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0575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政治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政治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淮河抗洪为其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最突出的就是不再提倡“严防死守”,而是强调“科学防洪”。政府实行有效管理、科学防控,淮河防总办的同志用“科学防洪,依法防洪”八个字总结了我们在防洪工作中最明显的变化和特征。这一变化说明()A.新时期要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B.科学精神与法治精神应是当今时代精神应有的新的内涵C.只要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就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D.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答案:B解析:从“严防死守”到“科学防洪,依法防洪”的变化不是有没有坚持爱国主义,而是爱国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增加

2、了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不选;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2.某校举行了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开学典礼,以此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培养全民族昂扬斗志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抵制西方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A.B.C.D.答案:D解析:本题素材已经暗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不难选出;说法不科学,西方文化不能一概抵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3.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

3、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注入时代精神才能摒弃民族精神中的糟粕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日益丰富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失本色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与时俱进A.B.C.D.答案:C解析:说法不科学,两者不存在这种关系;观点正确,正确解释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4.全面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亘长而又风云变幻的生动轨迹,立体凸现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成果的话说中国丛书是“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的第一批成果。“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旨在用丰富多彩的出版物,多层次、

4、多角度地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完整、权威的阐释,以帮助广大青少年具体感知中华民族精神。这有利于()A.抵制一切外来文化B.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C.让青少年继承中华五千年的各种文化D.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答案:D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命运。这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A.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B.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C.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D.发挥“主心骨”作用答案:B6.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5、的辩证关系包括()时代精神能够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民族精神能够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时代精神能够为民族精神提供物质基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A.B.C.D.答案:B解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项。7.“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通过文化创新来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段话()回答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看到了文

6、化创新对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是民族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A.B.C.D.答案:D解析:本题回答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而题目并未提及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而是说通过文化创新来培育、发展民族精神,故不选。8.2013年10月,有的学者撰文:民族精神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构成了一种张力,它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的历史土壤之中,是民族的基因和“遗传密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全面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一切外来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A.B.C.D.答案:C解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7、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入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非全盘吸收,不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入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入选,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9.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1)为什么说上述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2)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简要说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

8、系。答案:(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抗震救灾精神等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从本质上说,这些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9、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民族精神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等知识。解答第(1)问,关键在于审明设问。“一脉相承”,从动态上强调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本质上”,从静态上强调上述精神都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作用。解答第(2)问,要重点分析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联系,既要看到两者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又要看到两者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10.材料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铸就了伟大的

10、民族精神。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材料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又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显现出来的和衷共济、迎难而上的精

11、神等。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自古以来,我国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1)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变化,说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它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2)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就必须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因为: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

12、求;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要做到:第一,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第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解析:第(1)问,首先要强调这个变化与时代的关系;其次还要强调这个变化是一种发展。第(2)问,“理解”类试题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对此问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一是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二是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三是如何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或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避免只从一个方面来分析而导致分析不完整,从而失分太多。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