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有限元法(6)---3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44179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7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线性有限元法(6)---3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非线性有限元法(6)---3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非线性有限元法(6)---3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非线性有限元法(6)---3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非线性有限元法(6)---3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线性有限元法(6)---3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线性有限元法(6)---3剖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板壳问题,CB壳(Continuum Based Shell) 这种方法有Ahmad,Irons和Zienkiewicz(1970)首先提出,Buechter和Ramm(1992)以及Simo和Fox(1989)将其扩展和推广,Hughes和Liu(1981)将其应用到非线性分析。 经典壳理论的假设 a) KirchhoffLove理论: 中面的法线保持直线和法向。 b) ReissnerMindlin 理论:中面的法线保持直线。 实验结果表明,薄壳满足KirchhoffLove假设;对较厚的壳ReissnerMindlin假设更合适。 在小变形下ReissnerMindlin理论经过实

2、验验证,但在大变形时,有当前法线保持直线和初始法线保持直线两种假设。哪种更好还没有实验证明。,1,5 板壳问题,坐标和定义 壳由单层的三维单元模拟,为反映ReissnerMindlin假设,运动被约束。 母单元坐标为 或 , 为中面参考面,沿 轴的线称为纤维,沿纤维方向的单位矢量称为方向矢量。 厚度的定义: 和 分别表示下表面和上表面与参考面之间沿纤维方向的距离,壳厚度为 。 壳厚度的一般定义为在上下两个表面之间沿着法线的距离。,2,5 板壳问题,3,5 板壳问题,4,5 板壳问题,假设 1)纤维保持直线(修正ReissnerMindlin假设) 2)垂直于中面的应力为零(称为平面应力条件)

3、3)动量源于纤维的伸长,沿纤维方向忽略动量平衡 与经典Reissner-Mindlin假设不同这里假设纤维保持直线,而不是法线,这是经典假设的一个近似。 在CB壳理论中常常假设纤维不可伸长,但是这个假设在整个公式体系中是不成立的;对于大变形,纤维伸长的影响必须考虑。,5,5 板壳问题,坐标系统 定义三种坐标系统 1)总体Carterian坐标系(x, y, z),基矢量ei 2)旋转的层坐标系 ,基矢量 称为层坐标 在每一点除构造, 和 定义的平面与该点处的层相切;基矢量随着点的位置变化。 3)与主控节点相关的节点坐标系,基矢量,6,5 板壳问题,7,5 板壳问题,8,5 板壳问题,运动的有限

4、元近似 修正的Reissner-Mindlin假设:在纤维方向运动时线性的,连续体单元在纤维方向至多有两个从属节点。 对于CB壳的基本连续体单元具有2nN个节点的三维等参单元,上下表面各有2nN个节点。 在主控节点速度和力为 式中 为节点 I 处的角速度分量;miI为节点 I 处的力矩分量。,9,5 板壳问题,为标准的三维等参形函数。 连续体单元内的速度场为 以主控节点表示运动,沿 方向是线性的,有 p为沿纤维的方向矢量;xM为中面的运动;xB为纤维的弯曲运动。,以从属节点的形式表示运动的有限元近似为,10,5 板壳问题,以主控节点表示的速度 在节点处的速度 其中用到纤维变形假设,得到的关系

5、。 根据假设3,在p方向的运动并不强制动量平衡,所以在构造运动方程时常常忽略 和 项。 在CB壳理论中常常认为纤维是不可伸长的,这是有矛盾的,因为在计算节点内力时厚度的改变不能忽略。,11,5 板壳问题,以主控节点的速度表示从属节点的速度 引进关系 其中 偏斜对称张量 从属节点速度表示为主控节点速度为 在上式中采用的是当前厚度,考虑了纤维的伸长。,12,5 板壳问题,局部坐标 在UL列式中,应用基矢量 。在每一个积分点上建立一个转动的层坐标系,并在该坐标系上更新本构关系。 协变基矢量 定义一个正切的面,而基矢量 也位于该面内 。 垂直于该面的基矢量 构造一组辅助矢量 定义新基矢量 目的:找到一

6、个尽可能接近协变基矢量 的正交基矢量 。由此变形率D、速度v和应力等都可在此层坐标下计算。,13,5 板壳问题,局层分量的计算 在每一点计算速度,然后在层坐标系下计算变形率。 定义变换张量 则有 注意: 不由上式计算,而是由平面应力条件 计算沿厚度方向的值。,14,5 板壳问题,本构方程 应用三维连续体单元的本构方程,引入平面应力条件 ,即 通过消去第6个方程,得到非零应力增量相关的修正矩阵,并由第6个方程 得到变形率 ,用来获得下一步要描述的厚度变化。,15,5 板壳问题,主控节点力 主控节点的内力和外力通过从属节点得到 质量矩阵 利用连续体单元的质量矩阵通过转换得到CB壳单元的质量矩阵 离

7、散有限元方程 在节点处的平动运动方程为 以节点坐标系表示的转动运动方程(Euler运动方程)为,16,5 板壳问题,剪切自锁和膜自锁 采用ReissnerMindlin假设的壳单元最大的缺点是可能产生剪切自锁和膜自锁。 剪切自锁源自出现了伪横向剪切,更确切地说它源自没有能力表现变形,由于剪切刚度远远大于弯曲刚度,伪剪切吸收大量的能量,使预计的挠度和应变非常小。 薄膜自锁出现源于不能表现不可伸长模式,同样壳膜刚度远大于壳的弯曲刚度,当有限元没有伸长不能弯曲时,能量不能准确地转换成膜能量,于是低估了位移和应变。,17,5 板壳问题,有限元法自锁现象比较,18,5 板壳问题,剪切自锁 以小变形的2节

8、点CB梁单元为例。根据运动描述,对应的横向剪切应变 在纯弯状态下有 ,得到剪应变为 由平衡方程可知,当弯矩为常数时剪力为零。而从上式看到除在 处外其他点处剪应变和剪应力均不为零。这种横向剪切称为寄生剪切(parasitic shear)。,19,5 板壳问题,薄膜自锁 考虑Maguerre浅梁方程: 是中线的初始挠度,反映了梁的曲率。 考虑3节点梁单元, 为x得二次式,由于 仅为线性,在纯弯模式中,如果 不为零,则薄膜应变在整个单元中不可能处处为零。 因此,薄膜应变也可以看作是源于有限元插值不能够表示不可伸缩的运动。同样,剪切自锁也可类似地解释。,20,5 板壳问题,消除自锁 有多种方法来消除

9、自锁: 1)使用能正确反映剪切变形和薄膜变形的点来替代单元上其他点变形,限制剪切能和膜能量,达到消除自锁的目的,如选择积分和减缩积分; 2)假设应变法,实质是设计横向剪切场和薄膜应变场,从而使的寄生剪切和薄膜自锁最小; 3)通过多场变量变分原理的有限元列式,选取适当的横向剪切模式和薄膜模式达到避免自锁的目的。,21,5 板壳问题,一点积分壳单元 在大规模非线性计算时,由于问题包括不平滑现象,如弹-塑性和接触-碰撞等,应用高阶单元几乎没有优越性,。 在显式算法的软件中,最常用的壳单元是采用一点积分的4节点四边形单元。这里的一点积分是指在参考面上的积分点数目,沿壳厚度的积分点取决于非线性材料响应的

10、复杂程度。,22,These element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n large-scale analysis because they work well with diagonal mass matrices and are extremely robust.,5 板壳问题,由于只有一个积分点,单元是缺秩的,不具有稳定性。对弯曲部分的秩缺4个,薄膜部分缺2个。,23,具有沙漏模式有限元网格,5 板壳问题,24,显式有限元常用的4节点单元,5 板壳问题,25,补片试验(Patch Test) 由B M Irons(1972)提出,通过补片试验的单元,其解

11、应是收敛的。 “数值实验”由几个单元组成,至少含有一个内节点的单元网格,考察单元能否正确反映常应变或常曲率。,R H MacNeal建议的网格,5 板壳问题,The earliest is the Belytschko-Tsay (BT) element, which is based on Belytschko and Tsay (1983) and Belytschko, Liu, and Tsay(1984). It is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a flat, four-node element with a plane quadrilateral four-

12、node membrane. As indicated in Table X, it dos not respond correctly when its configuration is warped (this shortcoming manifests itself primarily when one or two lines of elements are used to model twisted beams, as described later). However, the element is very robust and fast. Whereas most of the

13、 other elements often fail when subjected to severe distortions, the BT element seldom aborts a computation. This is highly valued in industrial settings.,26,5 板壳问题,27,The Hughes-Liu (HL) element, partially described in Hughes and Liu (1981), is CB shell element. In explicit codes, it is used with a

14、 single stack of quadrature points, so it also requires hourglass control and the techniques developed in Belytschko, Liu and Tsay (1984) are used. It i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e BT element.,5 板壳问题,28,The BWC element corrects the twist, i.e., the warped configuration defect in the BT element. O

15、therwise, it is quite similar. In the BL element, the so-called physical hourglass control described in Chapter 8 is implemented. This hourglass control is based on a multifield variational principle, so it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to exactly reproduce the behavior of a fully integrated element. However, in practice this is possible only for obtaining closed form expressions for the physical hourglass control. Nevertheless, this form o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