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936540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名称主要内容考察重点职业理念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公平全面发展教师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职业道德1997年版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2008年版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职业行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一 教育观1(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2(三)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2二 学生观2(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二)第 30 题“学生观”材料分析题答题理论内容:3三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3(一

2、)现代教师角色转换3(二)教师行为的转变4四 教师职业道德4(一)规范4(二)人际关系处理5一 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

3、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坚持因材施教。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表现层次素质教育应试教育1教育对象全体学生主要面向少数学生2教育目的德智体美、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全面进行偏重知识传授3能力培养各种能力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4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5学生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6教学内容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重视综合,教育

4、内容结合学生经验,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7教育着眼点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局限于学校(3)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比如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回答问题或者上语文课的时候表演课本剧。(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在课堂中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意义一直去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所问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启发性。(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

5、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过去的真题中,有出现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启示是什么,其实就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过去的教学强调的就是一味的给学生传授知识,但是新课改告诉我们,应该要更加注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学会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能力。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 让学生经历过程(2) 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3) 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在过去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只注重过程之后的结果,对于在这个过程呈现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忽略了的

6、。让学生能够在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1)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2) 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 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7、需求,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二)第 30 题“学生观”材料分析题

8、答题理论内容:教育教学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肯定。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总之。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需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人,处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允许犯错,有宽容和耐心),(学生有能力也必然会解决问题,不断发展)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充满信心。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独特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公平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9、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整: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有感情和尊严,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得侮辱学生人格。教师要积极乐观地看待学生,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多赞美表扬学生,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少指责,忌置之不理。三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是陆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才,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

10、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

11、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

12、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13、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四 教师职业道德(一)规范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

14、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禁止敷衍塞责。3、关爱学生(师德灵魂):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为人师表(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6、终身学习(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二)人际关系处理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2、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尊重家长的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家长。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尊重、理解、协作4、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尊重;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