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921382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3《 赤壁赋》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3赤壁赋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研习第四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

2、确: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5)学习第5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研习第五段 疏通文字后提问: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本段感情色彩是“喜”。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

3、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三、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

4、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

5、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四、阅读读本上苏轼的后赤壁赋,并与本篇进行比较: 两赋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评语

6、:“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士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

7、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录)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39页)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有异。 1、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2、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8、。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它是苏拭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作品。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拭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多次卷入政治斗争的游涡,受到不少打击和折腾。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诬陷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在黄州时,他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矾),先后写了烩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习惯把前赋称为前赤壁赋;这里选的就是前篇赋。 疑难分析 1文章主旨:这篇赋通过对黄州赤壁江山水月的描写,歌辞的唱和,主客的对话,展示了作者自已的追求、失望以至旷达乐观的思想历程;另一方面又通过游记,反映了作者对宇宙的看法,表达了

9、旷达乐观的态度。 2思路结构:这篇赋表面上是描写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而实质上是写主人的乐与客人的悲。写主人的乐,是勾画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象;写客人的悲,是揭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内蕴。乐与悲是表象与内蕴之间的矛盾,最后统一于解。所以,乐、悲二字,乃是此赋之骨。全赋自始至终是围绕风、 月、悲、乐四字来写的。 全文把这样的内容分为五段来写。 第一段叙写自已和朋友们秋夜泛舟游览赤壁,写出当时江上的景色和游览的乐趣。 第二段从饮酒放歌的舒畅心情转到客人的吹萧和歌的悲凉。 第三段叙述客人由于眼前的历史陈迹,触发了怀古伤今的情绪,对人生的短促渺小发出了无限感慨。 第四段写主人就目前景物立论,对人生和宇宙问题抒发了

10、旷达乐观的情怀。 第五段叙述客人听了主人的回答,转悲为喜,重新开怀痛饮,共同相枕人睡。 3.如何理解主人回答客人的话? 主人回答客人的话是本篇赋的主旨。它实际上是苏拭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贬滴之后心情的反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是:苏拭不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遭到贬滴后,就在作品中充满伤感愁苦和牢骚不平之,清,而是毫不在意,依旧胸怀开朗,啸洒自如;在政治上也不颓唐悲观,甚至还能为老百姓办一些好事。其消极的一面是: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容易倾向苛安。另外,这篇赋中,还有些持论不够正确。如说江水未尝往,其实江水并非不曾流走,而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如说物与我皆无尽,其实宇宙万

11、物都有尽,也就是说都在变,绝对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我也是有尽的。不过就这篇作品而言,主要还是反映了苏拭受打击后不灰心的旷达胸怀。 4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善于把写景、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这是苏拭整个作品的特点,也是本赋的特点。全篇无论抒情、写景、说理,都是就眼前江上风光取材,特别是文中不离风、坑字,描写游览兴致有它,客人扣舷而歌之有它,苏拭回答客人有它,总之,写景有E,抒情有它,说理还有它,一会儿写风,一会儿写月,一会又合写风月,这样就自然地把情、景、理组成一个浑然整体。 5此赋在写法上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以散文化的手法,用笔潇洒自如,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同时又保持了赋体的一些

12、特点,灵活地运用了押韵和拼偶的句式,读起来音节和谐,语句整饰,给人以美的享受。至于语句的凝练,声调的锥铬,节奏的鲜明,简直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了。 附阅读参考文章 论后赤壁赋中孤鹤的形象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 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

13、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 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

14、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

15、,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我认为,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黑暗。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很容易就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八、课外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东坡突围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这篇散文从文化的视角对苏东坡的人格、对苏东坡所受到的政治与文化围攻,以及他被贬黄州后的心态,作了深刻观照与剖析,意蕴深厚,文笔传神,极耐人寻味。 阅读余秋雨东坡突围,感悟作者笔下的苏东坡及乌台诗案所蕴含的文化内质。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说:“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经大致看清”。从原文看,这原因是什么。“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