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张敬华: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07758994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话稿】张敬华: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讲话稿】张敬华: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讲话稿】张敬华: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讲话稿】张敬华: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讲话稿】张敬华: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话稿】张敬华: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话稿】张敬华: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省政府召开这次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要求,对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和推进,进一步把全省高校建设好、把江苏高等教育的优势发挥好。刚才,省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结合各自职能作了具体工作安排,9所高校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一、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先导性、引领性、支撑性地

2、位。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相应的部署安排,继校区大建设、规模大扩张、布局大调整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推动高校发展向质量大提升战略转移。主要有三个显著标志:一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省财政每年拨款10亿元,对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给予优先支持。二是2010年开始,先后启动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形成了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四大专项”的总体框架。三是进入“十三五”,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以来的第三次教育大会,决定启动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标志着江苏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提升的新阶段。省委、

3、省政府作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决策,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中央有明确的要求。世界上凡是经济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一流大学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重点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特别强调,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江苏作为建有全国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的省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吃透精神实质,抓好用好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大力推动一批高校在全国争先进位,并力促一批学科和有条件的高校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第二,江苏有迫切的需要。江苏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

4、均资源全国最少,单位面积承载的环境压力全国最大,这是江苏的劣势。而江苏的比较优势在教育、在人才、在创新,这是江苏最宝贵、最可依赖、最可持续的资源。正是基于江苏这样的省情,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了“两聚一高”的战略部署,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两聚一高”最有效、最强大的支撑力量之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看得很重,李强书记到江苏工作不到一年,已近10次到高校调研,反复强调要把江苏高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石泰峰省长多次对高校服务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高度的自觉,切实强化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

5、识。第三,高校有良好的基础。经过全省上下特别是广大高校的不懈努力,我省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比如,学科方面,99个学科进入国际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位居全国第二位;人才方面,高校有“两院”院士84人,同时还有一批“”人才、国家杰青、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数占全国总数的10%;平台方面,全省高校建有各类科技平台近900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5个,同时还建有一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科研方面,“十二五”以来,全省高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近2800项,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近190项、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17%。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

6、不易,同时也启示我们,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要求,江苏高校没有理由不强化自信,没有理由不树立雄心壮志,在高水平大学建设道路上迈出更快、更坚实的步伐。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总体考虑江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总体考虑是,既贯彻中央的部署要求,体现“双一流”建设的大方向、总目标;又结合江苏自身实际,根据江苏高等教育已有的基础和条件,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确定推进思路、策略、路径。对此,省政府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作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框架是“专项+综合”。专项项目,就是“四大专项”,重点助推高校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争创一流,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基础。这是

7、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干,下一步只能强化、不能削弱,重点要在提升“四大专项”实施质量和水平上下更大功夫。综合项目,主要对总体水平靠前的省属高校,进行整体扶优扶强,同时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按照国家要求给予支持,助推高校提升综合竞争力,向高水平和世界一流迈进。第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对象是全体本科高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校有机会。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不针对特定的高校,每一所高校只要条件具备,都可能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对象。二是校校有任务。建设高水平大学,不是少数几个高校的事,而是全体高校的事,目前“四大专项”已实现全覆盖,每个高校都要把项目建设好,并以此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校校

8、有特色。同质化没有出路,多样化才是方向。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专项+综合”的制度设计,导向就是要鼓励“有特色”“高水平”,不追求“大而全”“综合性”,鼓励每所高校有个性、有优势、有竞争力。第三,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机制是基于绩效的动态调整。无论是“专项”还是“综合”,都鼓励公平竞争,不搞指定制、终身制,力求打破身份固化。对专项建设高校,实行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制度,根据3年或4年周期的评估结果,确定是继续支持,还是暂停支持和终止支持。对综合建设高校,每年组织一次专家评审,重点围绕当年排名进展、四大专项建设情况、社会影响及声誉等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下一年度是否继续支持,以及支持强度,形成基

9、于绩效、有进有出、有多有少的支持机制。三、高校要切实担负起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体责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主体,高校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高校的全体师生员工是主力军。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第一,要高度重视、认真谋划。一是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沉下心来抓,把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责任来抓。要深刻认识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别是要统一学校领导班子的认识,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二是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制定本校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要坚持科学定位、把好方向、“实”字当头,既要有总体目标,又要有“

10、四梁八柱”;既要把问题和短板分析透,又要把措施和办法找出来;既要有大的时间安排,又要有具体时间节点要求,还要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高校的方案原则上要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三是要注重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发动起来,把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效释放出来;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校友资源等各类资源,提供决策、经费等全方位的支持,形成联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格局。第二,要锁定目标、提升水平。如何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成效?各高校都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寻找合适的路径,但不外乎这四个方面,归纳起来,就是四个“高水平”。一是集聚高水平团队。这是大学地位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培养人才、创造成果的

11、前提。要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吸引高端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思路,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要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放开他们创新创业的手脚,为他们组建团队、开展创新、转化成果创造宽松条件。要依托特聘教授计划等专项,舍得大投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软环境,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要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为他们成长成才、脱颖而出提供舞台。这几年,有的高校进步很快,在全国影响逐步加大,关键是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培养高水平人才。大学办得怎么样,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上。高水平大学一定要培养一流的企业家、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政治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衡量高水平大学的重要

12、标准。要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高水平大学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创新的需要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形成响应及时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的培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社会实践和实际锻炼,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三是产出高水平成果。我省高校成果不少,但前沿和标杆的东西还不多,突破性进展比较少,一些学科存在“跟班式”科研倾向。要推动基础研究探索与服务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有机结合,聚焦重大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在国内外学术前沿取得更多重大原始创

13、新成果。要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应用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形成实实在在、能够落地的研究成果。最近,中央明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希望各高校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体制机制,积极借鉴其理念和模式,加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省政府也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知识产权18条”等政策措施,各高校都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细则并抓好落地落实。四是提供高水平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校要坚持“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加强智库布局,整合资源、集成优势,打造一批在全国

14、有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特别是要针对环保、知识产权、铁路、健康、养老、旅游等人才紧缺领域,加快院校、学科、专业布局。要把成果转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与高校的供给无缝对接。省里已开通运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匹配企业需求,动态发布成果,决不能让好的成果仅仅躺在实验室里,也要避免孔雀东南飞、墙里开花墙外香。总之,这四个“高水平”,无论是哪一类高校,都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把力量和资源集中到这上面来。第三,要深化改革、激发动力。建设高水平大学,按部就班没有出路,因循守旧更加行不通,特别是不能把

15、眼睛只盯在能拿到多少经费和几个专项上。要在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新理念、自我革命,让改革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最大的推动力、最大的红利。一是要通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实施高校章程,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切实提高依法治校水平。确立学术委员会在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平衡、良性互动的机制。减少管理层级,下移管理重心,把一些必要的权力向院系下放,向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下放,激发院系和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分类管理,让不同岗位的教职工既感到压力、又有奋斗的动力。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

16、和薪酬制度,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真正让治学、任教、创新贡献突出的教师“名利双收”。二是要通过内涵建设机制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统筹改革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和课程设置,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学校交叉培养,推动科教协同、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完全学分制,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扩大学生对课程、专业的选择权,学生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专业,才可能保持学习、钻研和发现的兴趣。要在科研管理机制改革上更加有为,认真总结协同创新中心的探索实践,按照控制总量、提升质量的原则,加快实现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机构及国际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三是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在与世界知名大学交流合作中增强竞争力。国际化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要瞄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在全球范围内定好“坐标”,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教育思想、办学经验、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模式。要坚持强强合作、强项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要积极参与全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