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计算机学院概况与各导师组介绍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07685125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计算机学院概况与各导师组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4--计算机学院概况与各导师组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4--计算机学院概况与各导师组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4--计算机学院概况与各导师组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4--计算机学院概况与各导师组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计算机学院概况与各导师组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计算机学院概况与各导师组介绍(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算机学院概况计算机学院是北京邮电大学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学院之一。学院教学和科研并重,具有优秀的生源、出色的师资、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每年硕士生招生人数约380人。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鲜明特色使我院学生深受社会欢迎。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2人,教育部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跨)世纪人才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24人,教授25人,副教授5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0余人。二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另有来自计算机和通信行业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客

2、座教授30余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院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密码学”、“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和“军队指挥学”学科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此外,学院还设有“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多层次的科研基地:学院建立了从国家级到省部级的学科重点实验室, 包括“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和“通信软件工程”二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等;另外还建立了十多个

3、院内外联合实验室和校外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丰硕:学院在通信软件、信息安全、现代服务业、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挖掘、多媒体技术、物联网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研水平。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名列学校前茅。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余项。学科水平名列前茅:在2012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北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120所参评著名高校中(全国共1000多所高校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第12,北京市排名第4(仅次于北大、清华、北航)。毕业生去向:北邮计算机学院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依托各个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团队,承担了上百项国家、省

4、部级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与IBM、微软、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等企业合作密切,并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学院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培养了高水平的学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多年来学院保持本科生就业率99%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生被国内外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企业、银行、研发中心等相关企业高薪聘用,就业范围宽泛。“求实、创新、合作、发展”是我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我们热忱欢迎广大研究生考生报考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学院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教三楼10层 北京邮电大学99信箱邮编:100876电话:教务科(010)62282656学院主页:http:/ E

5、-mail:2信息安全01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组、密码学01组、计算机技术10组杨义先教授团队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支撑单位,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的组成部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的“密码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同时也是“信息安全”专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点。信息安全中心一直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工作。信息安全中心以博士导师、首批杨义先教授和博士导师钮心忻教授为带头人,还有一批年轻有为的教授和副教授为研

6、究骨干。年轻教师中有一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两名新世纪人才,一名香江学者。导师团队由30余名老师组成,其中博士导师8人(杨义先、钮心忻、胡正名、罗守山、徐国爱、李丽香、陈秀波、郑康锋),硕士导师14人(罗群、郭燕慧、李忠献、张茹、谷利泽、辛阳、孙斌、张冬梅、刘建毅、周亚建、王励成、郑康锋、彭海朋、李祺),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10人(马兆丰、武斌、伍淳华、肖达、徐国胜、杨榆、袁开国、张淼、郑世慧、朱洪亮)。另外还有兼职导师近10人。信息安全中心拥有五百余名博士、硕士在校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些新生力量是信息安全中心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的骨干力量。团队承担信息安全、密码学、计算机科

7、学与技术、计算机技术四个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近三年平均每年硕博招生人数超过140人。提倡“感恩,奉献,学习,成功”的团队文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信息安全中心培养的学生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有:企业(如微软、IBM、百度、索尼、华为、中兴、360、新浪、腾讯、甲骨文、绿盟、大唐、联想、阿里巴巴等),运营商(如移动、联通等),金融机构(如各大银行、证券公司等),政府部门及研究所(如公安部、安全部、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等)。信息安全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 网络安全及系统安全:包括网络攻防

8、、安全评估等。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内外网隔离、非法外联监控、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安全网管、网络流量监控与分析、网络协议识别与分析,信息系统的终端安全管理、安全运营管理、数据安全管理与认证授权管理等。2 无线网络安全:包括无线局域网攻防技术、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射频信号指纹提取、网络编码无线协作中继研究等。3 现代密码理论与应用:主要研究各种密码算法的设计、实现和分析,以及各类密码系统的应用。如,辫群密码、格密码、非交换密码、椭圆曲线密码、PKI、VPN、AAA、IBE、可信计算等。4 信息伪装理论与应用:研究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算法与容量分析、隐藏信息的检测与提取,所涉及的多媒体载体

9、包括: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5 数字内容安全及数据库安全:数字内容的制作、处理、传播、保护等,特别是数字内容的版权管理,数字水印理论及其在版权保护中的应用。数据库中敏感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多粒度加解密算法、密文检索、密钥管理等。6 群智能、复杂网络与混沌计算:蜂群算法、蚁群算法、网络资源搜索算法、聚类算法等智能算法及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网络传播动力学、网络抗毁性、网络脆弱性、网络病毒、网络牵扯与同步、布尔网络等;动态逻辑电路、混沌保密通讯、混沌参数辨识、混沌同步、基于混沌理论的密码学等。7 信息系统灾备技术及云计算安全:容灾体系结构、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存储系统安全管理与审计、信息系统

10、安全可靠传输等。研究云计算平台安全防护及安全测评的关键技术及体系,研究新型云安全测评标准、管理标准及技术标准。8 量子密码理论研究:包括量子密码、量子信息隐藏、量子网络编码、量子克隆等。9 实用安全技术:研究并努力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新型安全问题。如,手机病毒、大数据安全、产品与证件防伪、安全服务(应急响应与培训认证等)。经过多年的努力,信息安全中心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内容及其安全、现代密码学和智能技术等方面获得了众多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包括: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五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其它二十余次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科技奖励。已经在包括IEEE Trans

11、. On AES、 IEEE Trans. On Comm.、IEEE Trans. On EMC和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等国际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以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500余篇,其中有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经完成出版了学术专著二十余部,其中包括我国在密码学方面的第一部专著。信息安全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四十余项,科研经费充

12、足,科研任务饱满。信息安全中心在全国拥有以“绵阳灵创科技园”和“天津灵创科技园”等为代表的多个大型的成果转化基地。已经成功地实现二十余项成果的产品转化。还有数十项高科技成果正在积极地转化之中。信息安全中心已经与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合作,推出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品,并通过了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权威认证。2015年硕士招生专业和方向,及近四年招生人数类型专业方向(组)近四年招生人数20142013年2012年2011年学术型硕士信息安全0152646365密码学01245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11131118专业学位硕士计算机技术1039504540合 计 104131124128团队文化建

13、设与交流平台:灵创人http:/ 信息安全专业02组信息安全专业02组(包括计算机技术13组/密码学02组)是由崔宝江副教授/博导、李晖副教授、姚文斌教授/博导三位老师牵头,专业从事网络和系统核心安全技术研究的导师组。信息安全02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攻防技术、移动通信安全、可信系统安全三个方向。承担了包括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公安部项目、国家密码委、国家电网安全防护项目等大量的国家级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项目。近年来,发表SCI/EI文章80余篇,出版著作5本,申请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本组毕业的研究生在

14、网络攻防技术、移动通信安全、可信系统安全等领域内核心技术,深受政府机构、科研及事业机构、国家电网和金融等大型国企、国内外知名安全公司等单位欢迎。信息安全专业02组研究方向、导师介绍:1网络攻防技术方向导师:崔宝江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网络攻防与渗透技术、漏洞挖掘技术、网络与主机安全行为分析、Web/软件/windows/linux/安卓等系统的安全缺陷检测分析、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课题组在注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着重于提升学生在网络攻防和软件安全的核心技术水平,近年来每年均有多名研究生向中国国家漏洞库提交未公开高危漏洞多项。包括影响国计民生的多个重大安全漏洞,例如:五大国有控股

15、银行中某银行网银软件高危漏洞、Windows系统核心模块的高危漏洞、物联网zigbee模块的重大安全漏洞(国际上第1个此领域的漏洞)、云计算平台重大安全漏洞(国内第1个、国际第4个此领域的漏洞)等。在网络渗透和漏洞挖掘等黑客核心安全技术方面,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课题组近年来承担了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公安部项目、国家电网安全防护项目、金融领域内安全项目等大量的国家级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项目,可为研究生提供国内和国际网络攻防领域中丰富的资源和信息。课题组希望招收在网络渗透、网络攻防、漏洞挖掘和利用等方面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课题组以安全项目为依托,以提升技术为追求,以自身兴趣为动力,为研究生提供国内高校一流的网络攻防技术学习研究环境,以及大量与其它国内外网络渗透团队的交流学习机会。2.移动通信安全方向导师:李晖 副教授从事移动通信安全、手机安全、物联网安全、移动云存储安全和密码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近年来主要承担并完成了公安部、国家密码委等多个项目,例如,“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安全研究”、“TE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