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素材3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81431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素材3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素材3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素材3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素材3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素材3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素材3 新人教版必修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山仰止语文组致青春的你们: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读书亦如是。高山仰止自助餐将引导大家欣赏和学习古代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

2、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2 白话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创作背景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作品鉴赏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

3、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

4、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

5、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

6、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名家点评唐诗广选:蒋仲舒曰:三、四实而不拙,五、六虚而不浮。唐诗镜:浑厚,字几铢两悉称。首尾圆满,殆无馀憾。王夫之唐诗评选: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胡应麟诗薮:“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载酒园诗话又编:杨盈川诗不能高,气殊苍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愤语,激而成壮。唐诗意:此诗有秦风无衣意。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语丽音鸿,允矣,唐初之杰。三、四着色,初唐本分。五、六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7、。唐诗成法:一二总起,三四从大处写其宠赫,五六从小处写其热闹,方逼出“宁为”、“胜作”事。起陡健,结亦宜尔,但结句浅直耳。出塞杨炯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骢马杨炯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送临津房少府杨炯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途中杨炯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

8、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紫骝马杨炯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折杨柳杨炯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还诗歌一个男儿身杨炯夏昆诗歌的发展象一条长河,上游的每一颗水滴对下游都或多或少地起着作用。唐诗的产生,与齐梁的诗歌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4-493)形成了一种诗体,进而成为一种诗风,这种诗风注重声律,平仄协调,音韵铿锵,对仗工整,是中国诗歌史上格律

9、诗的开端,也成为唐朝格律诗的先声。而说到齐梁诗歌,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种诗歌体裁:宫体诗。宫体诗以流行于梁朝太子萧纲的东宫而得名,其特点是“伤于浮艳”,(梁书简文帝本纪)其内容和文风,颇有点现在的下半身写作的味道。它以描写宫廷生活为基本内容,“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隋书经籍志)写来写去关键词只有一个:女人。经常是从美人头上的发簪一直咏到美人的鞋底方才罢休。如简文帝的咏内人昼眠咏舞独处怨等诗歌莫不如此,以至于后面的咏娈童,就更让人恶心了。上有好之,下必从之,由于太子殿下以及一帮文士的提倡,宫体诗就成为影响一百多年的诗歌主流。隋书李谔传说当时的诗“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10、,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初唐四杰都是英姿逸发的少年天才,王勃14岁入朝为官,而杨炯更是9岁就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一种皇帝主持的临时性考试)及第,被授予校书郎官职。也许是由于年少得志,杨炯为人也恃才傲物,他曾经讽刺当时的朝臣为“麒麟楦”,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你看玩杂耍的艺人,把画着麒麟样子的布蒙在驴身上,翩翩起舞,待到结束,把布拿下来,驴子还是驴子,并没有变成麒麟。由于他出言无忌,得罪了许多人,于是被找了个借口,贬到梓州当司法参军。杨炯在诗歌上的性格和他在官场上的性格一样,也是锋芒毕露,绝不妥协,当他听说四杰的排名自己在第二的时候,

11、他说:“吾愧在卢(照邻)前,耻居王(勃)后。”宰相张说曾经说,杨炯文思如泉涌,比卢照邻强,也不亚于王勃。更重要的是,杨炯对当时流行的齐梁诗风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自觉担负起了改革文风的重任,王勃去世之后,杨炯在为他作的王勃集序中说,龙朔年间以来的诗歌,只会从小处入手,雕章琢句,毫无风骨可言,更无刚健气象,希望能改革这种弊端,光大诗歌的事业。(“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琢。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蔽,用光志业。”)于是,杨炯在诗人们还沉迷于石榴裙下的时候,从楼台亭阁走出来,走向了高山,走进了大漠,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更广阔的人生,用自己的诗歌,为后人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条血路,指

12、向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指向不可攀登的蜀道,指向雄浑的大海,指向真正属于唐诗的境界。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跃马疆场,建功立业,似乎是男儿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的梦想,晚唐的李商隐就不无感慨地长叹:“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此诗一洗齐梁诗歌的脂粉气,于初唐诗歌的绮靡中横空出世,塑造了一个投笔从戎,出征边塞的书生形象。战火烧到国都附近,书生毅然废书从军,一个“自”字,表现的是男人的血性,壮士的豪迈,这与莺莺燕燕春春的宫体诗人,自不可同日而语。颔联写将军领兵出征,直捣敌人巢穴;颈联避免直接描写战场,而是从画面(凋旗画

13、)和声音(杂鼓声)两个细节下手,描写了战事的激烈,也表现了战士们的勇猛;而末尾的结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更是出语不凡,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王国维认为,气质、神韵,乃至于技巧、细节,其实都是派生的,只有境界才是根本,作诗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最怕的就是境界狭窄,气象狭窄,居于井底往往还自得其乐,寻章摘句,如同庄子笔下的鹌鹑麻雀,满足于在树丛中飞翔,(枪榆枋而后止)却还嘲笑高飞的大鹏,认为后者是没事找事,自讨苦吃。庄子感慨地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里的知与年,其实也就有境界的含义在里面。而拥有大境界者,才能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走出凡庸和狭小,走入宽广和宏大。杨炯和其他三杰,用自己的主张和诗歌为唐诗打开了境界的大门,使唐诗终于走出了贾宝玉脂香粉浓的大观园,走入了盛唐气象,于是,经过宫体诗的波折之后,杨炯用自己的诗歌重新还给了唐诗一个男儿身,也还给唐代三百年诗人一个男儿身。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