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678585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教育1.资本的含义: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资源投资2.关于资本的理论古典资本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观):首先,资本是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紧密相连的,马克思理论中的商品主要是指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呗贴上价格标签的产品;第二,尽管商品或价值可能是资本的最终结果,但是资本却不仅仅涉及到商品或价值过程;第三,这些过程的结果使资本增加了价值,也就是产生了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第四,资本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概念,资本的产生离不开社会活动的过程;第五,资本家或者生产商通过商品生产、交换和资本积累的循环,从商品的流通中获得资本。新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

2、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它体现于人身上的“非物质资本”,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都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认为资本可以存在于个体劳动者中。当代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来源于约翰逊、舒尔茨和贝克尔的著作。约翰逊认为劳动者已经变成了资本家,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可以要求资本家付给他们超过劳动力交换价值的报酬。舒尔茨在其1960年的在职演说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的观点,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贝克尔等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人力资本是嵌入

3、到劳动者本省的追加价值。人力资本通常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进行可操作化和衡量。文化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另一套特别的理论解释是文化资本理论。布尔迪厄(Bourdieu)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符号和意义系统。他认为,社会的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了统治阶级文化特征的再生产。对布尔迪厄而言,被一些人视为人力资本的教育或者是任何训练,都可以被另一些人视为文化资本。第一部分:文化资本一、定义:关于文化资本的定义,有一定代表意义和影响力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价值说BarrettR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与组织的公共智力设计与规划(价值、利益和行为)相关联

4、,文化资本价值有助于员工、消费者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布迪厄把文化资本定义为“一种标志行动者的社会身份的,被视为正统的文化趣味、消费方式、文化能力和教育资历等的价值形式。”陈赞晓认为,“文化资本是文化因素资本化,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价值。”咐寺纳指出,“文化资本指那些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与生活方式。”2资源说国内学者姚俭建认为,“文化资本是以人的能力、行为方式、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生活方式等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习性、文化产品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索罗斯比指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紧接着可能会引起物品

5、和服务的不断活动。与此同时,形成了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哔者金湘郁认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作为人类劳动成果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是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产品、文化制度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3要素说要素说的代表科斯坦萨和戴利认为,“文化资本是人力资本中的组成要素之一。”4能力说基于能力的定义虽然表达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侧重于身体化和制度化形态。古德纳指出,“文化资本是一种资本形式,是以文化上可接受的方式执行任务的能力。”贝克尔和福尔克同样认为,“文化资本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能力。”泽亘哈夫特指出,“文化资本表示为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国内学者毕淑芝等

6、同样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举止风度以及对成功的把握能力等”。5差异说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是有差异的,比尔·马丁和伊凡·塞冷伊认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的知识可能同时拥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方面可以被描述为人力资本,另一个方面则被描述为文化资本。人力资本指的是稀缺的和经济上的有用技能的拥有,而文化资本则是行使象征性把握,生产理论知识,并因而参与到批判对话的文化中。”6整合说整合说侧重于忽略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区别,强调它们的共性。Robbins就指出,“从个人主义的形式来看,即使与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二者也是非常接

7、近的。”同样也有学者认为,“文化因素对于如何有效地转化劳动、资本、自然这些物质资源以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有重要的影响,称之为文化资本。”布迪厄则认为,“文化资本以三种形式存在:(1)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态(图片、书籍、词典、工具和机器等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3)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教育文凭,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此外,Howkins则认为“创意资本就是文化资本。”综上所述,不同的关于文化资本的定义有简有繁,从不

8、同的层面揭示了文化资本某一方面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1)文化资本是一种文化资源,它主要体现了布迪厄文化资本形态中的客观化形态。(2)文化资本是一种文化能力,即是说,它强调的是文化资本的精神层面。它主要体现了布迪厄文化资本形态中的身体化形态。(3)文化资本体现为一种文化价值,即是说,文化资本是以财富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4)文化资本是人力的资本的组成要素之一。(5)文化资本是有别于人力资本的一种资本形式,即是说,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截然不同,具有显著差异性。(6)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关系密切,二者构成一个整体。它整合了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内涵。二、关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1、概念溯源:文化资

9、本的概念最早是在研究过程中作为一种理论假设而出现的。这一假设试图通过学术上的成就来解释出身于不同社会阶级的孩子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差别,也就是说,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级团体的孩子在学术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特殊利益是如何与阶级和阶级团体之间的资本的分布状况相对应的。经济学家尽管明确提出了教育投资与经济投资(及其变化)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但他们在计算学术投资的产出时,往往只考虑金钱方面的投资与收益或者那些可以直接换成金钱的东西。而就整个知识界而言,各种有关人类资本的定义尽管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内涵,但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超越经济注意的范畴。它们尤其忽略了一点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学术性收益,取决于家庭先期投资的

10、文化资本这一前提,而且,教育资格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也取决于社会资本,而后者是继承得来的,又可以用来支持人们获得这类收益。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简单的说这一概念的是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展之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布迪厄指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它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并且需要以具体化及身体化的方式进行积累。与此同时,资本也是一种以同一或扩大的方式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即一种进行自身再生产的能力。不过和经济学家通常只认可单一形式的资本即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不同,布迪厄认为,资本并非仅限于经济资本,若要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的结构与功能就必须引进资本的一

11、切形式。为此,他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大形态。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它在日常生活中和金钱及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具有相同的功能。布迪厄在其著名论文<资本的形式>当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2、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虽然文化资本概念并非布迪厄首创,但是,无疑正是布迪厄才将这个概念带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对布迪厄而言,文化资本是作为经济资本的对立面而被提出来的,它以三种形式存在:具体化的形态、客观化的形态和制度化的形态。 (1) 具体的形式,即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这种具体的资本是转换成个人有机组成的外来财

12、富,是转换成个人习性的外来财富。和金钱、产权以及贵族头衔不一样的事,它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进行当下的传承。因此,对于那些经济和政治资本的拥有者来说,如何使用和剥削文化资本就成了一个特殊的问题不管这些经济和政治资本的拥有者是个人业者还是雇佣别的具有特殊文化能力的人的企业。按照布迪厄的解释这一类型的文化资本是三种类型的文化资本当中,成就阶级壁垒的砖石,最难以被打破的就是这一种类的资本。因为,经济与文化资本的联系是通过对获得资本所需的时间进行中和而建立起来的。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的差别,首先隐含在年龄的差别中,也就是说,隐含在传承和积累的过程所开始的年龄当中(以及对生物时间的充分运用,用最多的自

13、由时间获得最多的文化资本);其次,文化资本的差别隐含在能力的差别之中,因为获取资本需要一个延长的过程。而能力就是这一延长过程所需要的特别的文化上的要求。这也正如中国古俗语所言“三代培养一个贵族”。(2)客观的形式,即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如图片、图书、词典、工具机械等)存在,这些产品是理论的实现或客体化,也可以是某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在客观化形式中文化资本会表现出一些特征,只有把这些特征放在与具体形式的文化资本的关系中,才能定义这些特征。在物质和信息总被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例如文学、绘画、纪念碑、器械等,在其物质性方面是可以传承的。但,传承的仅仅是合法的所有权,并非建构这一特殊表现的前提条件。或

14、者说。传承了物品,但未传承物品的“符号”。在这一点上,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与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一样,服从了同一个传承规则,但毕竟,还能够传承下“实物”下来。或许,在阶级壁垒的建造中,它份属“泥沙”,相对客观化的“砖石”,力量较小。文化资本是作为竞争中的一种武器或某种利害关系而受到关注并被用来投资的,而这些竞争在文化产品场域(艺术场域、科学场域等)和社会阶级场域中一直持续不断。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处在竞争中行为者正是通过他们所拥有的客观化的资本以及具体化的资本的多少,来表达他们的力量大小、收获利益大小的。(3)体制的形式,即以一种客观化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的形式存在(如我们在教育资质当中观察到的那样),

15、之所以要区别对待,是因为这种形式使得文化资本披上了一层完全原始性的财富面纱。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可以采取学术资格这一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文化资本从以下事实中所获得的特征。这一事实就是:具体化了的文化资本具有了与资本的承担者相同的生物局限。这或许算得上是“体制降低交易成本”这一命题的扩展性阐述,在这里被扩展的是交易的双方。同样,这种类型的文化资本,在阶级壁垒中充当的应该是“框架”的角色。任何一个行为者都能占有体制上认可的文化资本。正是学术资格的存在,使得资格拥有者之间的比较甚至相互替代成为可能。甚至,通过保证特定的学术资本的金钱价值,学术资格能够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制建设定一定的转换率。最终,

16、把经济资本转换成文化资本的策略使得正规学校教育膨胀和资格暴增。并且使得文化资本更灵敏的受到不同资本类型提供的利益空间的结构性变化的影响。3、文化资本的再生产理论行动者具体是如何继承和获得以上这三种文化资本的?代与代之间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活动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得以实现的呢? 文化资本的积累通常是以再生产的方式进行的。“文化再生产”是一个体现代际文化资本传递方式的概念。“再生产”着重强调资本积累过程中“反复生产与复制”的特征。换言之,文化资本的积累并非通过从无到有的创造性生产,而主要以传承的方式实现。不过,再生产也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复制或拷贝,它必然受到各种外在因素时间、转换和实践行为的制约。因此,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具有有限自由的重复性生产。布迪厄在区隔一书中阐述了文化资本的两种主要获得方式:第一种方式“在人们对此还未形成意识的早期就全面展开了。它是通过年幼时期的家庭体验获得的”。第二种方式“从较晚的时期开始,以一种系统的、速成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