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解题误区的体会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7283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初中数学解题误区的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初中数学解题误区的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初中数学解题误区的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初中数学解题误区的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初中数学解题误区的体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初中数学解题误区的体会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不足。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本文就初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谈几点体会。 一、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一)小学数学的干扰。从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

2、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例如,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都只是在没有学负数的情况下成立的。在小学,学生对数之和不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即m+nm 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学了负数后,m+nm 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习惯于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问题,容易忽视字母取负数的情况,导致解题错误。 另外, “+”、 “-”号长期作为加、减号使用,学生对于 6-10+3-5,习惯上看作 6 减 10 加 3 减 5,而初中更需要把上式看成正 6 负10 正 3 负 5 之和。对习惯看法的印象越牢固,新的看法就越难牢固2树立。 初中开始阶段,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根究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

3、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 、负数) 、方法( 代数和、代数方法)与旧有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克服干扰,减少初始阶段的错误。 (二)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如,了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 3 是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就有受等式两边可以乘以或除以任何一个数以及方程的解是一个数有关。事实也证明,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 二、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减少初中解题

4、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老师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防错文字、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使3学生预先明了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后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

5、消灭错误打下基础。 (二)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分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 (三)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能力逐渐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