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镁合金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678588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5.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形镁合金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变形镁合金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变形镁合金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变形镁合金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变形镁合金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形镁合金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镁合金剖析(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形镁合金,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 2、镁合金的成形性能及研究案例 3、镁合金的强度及研究案例,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 2、镁合金的成形性能及研究案例 3、镁合金的强度及研究案例,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塑性加工是一种基本的金属加工技术; 塑性加工需要对金属施加外力(压力); 塑性加工的依据是金属的塑性; 塑性加工的目的是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金属制品; 塑性加工的方法很多:锻造、轧制、挤压、拉拔、冲压等。,塑性加工:使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性的变形,以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性能的制品的加工方法。,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锻 造,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前世界上最大的8万吨锻压机 可做到4

2、.5平米的锻压件,最大可锻造重量为600吨的钢锭。比如锻造涡轮转子轴时,可以用起重机吊着大型钢锭,一边改变角度一边施加压力,加工成接近圆柱的形状。如果是600吨的钢锭,由于要反复加热和锻造,制成一个涡轮转子轴形状需要25天左右。,轧 制,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轧制,现代化宽厚板轧机用的板坯,最大重量已达80110吨、最高轧制速度已达每秒钟7.5米,轧件的最大长度达65米,钢板最大宽度达5.3米,轧制,挤 压,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挤压,冲 压,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特点 体积不变,材料利用率高。 在变形的同时伴随变性,性能好。 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效率高。 产品尺

3、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 设备庞大,能耗高。,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 2、镁合金的成形性能及研究案例 3、镁合金的强度及研究案例,2、镁合金的成形性能及研究案例,1)成形性能 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 3)研究案例,1)、成形性能,熔炼 金相 力学性能 显微表征(扫描电镜、透射电镜),1)、成形性能-常见研究手段,金相,1)、成形性能-常见研究手段,金相分析的特点: 1、费用低,周期短 2、可以从金相照片大致判断材料的力学性能 优良力学性能的前提:晶粒细小,组织均匀。,力学性能,1)、成形性能-常见研究手段,如果晶粒细小,组织均匀,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并对成形性能进行判断

4、,对于生产来说,知道力学性能优良即可 对于科研来说,需要知道力学性能优良的原因,会进借助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设备,进行更微观的分析。,1)、成形性能-常见研究手段,如何从力学性能曲线得到 材料成形性能的信息?,1、)成形性能-常见研究手段,1)、成形性能-加工硬化,当外力超过屈服强度之后,需要不断增加外力才能继续塑性变形。表明金属材料有一种阻止继续变形的抗力,即: 加工硬化(应变硬化),1)、成形性能-加工硬化,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 1. 随变形量增加, 位错密度增加,由于位错之间的交互作用 (堆积、缠结),使变形抗力增加。 2. 随变形量增加,亚结构细化。 3.几何硬化:由晶粒转动引起。 。

5、,1)、成形性能-加工硬化,1)、成形性能-加工硬化,1)、成形性能-加工硬化,e表示真应变,1)成形性能-加工硬化,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滑移时的晶体转动织构,实际生产中,材料为多晶材料。各晶粒之间的交互作用,晶粒无法自由变形,导致晶粒旋转,最终形成织构。 产生织构以后,易滑移方向和材料的宏观变形方向平行。,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滑移时的晶体转动织构,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滑移时的晶体转动织构各向异性(影响后续加工),2

6、)、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A、针对已有材料,开发新的加工工艺 B、微合金化(添加少量合金元素进行改性),2)、镁合金成形性能差的原因,小节: 成形性能差的根源,在于滑移系不足,晶粒之间的变形难以协调 强烈的织构强烈的各向异性,3)研究案例 开发新的加工工艺,转角的出现,引入额外应力,使金属的切动方向变得复杂,从而减缓织构。,A、等通道转角挤压,A、等通道转角挤压,A、等通道转角挤压,设计了4种不同的挤压工艺,分别挤压4次 1、各道次之间不旋转样品 2、每次都是顺时针转180度 3、每次都是顺时针转90度 4、顺时针转90度、下一次逆时针转90度,A、等通道转角挤压,挤压前的金相,组织粗大,而

7、且及不均匀。平均晶粒尺寸为70m,1、晶粒尺寸越大,表示晶粒之间的变形越难协调 2、组织不均匀,表示各晶粒变形程度不同。大晶粒里面位错滑移较为容易,变形程度大,小晶粒里面位错滑移困难,变形程度小。晶界处出现裂纹,A、等通道转角挤压,不旋转 180度,90度 交替旋转90度,经ECAP 不同路径4 道次后微观结构。 1、细小的等轴晶, 平均晶粒尺寸约为6 m 2、相较而言,不旋转、旋转180度后,组织的均匀性较低。,A、等通道转角挤压,A、等通道转角挤压,挤压道次增加: 1、延伸率单调增加。 2、抗拉强度无规律可循。,A、等通道转角挤压,强度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1、导致强度升高的因素晶粒细化

8、2、导致强度降低的因素几何软化,A、等通道转角挤压,B、异步轧制,上下两个轧辊的速度相同,叫做同步轧制。速度不同,叫做异步轧制。,B、异步轧制,上下两个轧辊速度不同,使得轧板上下表面所受摩擦力相反,形成“搓轧”区。搓轧区的出现,使金属的切动方向变得复杂,从而减缓织构。,B、异步轧制,无论是热变形还是冷变形都产生强的基面织构和对应的强各向异性,这使得镁合金轧板和挤压板的拉伸方向是硬取向,一般只有约15%的延伸率,导致镁合金的室温成形性较差,所以在加工过程中如何控制织构的强度和取向具有重要意义。,B、异步轧制,B、异步轧制,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

9、ction,简称EBSD)或称为取向成像显微技术(Orientation Imaging Microscopy,简称OIM)等。 不同取向的晶粒,其0001晶面与样品表面的角度是不同的。经过软件分析后,得到极图。 1、极图上的不同点,代表不同的取向。 2、对于完全随机取向的样品,极图中的点应该是随机分布的。 3、越是扎堆,表示织构越强。,B、异步轧制,同步轧制 异步轧制 最大值为10 最大值为6,轧制带的织构,B、异步轧制,同步轧制 异步轧制,轧制态,退火态,B、异步轧制,轧制态,退火态,10,6,2,8,退火前后,极图最大值的变化,同步轧制 异步轧制,B、异步轧制,杯突试验 用规定的钢球或球

10、形冲头顶压在模内的试样,直至试样产生第一条裂纹为止,其压入深度(mm)即杯突深度,以此来判定金属材料冲压性能大小,其深度不小于规定时为合格 。,B、异步轧制,杯突值对比,轧制态,退火态,同步轧制,异步轧制,2.04,3.59,4.28,6.14,C、叠轧,1、转角挤压、异步轧制。主要是从削弱织构的角度入手。 2、叠轧,主要是从细化晶粒入手。 3、叠轧过程中,无驱使晶粒转动的应力,所以织构强度不会发生转变,叠轧,转角挤压,C、叠轧,细化晶粒? 不是可以用添加形核剂、超声波、添加压铸产品(遗传性)等方式,在铸造过程中完成吗?,细化程度非常有限,只能达到数十m。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铸件(铸造镁合金)

11、的性能。 对于提高变形镁合金的性能,是远远不够的。,C、叠轧,组织演变,叠轧过后,晶粒尺寸10m以下 原因:反复塑性变形,多次动态再结晶,C、叠轧,晶粒细化后,延伸率和强度都明显增加。,3)研究案例 微合金化对现有镁合金进行改良,A、激发非基面滑移提高成形性能,镁合金成形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 最容易开启的基面滑移,只能提供两个独立的滑移系。所以,为了提高成形性能,从合金设计的角度,可以添加合金元素,对镁合金的非基面滑移进行“软化”,A、激发非基面滑移提高成形性能,A、激发非基面滑移提高成形性能,熔炼 金相 力学性能 显微表征(扫描电镜、透射电镜),A、激发非基面滑移提高成形性能,为了证明塑性的

12、提高,的确是由于非基面滑移引起。需要排除以下因素: 1、晶粒尺寸 2、晶粒取向 3、第二相颗粒,A、激发非基面滑移提高成形性能,A、激发非基面滑移提高成形性能,除了力学性能测试,必须拿出严格的证据,证明的确开启了非基面滑移 gb0,位错可见。 等于零,不可见。,B、改变再结晶行为弱化织构,再结晶的驱动力 1、高密度位错,使得局部能量剧烈上升 2、晶界的曲率。晶粒长大,有利于减少晶界的曲率,降低体系的能量。,B、改变再结晶行为弱化织构,再结晶机制-连续(均匀)动态再结晶 类比于凝固中的均匀形核,位错运动形成位错墙,位错继续堆积,形成大角度晶界,B、改变再结晶行为弱化织构,再结晶机制-连续(均匀)

13、动态再结晶,连续动态再结晶得带的新晶粒,其取向和母晶粒非常接近,所以对织构强度的影响并不大。,前面提到的叠轧,主要就是这种再结晶机制。,B、改变再结晶行为弱化织构,再结晶机制-非连续动态再结晶 类比于凝固过程中的异质形核,B、改变再结晶行为弱化织构,再结晶机制-非连续动态再结晶 类比于凝固过程中的异质形核,1、位错绕过第二相颗粒,留下位错环。 2、随着位错环的增加,晶体在局部范围内,受到非常强的反作用力而发生旋转。 3、同时,该反作用力还为形成新晶粒提供驱动力。,B、改变再结晶行为弱化织构,晶体在局部范围内,受到非常强的反作用力而发生旋转。 该反作用力还为形成新晶粒提供驱动力,促进新晶粒形核,

14、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晶粒取向,白色部分表示发生旋转的区域。,新晶粒的取向,和母相没有必然联系,呈随机分布。,1、常见的塑性加工方式 2、镁合金的成形性能及研究案例 3、镁合金的强度及研究案例,各种钢的强度,各种钛合金的强度,各种铝合金的强度,各种镁合金的强度,低碳钢,高强钢,超高强钢,实际上,纯金属的强度都很低, 为了排除细晶强化效应,以单晶为例 纯铁:10 MPa左右 纯铝:10 MPa左右 纯镁:1 MPa左右,钢为什么强?,1、得天独厚,价廉物美的间隙原子C 2、具有FCC和BCC两种相,构成“天然”的第二相强化。 注意:Ti也有FCC和HCP两种相。,FCC和HCP结构的析出强化有什么差异

15、?,如果析出相为平行于“水平面”的薄片 对HCP结构的强化将非常有限 不幸的是,镁合金中的析出相多数都平行于基面,A、镁合金中常规强化手段的局限性,细晶强化,前面提到,通过叠轧等手段,可以将晶粒尺寸细化到10m以下。但是,这种方式做只适合小件生产,而且生产效率较低。,A、镁合金中常规强化手段的局限性,固溶强化,在考虑了原子半径及电负性的因素后,溶解度较大的元素,镁合金中,常见的合金元素,均为置换固溶体,其强化效果不如间隙固溶体。,A、镁合金中常规强化手段的局限性,析出强化的问题-1析出相的形貌,在析出相体积分数一定的情况下,强化效果最好的为平行于柱面分布的片状析出相。其次为平行于c轴分布的杆状析出相。最差的为平行基面分布的片状析出相,因为此类析出相沿c方向的厚度较小,以致基面位错很容易以交滑移的方式越过。,A、镁合金中常规强化手段的局限性,析出强化的问题-1析出所需时间,对于常用的Mg-Zn系合金, 达到峰值失效,需要100小时左右,B、析出强化研究案例,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变析出相的类型和形貌,B、析出强化研究案例,通过合金元素加速析出过程,析出过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扩散过程。 1、初始状态,溶质原子均匀分布的固溶体。 2、该固溶体是过饱和的,处于不稳定状态。溶质原子在晶体缺陷处偏聚,形核成为第二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