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击沉管灌注桩的简介、施工方法、质量通病分析和预防等相关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860173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锤击沉管灌注桩的简介、施工方法、质量通病分析和预防等相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锤击沉管灌注桩的简介、施工方法、质量通病分析和预防等相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锤击沉管灌注桩的简介、施工方法、质量通病分析和预防等相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锤击沉管灌注桩的简介、施工方法、质量通病分析和预防等相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锤击沉管灌注桩的简介、施工方法、质量通病分析和预防等相关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锤击沉管灌注桩的简介、施工方法、质量通病分析和预防等相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锤击沉管灌注桩的简介、施工方法、质量通病分析和预防等相关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锤击沉管灌注桩的简介、施工方法、质量通病分析和预防等相关研究目 录一、背景由来31.1灌注桩系31.2沉管灌注桩3二、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工艺32.1 施工程序32.2“单打法”施工32.3“复打法”施工4三、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和预防53.1 概述53.2 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5锤击沉管灌注桩一、背景由来1.1灌注桩系灌注桩是一种直接在现场桩位上就地成孔,然后在孔内浇筑混凝土或安放钢筋笼再浇筑混凝土而成的桩。按其成孔方法不同,可分为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人工挖孔和挖孔扩底灌注桩等。1.2沉管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又叫套管成孔灌注桩,是目前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灌注桩。沉管灌注桩是指利用锤击打桩法或

2、振动打桩法,将带有活瓣式桩尖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靴的钢套管沉人士中,然后边浇筑混凝土(或先在管内放入钢筋笼)边锤击或振动边拔管而成的桩。依据使用桩锤和成桩工艺不同,分为锤击沉管灌注桩、振动沉管灌注桩、静压沉管灌注桩、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和沉管夯扩灌注桩等。这类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是:使用锤击式桩锤或振动式桩锤将带有桩尖的钢管沉人土中,造成桩孔,然后放人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最后拔出钢管,形成所需的灌注桩。沉管桩对周围环境有噪音、振动、挤压等影响。沉管灌注桩成桩过程为:桩机就位一锤击(振动)沉管一上料一边锤击(振动)边拔管,并继续浇筑混凝土一下钢筋笼,继续浇筑混凝土及拔管一成桩。二、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工艺

3、2.1 施工程序锤击沉管桩适用于一般粘性土、淤泥质土、砂土和人工填土地基,但不能在密实的砂砾石、漂石层中使用。它的施工程序一般为:定位埋设混凝土预制桩尖桩机就位锤击沉管灌注混凝土边拔管、边锤击、边继续灌注混凝土(中间插入吊放钢筋笼)成桩。2.2“单打法”施工 锤击沉管灌注桩的机械设备由桩管、桩锤、桩架、卷扬机滑轮组、行走机构组成。施工时,用桩架吊起钢桩管,对准埋好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尖。桩管与桩尖连接处要垫以麻袋、草绳,以防地下水渗入管内。缓缓放下桩管,套人桩尖压进土中,桩管上端扣上桩帽,检查桩管与桩锤是否在同一垂直线上,桩管垂直度偏差0.5%时即可锤击沉管。先用低锤轻击,观察无偏移后

4、再正常施打,直至符合设计要求的沉桩标高,并检查管内有无泥浆或进水,即可浇筑混凝土。管内混凝土应尽量灌满,然后开始拔管。凡灌注配有不到孔底的钢筋笼的桩身混凝土时,第一次混凝土应先灌至笼底标高,然后放置钢筋笼,再灌混凝土至桩顶标高。第一次拔管高度应控制在能容纳第二次所需灌人的混凝土量为限,不宜拔得过高。在拔管过程中应用专用测锤或浮标检查混凝土面的下降情况。拔管速度要均匀,对一般土层以1 m/min为宜,在软弱土层及软硬土层交界处宜控制在0.30.8m/min为宜。采用倒打拔管时,桩锤的冲击频率为:单动汽锤不得少于50次/min,自由落锤轻击不得少于40次/min。在管底未拔至桩顶设计标高之前,倒打

5、和轻击不得中断。锤击沉管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混凝土坍落度在配钢筋时宜为80100 mm,无筋时宜为6080 mm。碎石粒径在配有钢筋时不大于25mm,无筋时不大于40mm。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尖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混凝土充盈系数(实际灌注混凝土体积与按设计桩身直径计算体积之比)不得小于1.0,成桩后的桩身 混凝土顶面标高应至少高出设计标高500 mm。当桩较稀疏时(中心距大于3.5倍桩 径或2m),可采用连打方法;当桩较密集时(中心距小于等于3.5倍桩径或2 m), 为防止断桩现象应采用跳跃施打的方法,中间空出的桩应待邻桩混凝土达到设计

6、强度等级的 50%以上方可施打;对于土质较差的饱和淤泥质土,可采用控制时间的连打方法,即必须在邻桩混凝土终凝前,将影响范围内(中心距小于等于3.5倍桩径或2m)的桩全部施工完毕。锤击沉管灌注桩适用于一般粘土、淤泥质土、砂土、人工填工等。2.3“复打法”施工前面介绍的锤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一般称为“单打法”。而锤击沉管扩大灌注柱的施工方法则称为“复打法”。复打般在下列情况下应用:(1).设计要求扩大桩的直径,增加桩的承载力,减少桩的数量,减少承台面积等。(2).施工中处理工程问题和质量事故。例如怀疑或发现有缩径、吊脚,夹泥等缺陷或持力层起伏不平,个别桩由于桩管长度所限达不到设计规定的进入持力

7、层深度,以致使贯入度不符合要求,作为补救措施而采用复打法。复打法是在第一次单打将混凝土浇筑到桩顶设计标高后,清除桩管外壁上污泥和孔周围地面上的浮土,立即在原桩位上再次安放桩尖,进行第二次沉管,使第一次未凝固的混凝土向四周挤压密实,将桩径扩大,然后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成桩。 复打施工时,桩管中心线应与初打(单打)中心线重合;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应接近自然地面标高;复打前应清除桩管外壁污泥;必须在第一次(单打)灌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复打工作;复打以一次复打为宜;钢筋笼在第二次沉管后吊放。复打法全复打、半复打和局部复打之分。如果缺陷在下半段,则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到半桩长,另加lm,开始复打。如果缺陷在上半段

8、,则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到顶后,将桩管打入1/2桩长,再第二次灌注混凝土。对于饱和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则宜采用全桩长复打法。三、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和预防3.1 概述锤击沉管灌注桩是国内目前采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桩基形式,它具有: 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操作容易、机械化程度高; 造价低; 施工速度快、工期短; 适用于除岩层以外的广泛土层.但它最大的缺陷是:因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不当,将会造成缩颈、夹泥、隔层、断桩、吊脚桩、钢筋笼下沉或上浮等常见质量通病.3.2 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3.2.1 缩颈(1)现象成型后桩局部直径小于设计桩径,一般发生在地下水位以下,含上层滞水层土层或饱和的粘性土中(如淤泥质土)

9、 .(2)原因分析拔管时管内砼过少.拔管速度过快,桩管内形成真空场力,对砼产生抗力.在饱和粘性土中,灌入砼扩散严重不均匀.桩间距过少,邻近桩施工时挤压,使其缩颈.砼坍落度较少,和易性差,拔管时管壁对砼产生磨擦力.(3)预防措施采用“慢抽密振(击)”方法拔管,在饱和的粘性土中,或地层交界处,控制好拔管速度,一般不大于0.5 m/min为宜.抽管过急易将混凝土拉断,控制拔管速度,管内混凝土必须略高于自然地面,保持有足够的自重压力,混凝土出管后立即扩散.对桩距少于3 d的(d为桩径) ,采用跳打法或加大桩的施工间距.经常测定混凝土下落情况,把每根桩实际混凝土灌注量与计算灌注量对比,发现缩颈应用复打法

10、处理.3.2.2 桩体夹泥(1)现象桩身混凝土内有夹泥层、截面积缩少、强度减弱导致桩体承载力降低.(2)原因分析采用反插施工工艺时,反插深度太大,反插时活瓣向外张开,把孔壁周围的泥挤进桩身,造成桩身夹泥.采用复打施工工艺时,桩管上的泥末清理干净,把导管壁上的泥带入桩身混凝土中.在饱和的粘性土中施工,混凝土坍落度太小,拔管速度过快,混凝土未流出管外,土即涌入桩身,造成桩身夹泥.(3)预防措施采用反插施工工艺时,控制好反插深度,一般不宜超过活瓣长度的2P 3.采用复打施工工艺时,复打前应把桩管上的泥清理干净.采用适宜的坍落度,当桩身有钢筋时,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宜采用80100 mm,当桩身为素混

11、凝土时,其拌和物的坍落度宜采用6080 mm.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和易性要好,并控制好拔管速度.3.2.3、断层、断桩(1)现象桩身水平或略有倾斜裂缝,或桩身分离,甚至有一段桩没有混凝土.(2)原因分析混凝土终凝不久,强度弱,承受不了振动和外力扰动,使桩体产生横向裂隙,形成断层.拔管速度过快,混凝土未排出管外,桩孔周围土迅速回缩形成断桩.桩距过少,邻桩沉管时使土体隆起和挤压,产生水平力和拉力造成桩断裂.在流塑的饱和粘性土中孔壁不能直立,混凝土比重大于饱和粘土性,灌注时造成混凝土在该层坍塌形成断桩.混凝土粗骨粒径过大,灌注时在管内发生“架桥”现象形成断桩.(3)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外力扰动和振动.控

12、制拔管速度,拔管时轻锤密振(击) ,均匀慢抽,一般以1 m/min 为宜,在软弱土层和软硬交界处要放慢,在流动淤泥层中有时甚至要停拔,待混凝土扩散到一定程度再拔.采用跳打法施工,以减轻对邻桩的挤压力,待邻桩成型强度达到70 %时再施工,桩的中心距一般应大于4 d ,群桩基础和桩中心距小于4 d的桩基,应提出保证邻桩桩身质量的技术措施.混凝土的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0 ,也不得大于1.3 ,对混凝土充盈系数小于1.0 桩,宜全长复打,对可能发生的断桩和缩颈,应采用局部复打.成桩后的桩体混凝土顶面标高应不低于设计标高500 mm,全长复打的入土深度宜接近原桩长,局部复打应超过断桩和缩颈区1 m以上.

13、严格控制粗骨料粒径.3.2.4 吊脚桩(1)现象干硬性混凝土与桩身结合不好,桩底的混凝土隔空或混进泥砂,形成软弱底层.(2)原因分析采用预制桩尖时,预制桩尖强度不足,在沉管时破损.桩入土较深,进入低压缩性的亚粘土层,活瓣桩尖打不开,拔至一定高度时才能打开,此时孔底已被孔壁回落土充填,而形成吊脚桩.在有地下水的情况下,封底混凝土灌得过早,沉管时间又较长,封底混凝土经长时间的振动被振实,形成“塞子” ,拔至一定高度, “塞子”才打开,形成吊脚桩.(3)预防措施严格检查预制桩尖的强度及规格,沉管时用吊锤检查桩尖是否缩入管内,如发现有,应及进拔出纠正或重打.为防止活瓣不张开,可采用密振慢抽方法,开始拔管50 cm范围内,可将桩管翻插几次,再正常拔管,使混凝土正常落下,另一方面,可选择合理的桩长或采用预制桩尖.合理掌握封底混凝土的灌入时间,一般在桩管沉至地下水位以上0.51.0 m时灌入封底混凝土,并在沉管时封好桩尖,使活瓣间隙减少.3.2.5 钢筋笼下沉或上浮(1)现象钢筋笼位置低于或高于设计标高.(2)原因分析相邻桩沉管时,产生振动或挤压,土质较松产生振陷钢筋笼下沉,土质较紧产生挤压,钢筋笼上浮.(3)预防措施配有钢筋笼时,混凝土第一次灌至钢筋笼底标高,再放入钢筋笼,另一方面,根据土质松紧情况在地面采取可靠措施,固定好钢筋笼,防止钢筋笼下沉或上浮.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