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869929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复习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生物复习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生物复习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生物复习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复习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复习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生物复习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三生物经验交流材料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强调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边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呢?根据几年的高三教学,我校生物组尝试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感觉效果不错,下面就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案导学”,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批评指教。 “学案”即导学方案,是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的资料,是全组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学案应纲举目张,既要明确学生如何把握教材,又要利于学生自学,帮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如何提取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且继续汲取知识,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一

2、、学案编写的原则1、 主体性原则。学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作学习的主人。2、 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3、 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4、 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

3、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5、 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6、 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学案的基本环节我们设计的每个学案包括五方面内容:(1)复习目标;(2)双基回顾;(3)学科内综合(4)习题设置(5)课后练习。学案中五点要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1) 复习目标:根据两纲制定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2) 双基回顾:一是将每个专题

4、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3)学科内综合: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本节与章内其它知识的联系,专题复习时还要涉及章节间的知识联系,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这部分内容一般不另设专题,而是穿插在双基回顾里面。(4)习题设置:课堂练习:编写课堂训练题时,为确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

5、运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三、控制习题数量;四、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经典例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高考试题、省市模拟题或者自编习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这些题的出现可穿插在基础知识中,也可独立出现。(5)课后练习:题目设置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学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

6、等有关的新情景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三、学案的实施方法(1)课前准备: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复习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效率。(2)课堂的知识处理:本着“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要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对知识进行处理。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

7、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以悟为主。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投影。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

8、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甚至还能自编出口诀来增强记忆的效果,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高考中的主观性试题的应答能力。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达到把例题搞懂

9、。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3)课堂小结: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同时建构本节的知识框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然后将此框架图贴在书本相应章节的前面,以备复习时随时翻阅,随时回忆,这样书就读薄了。(4)课后反馈:反馈之一是要求学生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课堂练习及时完成并当堂上交,之二是完成课后练习并于第二天一早上交。课后练习要精选,不要太

10、多,这就要求教师要跳进题海,认真筛选,以免难题、重题、错题对学生的干扰,浪费时间。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节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工作做在实处。确保教学的实效性。附学案一篇,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以使其更加完善。基因工程简介(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复习目标: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点内容,常与生产时践相联系,因此应引起注意。本节应知道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工具和基本步骤。重点、难点是限制性内切酶和运载体的作用及其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双基回顾:一、基因工程概念:基因工程又叫 技术,是在生物 通过对 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

11、物的基因进行 然后导入 内进行 ,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产物。别名操作环境操作对象操作水平操作过程结果二、基因操作的工具;名称分布功能特点思考?!、如果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碱基序列为,切点为)切割质粒,将切出几个黏性末端?画出切割后的示意图。如果用其切割目的基因呢?、通常作为运载体的有那些?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提取目的基因:方法过程优点缺点直接分离法(鸟枪法)人工合成反转录法推测法、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想一想是怎样的一个过程,都应用了那些酶)、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方法 。通常作为受体细胞的有那些?如果想大量获得干扰素,通常用何种细胞作为受

12、体细胞,为什么?此过程还应用了那些技术?如果想从牛奶中获得人的乳清蛋白,应将人的乳清蛋白基因导入猪的何种细胞?培育抗虫棉时,应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的何种细胞?二者导入的受体说明了动植物细胞的那些特点?、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检测的依据为 ,举例加以说明 。思考?(1)导入的目的基因一定能表达吗? 。表达的含义是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最简单的方法为 。(2)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它与孟德尔所阐述的基因重组有何不同?(3) 不同物种间可实现基因重组的结构基础是 。(4) 人的基因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说明了不同生物间 。(5) 你能设计利用大肠杆菌合成人的生长激素的过程吗?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那些疑问,请列在学案上。并构建本节的知识网络。课后练习:另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