鼎中烧火的燃料一般要用木炭,前引秦韬玉采茶歌中在“看著晴天早日明,鼎 中飒飒筛风雨”之前的两句就是:“倚云便酌泉声煮,兽炭潜然虬珠吐。”兽炭就是指质量很好的 木炭。泥炉的燃料则除了木炭之外有时也可用树木的枝叶。如: “荧荧爨风铛,恰得坠巢薪。”( 刘言史:与盂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成颜雄:煎茶) “时借僧炉拾寒

8、叶,自来林下煮潺谖。”( 皮日休:题惠山二首) 唐代的泥炉的具体形状如何,从唐诗中只能得到“红炉”和“深炉”两点认识。“红炉”和“自 瓷”相对,说明炉子颜色是红的,因为是红色也反映了泥土烧成而不是金属铸造的。“深炉”是 说炉身较深,可见其形状较长,应是长筒形状。因称“炉”而不称“鼎”,是否也有三足不得而知。 所幸有两件考古实物让我们可以得见唐代风炉的具体形状。 一件是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石雕茶具中的石炉,其样式正作长筒形,鼎的顶端口沿 有三个突出的支点,上面安置一只石锅。炉身下部有一窗口可以煽风和漏灰。炉身底部有三 短足,类似鼎足( 图4 ) 。这一套茶具是作为殉葬的明器,只是模型,不是实

9、用器,可能是模仿泥 炉( 从形状看不可能是模仿金属风炉) ,当然也可能当时也有实用的石炉。 】2 6 另一件是出土于河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五代陶制的风炉,炉身也作长简形状,口沿 也有三个突出的支点,上置一只双耳陶锅,炉身下部有一作横字形口,其相对的背部有长条形 的透气孔。炉的底部斜收作圜底状,并有三个向外撇的尖状足( 图3 ) 。虽然也是件非实用性 的明器,但却是真正“运泥为之”的风炉,与上述的石炉形状大体类似,可以作为唐代风炉的代 表。 这两件风炉的外表均没有像茶经记载的那样书写文字和装饰纹样,也不作“古鼎形”,与 陆羽的要求还是有些差距的。虽然也是三足鼎立,因炉身与古鼎相差太远,故称炉

10、而不称鼎更 为合适。炉身作长筒状,内部较深,也与“深炉”的描写相符。有了这两件考古实物,我们对唐 代风炉的具体形状就有了较具体的认识,便于我们对唐代茶诗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一 些有关唐代茶事文物的辨识。 如传世茶画中的一幅重要作品是萧翼赚兰亭图,描绘萧翼奉唐太宗之命去越州山阴向 辨才和尚骗取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据说是初唐大画家阎立本所画。画面上描绘的是辨 才和尚与萧翼交谈的情景。在画的左下角绘有一老者蹲坐于风炉前手持火箸正欲挑火,一侍 童躬身捧茶碗正要向主客献茶,此画因有这个画面才被当做茶画( 图1 ) 。但是此画从宋代起 就有争议,有人从画面上的茶叶形小茶罐盖考证认为属于宋元银瓷器常

11、见之物,不会出现于初 唐,因而此画不可能为阎立本所画。现存萧翼赚兰亭图有两个摹本,一为北宋摹本,藏辽宁 省博物馆,一为南宋摹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既为北宋摹本,就可能是临摹唐代的画作。我 们发现画中所绘的风炉形状与上述五代陶风炉非常相似,不但炉身作筒形,底部也有三个外撇 的尖状足,连背部的透气孔也是长条形的。这种风炉是宋代画家想象不出来的,因为宋代盛行 点茶,不用这种风炉烧水。由此可见,就算此画虽然不是初唐阎立本所画,但它产生于中唐之 后,也是很有可能的。 由此我们又联想到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件“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该炉通高5 6 厘 米,盖高3 1 3 厘米,口径1 7 7 厘米。炉身高

12、巧厘米,口径2 0 7 厘米,圈足上径3 5 8 厘米,重 3 9 2 0 克。钣金成型,通体素净,由盖与身组成。盖沿为三层渐收的棱台,盖面呈半球形,上半 部镂空,模冲出两层莲瓣。盖顶以三层银片作成的仰莲瓣承托镂空的锥顶状莲蕾。炉身为敛 口,深腹,平底,圈足。口沿亦是三层渐收的棱台,每层棱台外沿六曲。腹部内外两层铆合在一 起。内层分作六块,与炉底铆接,外焊圈足。其腹部以下镂空六个壹门,底部与平折的足洞套 接。炉底除与腹部壁铆接外,其下焊作承托的十字形铜片。炉身两侧的口沿下各铆接一个提 耳,炉身上铆钉顶端均饰以小银花,出土时炉盏贴有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的鉴封( 图2 ) 。 既然器物盖上贴

13、有鉴封,称之为“银熏炉”,说明它是用来点燃香料之用的香炉,并不是烧 煮茶汤的风炉。但是在许多涉及法门寺茶具的文章和著作中,却都将它定名为“风炉”,我认为 是不确切的。理由是除了与鉴封所标识的名称不符之外,还有下列诸点可以商讨: 一、此器物之形状与陆羽茶经、唐代茶诗的记述不符,与出土文物的风炉器形也毫无相 似之处。 二、此器物有精工制作的三层莲瓣承托的镂空锥顶状莲蕾的器盖,但从未听说过烧水的风 炉还需要盖子的。 三、如果炉子真的要加盖,那是为了熄火,但是此器物盖子却是镂空的,根本熄不了火。说 明盖子下面不是烧火的炉子。 j 2 7 四、风炉的最主要功能是安置盛水的锅以烧煮茶汤,而此器物上部为尖锥

14、状,放置不了锅 子。 五、如果是拿开盖子放锅,但是此器物内部焊接有一层银质隔板,隔板中并没有洞孔,如果 在上面放木炭,因无洞孔通风而无法燃烧,不能将水烧开,说明它不是烧水用的风炉,实与茶具 无关。 因此,我认为此件器物不是煮茶汤用的风炉。 那么,它到底是干啥用的呢? 答案仍然是鉴封上所标明的“熏炉”。它是用来熏燃香料的。 古代熏燃香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燃烧香料本身让它散发香气。一是将香料碾成粉末,将 它放在一些器物上面,在下面加热使之散发香气。法门寺地官出土的这件银熏炉就属于后者。 其具体使用方法是: 拿开炉盖,将香料粉末放在隔板上,盖上器炉盖,将器物放在燃烧木炭的火盆上。炭火烧 热金属隔板,将热传导到香粉使之发出香气,香气就通过炉盖上的镂空洞孔散发到外室内各 处。 还要指出的是,我们虽然辨正此件熏炉不是烧煮茶汤的风炉,但它还是有可能与唐代茶事 活动有关,因为古人在品茗活动中,经常有焚香净气的要求,那么这件银熏炉就有可能在茶事 活动的场合中使用。所以,它和唐代茶文化活动并非全然无关。 图1 唐代茶画萧翼赚兰亭图( 局部) 1 2 8 图4 唐代石风炉(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图:唐代银熏炉陕西法门寺博物馆藏一 图,五代陶风炉一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