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ⅱ第一辑)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27226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ⅱ第一辑)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标ⅱ第一辑)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标ⅱ第一辑)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标ⅱ第一辑)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标ⅱ第一辑)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ⅱ第一辑)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ⅱ第一辑)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新课标版】一选择题:35 X 2 =70分1.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2.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3.明朝中后期,瓷器

2、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4.中国自17世纪起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这些创汇销往国外的瓷器就叫“外销瓷”。下列对“外销瓷”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外销瓷”的历史最远应追溯到宋代 B“外销瓷”全部是中国精美的古典图案C“外销瓷”的大量外销使中国获得“瓷器大国”的称号D受“外销瓷”的影响,16世纪开始,欧洲开始生产瓷器5.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

3、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上述材料表明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 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6.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的原因有“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 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7.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对传统社

4、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9.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

5、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10.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 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11.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

6、,阙而不录”A B C D12.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是A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13.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

7、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 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 A B C D14.对图8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西班牙和荷兰扮演重要角色 B.第段时英国已经成为海上殖民霸主C.第段时中国已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第段时世界已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15.针对早期的殖民扩张,泰晤士报曾评述某公司: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据此可知,该公司A是国际垄断组织 B专门负责对外殖民扩张C属于殖民统治机构

8、D垄断贸易并协助殖民统治16.世界通史:“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 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 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17.近代英国史记载:“英荷战争开始后,英国由于工业比较发达,可以应付战争所引起的暂时的损失,而荷兰的商业经营在战争时期却受到很大的破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强大 B荷兰战败,海外贸易、殖民地丧失殆尽C英国战胜,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D是工业对商业的胜利,属海

9、洋霸权之争18.“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现代化史观A B C D19.18201870年,英、法、德、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一直占70%以上,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占50%左右。下图是英国的两项比重,从图示中可以得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工业革命失去活力,英国地位下降C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D英国取得工业和贸易的霸权地位20.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

10、”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A欧洲早期工场手工业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机器大工业C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21.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2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

11、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23.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24.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

12、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25.面对17、18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余英时认为:“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具有近代性格的答案。一个儒家的人权观点已徘徊在突破的边缘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这实际是指当时中国出现 A民主共和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唯物辩证思想 D离经叛道思想26.梁启超曾说:“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雍正帝设置军机处C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27.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28.“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局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 B佛经是白话文体的主要源泉 C中国方块汉字具有局限性 D汉文化需要外来文化充实 29.“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