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熹》有感5000字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107741645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朱熹》有感5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朱熹》有感5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朱熹》有感5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朱熹》有感5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朱熹》有感50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朱熹》有感5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朱熹》有感5000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朱熹有感5000字文俊关于朱熹这个人,争议很大,毁之誉之者皆有,不是很好操作啊,就勉强写写吧,他的一些哲学思想我也不是太懂,本篇读后感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一提朱熹,就不得不提他在理学上的学术成就,他是发端于北宋时期的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北宋的理学家程颐、程颢并称为程朱,而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直统治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元到清末民初近700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中国逐渐黯淡,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时期,因此,程朱理学、朱熹等,一直被很多人骂得狗血淋头,认为中国落后的很大一个根源便是程朱理学这套意识形态使得人们思想逐渐变得僵化和愚昧所致。在这里我们先不对此作评,我想先将理学以

2、及朱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梳理。1.北宋理学五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的幸运儿,那么这里的巨人都有那些呢?那就不得不说说理学思想的发端及扩大过程中的几大人物:北宋理学五子。这五个都是很牛的人,分别是周敦颐(就是写语文课文中的爱莲说那位),程颢、程颐(这二人是兄弟,师承周敦颐),以及张载、邵雍。他们所创立的这门新儒学,往前推就是来自子思、孟子一脉的心性儒学.周敦颐发端,相当于是理学开山祖师的地位,而二程则在得到了周敦颐的传承后继续将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张载就是那位说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的牛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我读到这四句话时很是震撼,一个

3、知识分子的格局竟能如此宏大而且充满了使命感,但是随后又想了想,这会不会太过狂妄?一个儒家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思想家也好、教育家也好,真能有这么大能耐?或者这不过仅仅是一种士人的理想与情怀?再琢磨一下这个四句教,忽然脑海中又冒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里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是的,一个君子,志向不可以不宏大,品质不可以不坚毅。张载,应该就是特别符合儒家所倡导的这种弘毅精神的。而还有一位邵雍更是神人一个,他精通易经,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皇极经世书,还有本梅花易数的占卜书据说也是出自他手。他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隐士,一生都远离政治,把自己的宅子取名安乐窝,不过就是这么一位不爱做官安贫乐道的隐士却得到了当

4、时诸多大人物的追捧,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吕公著、二程、张载、王安石等等,一时的风云人物都十分仰慕他,据说他有对周易造诣极深,每卦必中。我记得以前看了凡四训时,里面就提到过有位孔先生,算卦算得特别准,他学的就是邵雍的皇极经世书。邵雍比周敦颐还大几岁,算是周敦颐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启蒙者吧。这五人其实都算是儒家的学者型的人物,他们大都热衷于教育,在学术领域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周敦颐的濂学(以濂溪得名),张载的关学(张载是关中人),二程的洛学(二程居于洛阳)。可以发现一点小规律,当时的这些不同流派的学术,都是以创始人所处的地名命名的,比较有名的还有苏轼那一脉的蜀学(苏轼是四川人),朱熹

5、的闽学(朱熹在福建讲学,弟子多是福建人)。而有个例外就是王安石的荆公新学.2.朱熹。朱熹生于南宋,其理学思想的道统血脉传承于李侗,李侗师从罗从彦,罗从彦拜杨时为师,而杨时则是二程(程颢、程颐)的弟子。有个很有名的典故叫做程门立雪,便是和杨时、程颐有关。朱熹的家庭出身还是很好的,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望,而朱熹自小就很聪明,热衷于钻研学问,19岁即考中进士,22岁便开始在福建为官了。如果为了方便理解,个人可以给他贴上一个学者型官员的标签,即使朱熹在为官之时,他最热爱的也是钻研学问,著书立说很是用功。而他的政绩也很好,所治理的地方井井有条,不过在南宋,朝局常常被权臣把持着,要想在仕途上有多大的作为对于他

6、这种学者型人格来说是很难的,因此朱熹也时常觉得当这些个官没多大个意思,便三番几次地辞职不干,还是想静下心来研究他的学问。朱熹还有个特点和之前的北宋五子差不多,都喜欢发展当地的教育,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也是由他重新修建起来的,热衷于教育是儒家圣人实现其政治理念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位大教育家,而朱熹同样如此,算得上是自孔子以来的有一位影响力巨大的教育家了。和朱熹同时代的学术大牛还有一个叫做陆九渊的,这位陆九渊又叫陆象山,虽然同为儒家,但是学术派别不同,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性人物,和明代的王阳明是一脉的,史称陆王心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曾经在他们共同的好友吕祖谦的调和下进行了几

7、次思想碰撞,位置就在江西信州的鹅湖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我这里尝试梳理一下二人的主要观点,以及说明一下为什么二人的思想是难以调和的。朱熹的理学,强调的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这个理就有点类似于道,读书人可以通过格物而致知,从而将这个先天就存在的理给挖掘出来加以研习领悟,这个理表现在天体宇宙和外物上就是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物理规律,表现在社会上就是人们都要遵从的一种人伦秩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程朱理学是强调有这么一个死理存在的,我们只要通过多看书、多格物的办法就可以逐渐将这些死理格致出来,这就是理学家的为学之道,他们强调的是事物背后有一个理在,可以通过渐悟的方式将这个理格致出来(心学在为学之

8、道上更强调顿悟)。在社会领域,他们强调有一套三纲五常存在,这就是存在于社会秩序上的理,人们需要遵从它从而实现国治而天下平.而我们再来看看陆九渊的心学呢,心学宣布不认为有这么一个先天就存在的理,心学认为心就是理,怎么理解心即理呢?心学认为这些理学家口中的死理,其实不过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阶段性认知成果而已,反应的是我们当下的内心感知边界,就好比人们对于世界最开始的认知是天圆地方,后来又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以为我们的地球便是宇宙的中心,于是有了地心说;再后来又意识到不对劲,认识到地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转,于是我们认知到的理便又推进到了日心说,如此延续下去,大家可以看出,其实心学更贴近真实的世

9、界,我们所处在的世界,所谓的理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随着我们心的认知边界的扩张和深入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个人在认识论上也更认同心学的主张。可以假定一场世界大战使得整个世界又回归到了原始状态,我们今天所达到的认知边界,那些理,又会随着人类世界的消亡而清零,新的生物出现后,它们认知世界便又会出现它们自己的理,这个理反应的便是它们当下的内心认知。因此,在心学的认识论里,没有这个先天就存在着的死理;而在社会秩序领域,心学也没有那么死板的条条框框,更多强调的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良知之心指导我们的行动,而非那些外在的形式主义的纲常伦理和教条。3.理学家的抱负、工具以及途径。朱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很多不太了

10、解的人眼中,朱熹是一个满口道德教化而内心虚伪龌蹉的一个伪君子,他真是这么一个人么?我对朱熹的看法是:他是一个有极大抱负的儒家学者,也是一个有实际能力和业绩的地方官员,他在吸纳了北宋理学五子等理学大家的精华思想后,再兼容并包了一些佛学和道家的东西,想要将已经变得黯淡的儒学重新振作起来,并且也的确做到了,他著述颇丰,影响力很大,但在南宋他的学术一度被朝廷中的政敌定为伪学,在他去世时,朝廷曾大力阻止他的粉丝们前往吊唁,但是即使这样,也有上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如果不是一个人真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的死是不会触动到那么多人内心的灵魂的,毕竟那时候通讯和交通很不方便,人们没有必要为一个伪

11、君子之死千里奔波。因此我认为:朱熹或许人格中有他不足的一面被人们所捕捉到加以大扣屎盆子,但他真不是什么伪君子,他是一个内心比较纯粹的人,一个有着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理想和抱负的人。还记得前面张载那著名的横渠四句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充满理想化的抱负,还有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中国传统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如果他够纯粹,够理想主义,够有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风骨,那他心中一定有着这些政治上的理想抱负的,因为他心中有着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这种道德追求使得他不仅完善自己,也在心有余力的情况下救济天下苍生。在这里我想说立意是很好的,这是一个

12、人自我价值的深化,也是人们对于自己人生意义的追求,想着让天下苍生脱离苦海,难道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吗?是的,立意很崇高,但是手段和途径却是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的。儒家的这些学者包括朱熹,是一群内心有着强烈的道德热忱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要做到天下太平要靠道德教化,当每个人的心性都往至善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变成好人、贤人、君子甚至圣人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吗,不就是实现了平天下了吗?因此,他们极其狂热地热衷于教育心性哲学、道德哲学,试图让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内敛、自我约束,对抗自己多余的私欲,克己复礼。再简单地梳理一下:理学家们是一群有着崇高社会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他们想要实现这

13、些理想抱负所借助的工具是一些心性哲学、道德哲学,以及诸如此类让人们自我收敛和约束的思想。(可以参考一下儒家的一些经典)而理学家们实现其社会理想抱负的主要途径:一个是搞教育,利用各个学院培养学生来推行自己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的核心依然是道德;第二个就是通过影响统治者,让自己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从而成为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在这里可以参考一下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经历,先是奔波于列国,四处贩卖他的道德治国的价值观,可惜得到的是一个四处碰钉子的结果。(儒家的这套玩意儿,个人选择用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是可行的,但是想用来治国,则方法论显得过于单薄,儒家的治国理念之核心,个人认为就是以意识形态治国.),

14、孔子在列国统治者间奔走贩卖其治国理念的行动失败后,便走上了之前介绍的第一个途径,搞教育,孔夫子有学徒三千,杰出的人物有七十二人,因此他的儒家思想理念也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后世一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官学。4.意识形态。在知识分子们盘算着通过向统治者贩卖其治国理念从而实现其社会理想与抱负时,统治者们也逐渐注意到了他们的存在。在遥远的春秋时期,正是周王朝逐渐分崩离析,诸侯国开始耀武扬威,纵横捭阖的时代,因此儒家的这套自缚手脚的理论得不到君主们的亲睐,君王们更想要的是能够使自己快速富国强兵有利于争霸的人才和理念(需要打天下的人才和思想)。而当时间进入到了西汉后,中国形成了第一个成熟的中央集权政权,这

15、个时候,统治者们在诸子百家之中寻求一个比较适合这种大一统政权的学说时,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四目相对,瞬间便来了电,于是就有了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下已经一统,需要治天下的人才和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第一次真正地走上历史舞台成为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真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统治者阶级,一个国家权力的真正拥有者,儒家知识分子提供的思想理念是为统治者阶级服务的,而其思想也自然是经过官方的编修的,儒家的根本性局限就此显现:无论是儒家的知识分子还是儒家的学说,都是缺乏独立性的,它们只能依附于统治阶级,从而使得一种被阉割后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儒家理念盛行,因为如果不选择依附统治者

16、,那你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为这些东西的实现,需要的是国家权力的协助,不是光凭几个儒家学者喊喊口号就能实现得了的。因此,就这样,儒家和大一统的政权统治者成为了亲密的战友,统治者们往往将儒家的地位提高到官方显学的地位,使得天下读书人都往这里面钻;而儒家也很是卖力地提供着一整套的治理天下人心与伦理道德秩序的方案;而到了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更是发展到了极致,在元明清三代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下,成为了天下士人科举考试的唯一官方资料来源。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格局决定了一个国家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想让这些底下的人都消停点,别乱惹麻烦,那就让他们都用程朱理学充塞他们的大脑吧。但是一个国家一旦被某种单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