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小说集》读后感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107691824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卡夫卡小说集》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卡夫卡小说集》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卡夫卡小说集》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卡夫卡小说集》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卡夫卡小说集》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卡夫卡小说集》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夫卡小说集》读后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卡夫卡小说集读后感原创: 挚 挚读走进卡夫卡卡夫卡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额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而我并没有精神病就已经开始怀疑自己)布拉格是卡夫卡的布拉格:陌生、孤独、压抑、痛苦、灾难;布拉格是库宾的小说那一边(1907)中扑朔迷离的梦之国;早期的里尔克也真实地描绘了一个朦胧的、脆弱的、充满斯拉夫感伤和沉闷污浊的温室气息的布拉格。(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内心莫名的激动,怎么?难道我是一个中满布拉格气息的人,压抑、阴沉、痛苦的人?)卡夫卡是在布拉格文化的境况下创造自己的作品,作品中大多以梦幻化的布

2、拉格古城为背景,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幽默地融朦胧不清的梦幻和对腐朽没落的现实环境的感受于一体,使现实现象蒙上一层神秘荒诞的面纱,直至世界毁灭的幻影,既有表现主义的呐喊,又有维也纳世纪病的印记,充满着现实危机感。在表现中,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叙述艺术,大多采用了维也纳现代派文学中盛行的小品文叙述风格,追求语言游戏式的描写,结局的讽喻高潮,突如其来的感染效果,而且往往借用神秘题材和异国色彩的点缀,结合打破幻觉的诙谐更进一步烘托表现效果。卡夫卡自幼爱好文学。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大量阅读世界名著,尤其对歌德的作品、福楼拜的小说和易卜生的喜剧钻研颇深。与此同时,他还阅读斯宾诺莎和达尔文的学说。大学期间开始创

3、作,经常和密友马克斯布罗德一起参加布拉格的文学活动,并发表一些短小作品。供职以后,文学成为他唯一的业余爱好。一九零八年发表了题为观察的七篇速写,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变形记(1912)、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生(1924)饥饿艺术家(1924)四部中短篇小说集。(超级棒,爱不释手,百看不厌)此外,他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失踪的人(19121914)、审判(19141918)和城堡(1922),但在生前均为出版。给好友布罗德的遗言中,要求将其毫无例外地付之一炬.但是,布罗德违背了作者的遗愿,陆续整理出版了卡夫卡的全部著作(包括手稿、片段、日记和书信)。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出了六卷集,一九五零年至一

4、九五八年又扩充为九卷集。这些作品发表后,在世界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四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特有的一章卡夫卡学.无论对卡夫卡的接受模式多么千差万别,无论有多少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和卡夫卡攀亲结缘,卡夫卡也不是一个思想家,不是一个哲学家,更不是一个宗教预言家,卡夫卡是一个独具一格的奥地利作家,一个开拓创新的小说家。作品简介在法的门前卡夫卡在艺术世界里,没有了传统的和谐,惯出始终的美学模式的悖谬。一个乡下人来到法的门前在法的门前,守门人却不让他进去,于是他长年累月地等着通往法的门开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最终却得知那扇就要关闭的门只是为他开的。与表现主义作家相比,卡夫卡着意描写的不是令人心醉

5、神迷的情景,而是平淡无奇的现象:在他的笔下,神迷怪诞的世界更多是精心观察体验来的生活细节的组合;那朴实无华、深层隐喻的表现所产生的震撼作用则来自那近乎无诗意的、然而却扣人心弦的冷静。卡夫卡叙述的素材几乎毫无例外地取自普普通通的经历,但这些经历一点一滴却汇聚成与常理相悖的艺术整体,既催人寻味,也令人费解。卡夫卡对他的朋友雅鲁赫说过:那平淡无奇的东西本身是不可思议的。我不过是把它写下来而已。在流放地卡夫卡的小说以其新颖别致的形式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视角,以陌生化的手段,表现了具体的生活情景。毫无疑问,卡夫卡的作品往往会让人看出作者自身经历的蛛丝马迹,尤其是那令人窒息的现代官僚世界的影子。一九一六年十

6、一月,作者在回复他的出版者沃尔夫对小说在流放地的评注时指出:不是这篇小说令人难堪,而更多是我们共同的以及我们特有的时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同样令人难堪.然而,卡夫卡的艺术感觉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他所叙述的故事既无贯穿始终的发展主线,也无个性冲突的发展和升华,传统的时空概念解体,描写景物、安排故事的束缚被打破。强烈的社会情绪、深深的内心体验和复杂的变态心理蕴含于矛盾层面的表现中:一方面是自然主义地描写人间烟火、七情六欲、人情世态,清楚、真切、明晰;另一方面是所描写的事件与过程不协调,整体却往往让人无所适从,甚至让人觉着荒诞不经。这就是典型的卡夫卡。卡夫卡正是以这种离经叛道的悖谬法和多层含义的隐

7、喻表现了那梦幻般的内心生活,无法逃脱的精神苦痛和所面临的困惑。恐怕很少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把握世界和再现世界的时候,能把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事物的奇异,像他的作品那样表现的如此强烈。卡夫卡的世界是荒诞的,非理性的;困惑于矛盾危机中的人物,是人的生存中普遍存在的陌生、孤独、苦闷、分裂、异化或者绝望的象征。他的全部作品所描写的真正对象就是人性的不协调,生活的不协调,现实的不协调。从第一篇作品一场斗争的描写(1903)开始,他那笼子寻鸟的悖论思维几乎无处不在。在早期小说乡村婚礼(1907)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主人公拉班去看望未婚妻,可心理上却抗拒这种联系,且又不愿意公开承认。他沉陷于梦幻里,想象自己作

8、为甲虫留在床上,而他那装扮的衣冠楚楚的躯体则踏上了旅程。他无所适从,自我分裂,自我异化,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昏暗的世界。梦幻里的自我分裂实际上是拉班无法摆脱生存危机的自我感受,人生与现实的冲突是不可克服的。判决短篇成名作判决(1912)是卡夫卡对自我分裂和自我异化的理解中的判决,是对自身命运的可能抗拒。许多批评家把判决与其后来写的著名长信致父亲相提并论,视之为卡夫卡审父情节的自白。实际上,判决是作者心理矛盾感受的必然,并不是现实的模仿。小说中的人物更多则表现为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内心分裂的象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上午,本德曼写信给一个远在俄罗斯的朋友,告诉他跟一个富家闺秀订婚的消息。这个朋友

9、是光棍汉,流落他乡,与世格格不入,一事无成。订婚标志着本德曼的幸福和成就,也就是资产阶级世界令人尊敬的人生价值。而这位朋友的存在则成为幸福和成就的障碍,就像本德曼的未婚妻所说的格奥尔格,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的话,你就真不该订婚。这位异乡朋友就是异化本身。本德曼有意要或者更多是必须把写信透漏订婚的事报告给父亲。他在一间昏暗的,密不透气的房间里会见了父亲。寻找父亲实际上是转向良知存在的内心世界。判决描写了父亲,也就是良知从随遇而安的成就世界到格格不入的陌生世界的转变。由于父亲出人意料地直立起来,并施以无比强大的力量卡夫卡显然在这里采用了诙谐的喜剧手法本德曼被从辉煌的成就世界里分离出来。父亲称他既是一

10、个纯真无邪的孩子,又是一个卑劣的人.本来的命运就决定他是一个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捉弄生活的故事叙述者,因此父亲判他去死,本德曼欣然接受。接受良知的赐予的,与现实世界不相融的生存便意味着随遇而安的本德曼的死亡。他怀着对父母的爱投河自杀,告别了追求功利的资产阶级现实世界,存在的是一个漂流他乡的陌生人。变形记卡夫卡于一九一五年发表的变形记是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主要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在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下的异化现象。如果判决中的本德曼是在自我分裂中寻求自身归宿的话,那么,变形记里的主人公在自我异化中感受到的只是灾难与孤独。一天早晨,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

11、虫。他挣扎着想从床上起来,但是,变形的身体和四肢无论如何也不听使唤。他担心失去工作,不能再挣钱养家,感到十分恐惧。他的出现使人们都为之惊倒。前来催促他工作的公司秘书夺门而逃,父亲厌恶他,母亲很悲伤,妹妹开始怜悯他,给他送食物和打扫卫生,但后来也厌倦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厌恶人类的食物而喜欢吃腐败的东西;他总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或者倒挂在天花板上。然而,他任然保持着人的心理,能够感受、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够体会到他变形使自己陷入无法摆脱的灾难与孤独中,给家庭招来了很大的不幸。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日夜折磨着他。一天,格里高尔被妹妹的小提琴声吸引出来,搞得举家不宁,家里招来的房客们大为不满,

12、吵着要退租。他被视为一切不幸的根源,连怜悯他的妹妹也要无情地把他弄走.自此他不在进食,被反锁在堆满家具的房中,在孤独中变成一具干瘪的僵尸。格里高尔死后,全家如释重负,永远离开了那座给他们带来不幸的公寓。在郊外春意盎然的阳光下,父母突然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长成一个身材丰满的美丽少女,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梦想和美好的打算。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荒诞不经的食物,把现实荒诞化,把所写的事物虚妄化。人变成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卡夫卡在这里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他以荒诞的想象、真实的细节描写、冷漠而简洁的预言表达、深奥莫测的内

13、涵,寓言式地显示出荒诞的真实、平淡的可怕,使作品的结尾渗透辛辣的讽刺。格里高尔梦幻式的心理感受深刻地暴露了那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失踪的人无论卡夫卡的创作多么反常,变化多么多端,他的作品越来越趋向于象征性,风格越来越有卡夫卡的特色,他未竟的三部长篇小说体现了卡夫卡风格的发展。写于一九一二至一九一四年间的长篇小说失踪的人(1927年出版)叙述的是一个名字叫卡尔罗斯曼的少年的故事,他十六岁时因被一个女仆引诱而被父母赶出家门,孑然一身流落他乡美国。卡尔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一切人。由于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者和阴险的骗子利用卡尔的轻信,他常常上当,被牵连进一些讨厌的冒险勾当里。卡

14、尔要寻找懒以生存之地,同时又想得到自由,他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愈来愈陷入卡夫卡的迷宫世界里。从主人公的坎坷行踪里,可以让人看到一个比较具体可感的社会现实。作者从未到过美国,因此,他笔下的美国无疑是自身生存环境的映像。失踪的人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受到狄更斯的影响,但在叙述风格上,卡夫卡已经开始独辟蹊径的尝试,尤其是采用了主人公的心理视角和叙述者的直叙交替结合的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展露出现代小说多姿多彩的叙述层面,形成分明而浑然的叙述结构,为其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失踪的人还带着模仿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痕迹,那么审判(19141918)便完全是卡夫卡风格了。后者的内容已远非前者那么具体,其普遍化的

15、程度已近乎抽象。审判是布罗德最先整理出版的卡夫卡作品(1925年),由此在西方现代文学也开始了争论不休的卡夫卡一章。审判(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不是和这个很像?)审判的主人公约瑟夫K是个银行高级职员。一天早晨,他莫名其妙地被法院逮捕了。奇怪的是,法院既没有公布他的罪行,也没有剥夺他的行动自由。K起先非常愤怒,尤其是在第一次开庭时,他大声谴责司法机构的腐败和法官的贪赃枉法。他决定不去理睬这桩案子。但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却使他无法忘却这件事,他因此慢慢地厌恶起银行的差事,自动上法院去探听,对自己的案子越来越关心,并为之四处奔走。但聘请的律师和法院沆瀣一气,除了用空话敷衍外,一直写不出抗辩书。K去找法院的画

16、师,得到的是法院已经对某人提出起诉,它认定你有罪.最后在教堂里的一位神甫给他讲了在法的门前的寓言,晓谕他法是有的,但通往法的道路障碍重重,要找到法是不可能的,人只能低头服从命运的安排,一切申诉只是无畏的申诉。小说的结尾,K被两个穿黑礼服的人驾到郊外的采石场处死。审判的表现充满荒诞和悖谬的色彩,无论从结构和内容上都是卡夫卡风格成熟的标志。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寓言式地勾画出一个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审判的艺术结构多线交织,时空倒置,所描写的事件和过程突如其来,不合逻辑,荒诞不经,让人感到如陷迷宫。作为受害者,K的反抗使他越来越陷入任人摆布、神秘莫测、似真似幻的天罗地网里,遭受幽灵似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折磨;但作为上层社会的一员,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