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7742053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资料, 仅供交流学习, 勿作商业用途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到新疆拾棉花挣钱去!”,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至今,这已经成为甘肃、河南、四川、青海、 宁夏等省区农民秋季外出的习惯性行为。近年来,随着新疆棉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 水平和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产区,2005 年全疆包 括兵团)棉花种植面积约 1500 万亩,产量 190 万吨,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 30%以上,占 世界棉花总产量的 8%,其中兵团棉花种植面积 708 万亩,占全兵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48,产量 98.7 万吨,约占全疆棉花产量的 50%以上。兵团棉花在生产过程中的

2、科技含量 和技术手段位于全国前列, 但是由于在收获采摘环节上主要依赖人工手采, 机械化程度较低, 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收获期又相对集中,拾花劳力紧缺、拾花费用不断上涨、棉 花生产成本不断加大的局面愈演愈烈。 据资料显示, 近几年自治区包括兵团每年从内地雇请 的拾花工约 90 万人, 需支付拾花费用 20 多亿元, 其中每年来兵团的外地拾花工约 40 万人, 仅拾花费用一项,兵团每年就支出约 12 亿元。尽管如此,在棉花收获的高峰期,兵团各产 棉区还是不同程度地面临人手不足的压力,无法及时采摘的棉花仍为数不少,“拾花难”成为 阻碍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瓶径”。本文围绕兵团机采棉技术推广进行

3、了深入调查分析,就如 何进一步加速实现兵团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促进兵团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 策。 一、 国际国内机采棉发展的基本简况 国外对机采棉的研究起步较早, 美国从 1850 年就开始采棉机械的研制和机采棉技术的研究, 1889 年,美国发明家坎贝尔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摘锭式采棉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棉 机开始在实际中应用,1942 年美国采棉机开始投入批量生产,但直到 1949 年,美国棉花收 获机械化的程度仅达到当时棉花种植面积的 6%。美国农艺专家经过反复研究后发现:棉花 品种对机具的采摘效率和落地损失的影响是导致百年来采棉机械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在 解决了机采棉

4、的品种问题后,美国机采棉技术很快普及,到上世纪 50 年代末,全国拥有约 3 万台采棉机, 机采收获的棉花占总收获量的 1/3 左右, 1975 年美国机械采棉的程度已达 到 100%,占世界第一位。原苏联自 1924 年开始机械采棉的研制工作,目前棉花较集中的乌兹 别克共和国机械采棉实现程度达 90%以上。除美国外,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棉花生产 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机采棉技术在这些国家早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常规生产技术, 由于实现 了机械化采棉,这些国家人均管理棉田的面积达 1000 亩以上。 我国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起就开始引进和开发机采棉技术,新疆及兵团在采棉机械和机采棉 技术的引进、

5、研究、开发和实验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52 年在原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 将军的关怀下, 新疆兵团引进了 37 台苏联生产的 CMX-48M 单行垂直摘锭后悬挂式采棉机, 1953 年即在乌拉乌苏农场现兵团农八师 143 团)进行首次采棉实验。1960 年农垦部又给 兵团引进了 15 台苏联 XBC-1.2 型双行垂直摘锭式自走采棉机,并在农七师 123 团和 127 团 等地实验。其中在 127 团共采摘棉花近 19 公顷,作业速度 1 M/秒,纯作业小时生产率 0.35 公顷。后因种种原因机采棉的开发和实验一度搁浅,直到 1990 年兵团又从乌兹别克引进全 套棉田作业机械,在农八师 148

6、 团实验了悬挂在 T-28X4M 三轮棉田中耕拖拉机上的 14XB-2.4 型收 60 厘M等行棉花的 4 行采棉机。在引进和实验国外采棉机的同时,我国也先 后设计过一些机型,如悬挂在 25.7 千瓦旧制 35 马力)棉田万能底盘的 MDMS-2 型垂直 摘锭采棉机、间隙式水平摘锭采棉机和双行平面式水平摘锭机。1996 年新疆兵团正式对机 采棉技术进行立项实验,确定以农一师为试点单位,经过 5 年的尝试,摸索出了从种植、采 收到加工的完整生产模式,工程于 2000 年顺利结题。在工程实验过程中,兵团农业科技人 员针对新疆棉花“矮、密、早、膜”的种植方式,经过多年的实验筛选出 688 厘M和 6

7、6 10 厘M的带状留苗配置方式,这种方式经技术配套,棉花生产后期通风透光好于其他配置,已被机采棉单位普遍认可。 科技人员还对机采棉机械、 加工及脱叶剂的使用等技术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和实验,基本掌握了适应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摘的技术方法。2001 年,机采棉在兵 团开始了大面积推广,当年实现机采棉收获面积达 28.2 万亩,2002 年达 38.1 万亩,2003 年达 22.78 万亩,2004 年达 42.7 万亩,预计 2005 年能完成 50 万亩以上。新疆兵团在国内 率先成功实现了大面积棉花机械化采摘。 二、 兵团推广机采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兵团农业经过 50 多年的不断发展,集约化程度

8、、规模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准、现代农业实 用推广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全兵团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 84。 尤其是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单产水平等都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棉花生 产机械化程度受采摘环节机械化程度低这一“短板”的制约仅仅达到 43%, 远远低于其他农业 产业。 由于棉花采摘机械化程度低, 造成棉花的生产方式落后、 经营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生产成本高、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团场职工增收困难, 严重影响了兵团棉花产业化进程。 机械代替手工劳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也是人们追求效率、 提高效益的现实需要。 棉花费工耗时、 劳动生产率低, 人

9、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生产环节冲减棉花利润的主要 因素, 也是限制兵团棉花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之一, 因此兵团棉花迫切需要摆脱 生产量对劳力数量的依存关系,全面推广采棉机械化势在必行。 1、突破劳力制约,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 从表象上看, 拾花劳务工紧缺是迫使兵团大力推广机采棉的直接原因, 从本质看兵团推广机 采棉是遵循了“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解放生产力”这一必然规律。 近年来进疆拾花工紧缺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出台了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广大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高涨, 使得他们不愿意出远门挣辛苦钱; 二是前几年劳务

10、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青海等地由政府牵头,有组织地将大批农村劳动力 转移到新疆参加拾花劳动, 近两年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 而拾 花工紧缺更深层的原因是新时期农村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二、三产 业的迅猛发展使当地的就业机会增多, 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使得到新疆打工的农民 工被分流。而从全国来看,近年来劳务工结构性紧缺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早在上世纪 90 年 代末“民工荒”现象就已经在东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福建省等地区普遍存在, 据调查, 仅“珠三角”地区 90%以上的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 企业普遍缺工达 30%-40%, 缺

11、工数量在 200 万人以上, 由于缺工导致的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已严重影响了东部沿海工业 的发展。由此可见,劳务工紧缺不是一个局部性、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 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变革,劳动力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兵团如不尽早突破劳 动力短缺的制约,必定会影响棉花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2、降低生产成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是棉花种植大国,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单产水平,都位于先进植棉大国的前列。20 世 纪 90 年代,我国年平均植棉面积已达 550 万公顷,皮棉总产 450 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单 产亦位居世界棉花高产国家的前列。 但与先进植棉大国相比, 我们的棉花生产

12、方式相对落后、 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比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美国生产 50 千克皮 棉的平均用工量只要 0.5 个工日,而我国却高达 3040 个工日,兵团的平均用工量是全国 的 1216,也达到 4.9 个工日;同样等级的皮棉,国产棉每吨进厂价要比进口棉高出 2000 多元。由于进口棉价格低,造成国产棉库存急增,储备量过大,国家每年为此付出的 财政补贴高达数拾亿元。加入 WTO 以后,我国棉花及其制品进一步面向市场化、国际化, 有关专家指出, 我国棉花价格偏高是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原因。 对兵团棉花而言拾花 费用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棉花成本不断攀升的重要因素。 据兵团农业

13、局统计: 机采棉综合机 械化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脱叶、采棉、清理加工、机械折旧、维护修理、人工工资等费用在内,亩均采摘成本约 130 元,而人工采棉亩均采摘成本为 195 元,每公斤机收棉的采摘成 本比人工采收低 0.187-0.193 元,仅此一项,棉农每亩即可少投入 65 元。如果实现采棉机械 化, 将有效降低居高不下的棉花生产物化成本。 随着机采棉及其配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面积 的不断扩大,兵团棉花将更有竞争优势,完全可以在质量和价格上与国外棉花一决高低。 3、解放农业劳力,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需要推广机采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据测 算,按

14、照兵团目前的棉花生产技术,受人工采收生产方式的制约,平均每个职工只能管理 25 亩棉花,创造产值 2.5 万元,职工年收入 6250 元。兵团机采棉技术五年的实验示范结果 显示:采棉机单台日采收进度可达 150 至 200 亩,一般情况下,一台采棉机可顶 600 个拾花 工,在高峰期,一台采棉机日采籽棉超过 4 万公斤,相当于 1000 个拾花工的劳动量。由于 机采棉技术实现了机械化采收, 摆脱了生产量对劳力数量的依存关系, 人均管理定额可比手 工采收增加 4 至 8 倍,达到 200 亩以上,产值可达 10 万元以上,职工年收入提高到 1 万元, 每 50 千克皮棉用工量降到 1.2 个工日

15、。2005 年,农八师一三二团 6 万亩机采棉只用了 300 个职工,人均管理定额由过去的 30 亩提高到 200 亩,而劳动强度却明显降低,人均纯收益 提高了 4 至 6 倍。 机采棉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植棉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不仅为兵团棉花向 规模化、信息化、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方向打开了通道,而且能够把广大农工从繁重 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分流转移到团场二、三产业中去,这必将对团场的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职工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4、增加农工收入,构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需要 棉花是兵团农业最大的支柱产业, 棉花事关农工收入的问题, 事关兵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事

16、关兵团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和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根本目标的实现。据测算:棉花收 入已占全疆农民收入的 40%左右,在兵团一些重点植棉师、团,棉花收入已经占到农工家庭 收入的 70%。上世纪末兵团棉农支付的拾花费是每公斤 0.3-0.4 元,后来逐步上升到 0.5-0.6 元。2004 年棉花一开始采摘,拾花费就猛涨到每公斤 0.7-0.8 元,而 2005 年情况更为严重, 自开始采摘棉花,有些地方就涨到了 1 元,后期达到 1.5 元,高昂的采摘成本让棉农叫苦不 迭,即使如此收获季节仍然招不到拾花工。一些师、团只好将本师、团招收拾花劳力的任务 硬性分解到师、团、连各级机关干部和棉农身上。除此之外,师、团两级机关关门、职工闭 户、学生停课、工厂停产,全部劳力都去采摘棉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场的正常工作、 生活秩序, 各植棉单位由于拾花工分配问题矛盾激化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果大面积推广机采 棉技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活劳动成本,缓解劳动力紧缺对团场生产和职工生活带 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够实现农业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