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九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7920634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九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九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九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九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九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九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九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一五”计划下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失误4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变迁新中国城市名称的更换5新中国婚姻观念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征收祠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一规定的实施()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C.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A没收寺庙道院的土地,由国家统一使用,提升了土地利用率

2、,且这些从寺庙中流出的僧尼道士,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提供了大量劳动力,适应了当时生产恢复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只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改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建立土地公有制,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间是19501952年,而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故C项“配合”之说错误;材料没有显示把土地分给农民,故D项错误。2.(2018辽宁沈阳一模)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棉布11 163.4万匹16 372.1万匹147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

3、.2万吨214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解析:B由表格可以看出,相比较1952年主要轻工业产品的产量,1957年时,我国制定的棉布、面粉、盐等关系民生的产品的计划指标,有相当程度的增长,这说明“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兼顾了民生的发展,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主要是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3.(2018河南六市联考)截至1953年11月,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

4、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B.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解析:D材料反映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急躁冒进现象,如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而一些农民则将大批牲畜甚至是耕畜宰杀,此现象的出现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民以此消极抵抗,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项不能反映材

5、料主旨。4.下面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项目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增长率33.5%91.7%499%146%20.9%33.8%A.“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B.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C.“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经济的发展D.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解析:A据材料可以看出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故A项正确;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不足以说明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故D项错误

6、。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市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解析:C近年来的城市改名是受到经济等因素影响,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名是受到政治运动“左”倾错误的影响,故A、B两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说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徽州市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答案为C

7、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思潮死灰复燃信息,故D项错误。6.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表明()项目年代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8.8%12.7%15.6%个人成分、政治面貌23.5%15.5%13.9%学历11.7%12.6%25.3%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C.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D.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解析:B19671976年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注重家庭出身及社会关系,19771986年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更看重个人成分、政治面貌,19871996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学历更受重视,B项正确。二、非

8、选择题7.(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料显示,法国的城市化率由1946年的53.2%迅速增长到1975年的72.9%。同时,该时期也是法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乡村设施大为改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乡村多元化功能更加显现。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政策演变与乡村功能拓展材料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1953年,随着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9、。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 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 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1957年,中国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化与二战后法国城市化的不同,并说明原因。解析:第(1)问,根

10、据材料一“该时期也是法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时期”“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出法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迅猛发展推动二战后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结合二战后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这一时期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二战后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乡村设施大为改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二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等信息可以看出法国城市化发展是市场主导、城市与乡村发展同步、法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根据材料二“随着国家实施

11、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是由政府主导的、出现逆城市化趋势、总体水平较低,联系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化经验等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二战后,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建设运动的推动;科技革命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2)不同:中国城市化由行政主导,法国是市场主导;中国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拉大),法国城市与乡村发展同步;中国出现逆城市化趋势,总体水平较低,法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原因:国情不同,尤其是经济体制的差别;两国的工业化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起步晚,缺乏建设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