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107705691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0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0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

2、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

3、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

4、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

5、、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line-height:150%;color:rgb(0,0,0);font-size:14.0000pt;mso-font-kerning:0.0000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