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跨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7699713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跨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跨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跨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跨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跨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跨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跨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外语教育(季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Quarterly) 2008年5月May 2008 第1卷 第2期Vol.1 No.2 59 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 、 “跨文化交际”课程 教学理念与实践 1 高一虹 北京大学 2008 中国外语教育(2),59-68页 提 要:本文介绍作者“语言与文化” 、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实践方式。作 者将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作为课程的宗旨。在教学方法上,邀请学生 将生活体验带进课堂,同时教师也把自己的“人”放进教学中,践行课程所提倡的理念。 关键词:语

2、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自我反思 1. 课程宗旨与教学理念 大约十年前,我开始开设本科生的“语言 与文化” 、 “跨文化交际”课程。前者是为英语专 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基本上年年开; 后者是给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通选课,开过约 三四次。两个名目的课程都用英文讲授,基本内 容一致,包括语言(词汇、句法、语篇)和非语 言(身势语、时空概念)和更宏观层面(交际习 俗、观念)的文化差异,以及与跨文化交际误解 相关的问题,如文化定型与文化偏见、双语与双 文化者的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不过两者侧 重点稍有不同, “语言与文化”偏重语言,强调 语言与文化、思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偏重

3、 交际,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及其处理。 类似的课程许多学校都开设,但课程宗旨、 教学内容、方法可能会很不相同。有的课程以知 识为中心,试图把某个领域作为一种“学” (如 “跨文化交际学” )的理论介绍得系统完整;有的 课程以交流技能为中心,力图使学生掌握与某个 群体的成员交流的适宜性原则和具体方式。我的 课程以意识和能力为中心,力图培养学生的跨文 化意识与自我反思意识。这是因为我认为,大学 本科阶段是一个基础的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将来 的发展可能范围很广,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这 一阶段将一个学科的知识框架搭建完善。而交际 技能的发展,针对特定目标的实践或短训班,可 能会比大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4、而且,语言与文 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仅以“中国文化怎样 怎样” 、 “英语文化怎样怎样”作为某种“事实” 传授给学生,而忽略如何对待这种“事实”的眼 光, “事实”可能会变成文化定型,妨碍语言学 习和使用者在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跨文化情境 中进行有效的交流。这将与促进有效交流的意图 相悖,应验了“跨文化交际悖论” (高一虹 2000: 第九章) 。而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更是基 于“人”的内在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尤 外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1 作者感谢文秋芳教授、李玉霞同学对本文形成和修改 提出的宝贵建议。 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理念与实

5、践 60 为重要。具有这种素质的人,能够敏锐地意识到 文化差异和差异的可能性,意识到意义、习俗、 价值观念的相对性,从本群体中心主义中超脱出 来,用多元视角来看世界、看自己、看与其他人、 其他群体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 “跨文化交际” 课程,在培养这种素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因此,将课程宗旨定位于跨文化意识和反思能力 的培养,既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又能充分发挥 学科的教育功能。 上过课的一位学生这样概括我的教学思路, 这一思路也体现在学期课程安排中: “先砌墙 ,讨论一些文化差异问题, 这对接触外国人机会不多的学生很有必要, 因为确实有这些方面的认识盲点或误区,不 仅对其他语言文化而

6、且对中国语言文化也缺 乏比较深刻和有意识的了解;然后再让我们 站在墙头上甚至更高的地方反思这些文化的 内涵,理解文化观念等等形成的过程,最终 为破墙 、建构对各种文化更加生产性的 理解打基础。 ” 2. 教学方法与实践 在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有的教 师擅长理论的阐释和前沿学科发展的介绍,有的 擅长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生动有趣的材料运 用于课堂。我自己较擅长的,是在现场教学情境 中调动学生自身体验作为学习资源。虽然大多学 生跟外国人打交道的经历很有限,但地域、方言 乃至民族文化方面的差异,他们不乏较深刻的切 身体会。阅读材料或课堂演示的内容,也可以作 为激活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催化剂。这

7、些都可以作 为讨论特定话题的好材料:或描述现象,激发共 鸣;或揭示问题,引起批判性反思;或捕捉潜力 的闪光,促进其建构;或彰显不同声音,使其相 互聆听和对话。 例如,跨文化交际学中有一对经典概念 “单向计时制” (monochronic time)和“多向计时 制”(polychronic time)。前者将时间看作一条可 分割的直线,在每个线段中只能做一件事,需要 严格切分,提前计划安排,讲求效率;后者将时 间看作发散的点,同一时间可以做多件事情,关 注交际者与情境的关系;空间的安排与时间观有 密切联系(Hall, 见胡文仲,1990:154-164) 。交 际者如具有不同的计时制文化背景,

8、在交际过程 中可能出现误解和冲突。在讲到这对概念时我首 先问学生:各位有没有计划日程的小本子?拿出 来展示或描述一下,看看你的日程规划了多远、 多细(每周、每日、每半日、每小时)?用打了 格子的小本子来规划时间,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为什么?经过简短分享后,我会用具体学生的例 子继续提问,如果你正在为本周末的托福(或 其他)考试紧张准备,这时忽然接到乡下某亲 戚的电话,说已经买好车票马上来京,请你安排 住宿,并陪伴旅游北京,你会怎样感觉,怎样处 理?我还会问:在准备复习考试时,你会选择怎 样的地点宿舍、图书馆,或是咖啡厅?在此 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讨论“单向计时制”与“多 向计时制”概念。在个人行

9、为习惯的基础上,我 们扩展开去谈单向和多向计时制文化,这一差异 可能引起的交际冲突和心理压力,以及如何包容 差异,灵活地做出对交际双方没有伤害的选择。 又比如,在讲到“文化定型”时,我先请 学生快速写下自己对某个群体的印象,然后依次 在小组和大班分享,把他们的印象和评价(文化 定型、刻板印象)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分析 讨论。由此学生会发现,印象中许多看似“事 实”的东西,其实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偏见,而 且,我们对某个群体的印象往往跟那个群体的成 员自己的理解有很大差距。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 反思自己刻板印象的来源,以及可能的修正。附 录中便是一段“跨文化交际”通选课的教学实录 (Gao 2002

10、:27-32) ,在这段教学中,我聚焦于学 生提供的例子,引导学生逐步描述、分析、解构 了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由于这样的解构是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重新观察和比对进行的, 体会要比教师的直接灌输更加深刻。 再比如,在讲到跨文化意识的时候,我最 喜欢使用的一篇阅读材料是 Horace Miner (1956) 的 Body rituals among the Nacirema。在这篇经典 高一虹 61 文章中,作者用伪装的当代人类学家视角,描 写了“Nacirema”这样一个“原始部落”的种 种令人发指的“身体仪式” ,实际上是对以美 国(Nacirema 反拼为 American)为代表的

11、现代 文明社会的讽刺批判。例如“将头放入烤箱烘 烤约一小时”的仪式即烫发; “将蘸上魔粉的一 小撮野猪毛放入口中,做一系列程式化手势” 之“口的仪式”即刷牙,等等。解读这篇文章 的过程,也是学生将自己熟视无睹的现代生活 陌生化,体悟自己思维视野有限性的过程。我 首先在现场发放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请他们 说出对 Nacirema 文化的即时反映。这时冒出的 词语大多是贬义的,如 barbarian、 superstitious、 disgusting、unbelievable、primitive 等,我会逐一 板书。接下来我会问:你们是否愿意去 Nacirema 旅游考察?跟那里的人做邻居?朋友

12、?恋爱结 婚?举手说愿意的人会一步步减少,最后可能寥 寥无几或全无一人。下一步我会问,哪项身体仪 式你感觉最不能接受?我们文化中是有否相应功 能的行为,过程是怎样的?如果跟 Nacirema 人 交流,你会怎样向他描述,使他相信我们的方式 比他们的好?学生常会说, “口”的仪式最恶心, 不可理喻;但在向想像中的 Nacirema 人描述自 己的行为程式时,他们常常发现表述困难,难以 将“刷牙” 、 “补牙”这种被现代词语打包的一整 套行为及其背后的观念条分缕析。在受挫的表 述过程中他们也会逐渐意识到, “现代”与“原 始”文化实践很难区分。在揭示了“谜底” Nacirema 即 America

13、,以及美国代表的现代文 明之后,我请学生重读文章,逐条解构身体 “仪式” 。这时他们恍然大悟,在感觉受骗之余, 感叹作者的描述其实与事实很相符。此时我再让 他们看黑板上自己最初的印象和极端负面的评 价,他们会哑然失笑,很不好意思。接下来我们 再仔细分析受骗的原因。一是通过语言的分析, 看出词语对于思维如何“既是钥匙,也可能是桎 梏” (Sapir 1921/2002:14) ;二是反思自己潜在的 本群体中心主义思想,认为自己所在的“现代文 明”高于“原始文化” 。 有时我也会分享自己的经历并提出一些问 题,其中有些自己已有明确答案,有些尚在思考 中。比如,在讲到“可译性”时,我举了自己将 国内

14、学者的汉语学术文章译成英文出版时,遇到 母语是英语的学者的强烈批评、作者与读者之间 的冲突,以及我本人对文体翻译方式以及译者身 份、责任的困惑(高一虹 2000:第八章) 。在真 实情境中,该英语学者要求面见汉语原作者,并 邀请我参加他们的会面。我向学生提出困惑:如 果你是作为译者的我,会怎样做?我邀请学生做 三方会面的角色扮演,并请大家就其现场表现进 行讨论。个案中我自己的困惑,也是翻译者以及 以促进跨文化沟通为职责的人在真实情境中很可 能面对的困惑,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直接感受。 这种活动并不期待有一个标准的或者满意的答 案,而主要是启发思考,开阔和加深视野。教师 本人在此过程中抱着真诚和开

15、放的态度,倾听和 接纳学生的建议,会对自己的思考有一定启发, 这种态度本身对学生也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3. 学生反馈 在学校组织的历次定量教学评估中,学生 对我的“语言与文化” 、 “跨文化交际”反映都相 当好,特别是在“老师的讲授富于启发性,能激 发我们的求知欲” 、 “老师鼓励我们表达自己的观 点”方面较多高于学科均值。为了更深入具体地 了解学生的想法,我有时在期末邀请学生在教师 不在场的情况下,在空白纸上不具名地写下他 们对课程的感受和建议。下面的一组引文来自 英语专业学生对最近一次“语言与文化”课程 (2007 年)的反馈。 学生反映,他们的一大收获是对自己生活中 的语言文化现象进行思

16、考、审视自我: “说实话以前我都没有怎么接触过有关 跨文化的学习,在您的课上,我了解到文化 中有那么多微妙的关系,生活中也有那么多 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 ” “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 学会了反思,对以前在交流中所忽略的问题 有了一种敏感度,通过重新思考,对这些问 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 62 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选过其他系跨文化 交流的通选课,当时对一些概念有所了解, 对交流中产生的误解或问题就直接套上文 化差异的帽子,这是很肤浅的。通过一学 期的学习,理论层面上没有太多的收获,但 对自身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对与他人的交流 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 “我最喜欢的一讲是 Cultural ident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因为这与我的学 习实际联系得最为紧密。 ” “阅读中看到的,还有课堂上学到的, 很多虽然是理论性的知识,但因为和我们的 生活经历关系密切,所以觉得都不难理解。 再加上经常会遇到很多丰富的例子,觉得十 分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