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课件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642404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课件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基本理念与方法,炼 丹 术,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 人体周身约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药王 孙思邈(581-682)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一. 天人相应,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四季果蔬) 而“改造自然”、“

2、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良好的作息规律、尊重自然),二.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 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 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形为基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

3、志”(怒、喜、思、忧、恐),分别由五脏(心、肝、脾、肺、肾)所生成。 神为统帅: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都由神志管理、协调、统一。因此,养生时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和康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魂阳气;魄阴气。人的心理活动称为“心”或“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三.动静互涵 阳动阴静: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

4、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相济:大多数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劳逸结合),四.协调平衡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内经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强调“中和”、协调平衡的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体的功能失调、对称失衡、状态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协调的重要环节。中医非常重视“祛邪”

5、,而养生更重视体内正气来祛除病邪,这实际上也是调节平衡思想的反映。 五.正气为本 现代的养生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传统养生的五大特点 精神养生 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精神养生派认为,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则可抗衰延年,促进

6、健康。 动形养生 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强身健体。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练身强体之功法。 调气养生 气乃生命之根本和动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养元气之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 (六欲:六欲: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 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医家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固精养生 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养生。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通过

7、调七情、少操劳,以保养阴精,固秘阳精,益寿延年。 食疗养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为此派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病,延年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杂。邹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为养老之大法也。”认为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俯、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为养生之本。药饵养生 利用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以达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观点是以扶持为本,制方原则在于“中和”,认为老人药饵,只可用温平、顺气、补虚、中和之药,并应与食疗结合,一是温养肾气,二是健脾理气,即重在培养先天、后天之本。用药要根据四季气候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未病先防,养脾气,填肾

8、精。,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十六宜 发宜常梳,面宜多擦; 目宜常运,耳宜常弹; 舌宜抵腭,齿宜数叩, 津宜数咽,浊宜常呵; 背宜常暖,胸宜常护; 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 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搓; 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1、发宜常梳 中医认为,发乃血之余,脑之华。又曰: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肾者,其华在发。头为诸阳之会,其发覆之,常梳理头发,可促进诸阳升发,百脉调顺,气血不衰,精神充沛,同时,亦可对头部穴位起到按摩、刺激等作用。 每日晨起或临睡时,两手十指自然分开,屈指成龙爪状,以指代梳,自前额发际梳起,经前额、头顶、脑后,由前往后,再由后往前,循环往复,轻重适当,计数16次为

9、宜;俗称“千梳头”。 常梳理,可醒脑健脑、明目降压、祛风止痒、健发乌发;并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心悸、脱发及神经衰弱等疾病。,2、面宜多擦 中医四诊中有望诊之说。因为面部可反映人体五脏的病变中医认为,心,其华在面。而面部分布了人体诸多重要器官及穴位,经常按摩可起到通经活络,血脉旺盛,肤华肌强,颜面娇美,预防皱纹的功效。 两手相摩相搓时,先吸足一口气不呼,使劲搓手72次,手心发烫为宜。然后自下颌、嘴、鼻、眼睛、额头、两鬓、面颊,动作轻柔和缓,速度均匀,往复循环,至颜面温热为佳;同时双手配合按摩人中、印堂、以及太阳、睛明诸穴。每日早晚各做一次,每次数十遍;如能在掌心涂以唾液,其效更佳。此法欲

10、称之“干洗脸”。 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肤弹性,减少皱纹,延缓衰老,润颜增色;预防感冒,头痛脑胀,面部麻木,牙疼鼻塞等疾病。,3.目宜常运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故而经常按摩,运转眼睛,不但能使眼睛清澈明亮,而且对五脏六腑气机运转亦大有裨益。 两眼微闭,心平气和,眼球分别沿眼眶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16次,然后再做上下、左右运转各16次。尔后,忽然睁开眼睛,向前平视3分钟,再以双手掌心相对,运用开合之法,使两掌得气,以双手掌心对着双眼烘烤3分钟。如此,再做睁眼运睛,方法同上。 可明目清脑,解除眼部疲劳,改善视力,预防近视,防治各种眼病及头昏目眩等疾病。,4、耳宜

11、常弹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通会于手三阴之间,坎离交则聚气司聪,以善听也。关于肾而贯于脑,近代针灸学认为,耳部可体现人体各个官能器官,关乎人体的健康与寿命,故而新针灸有耳针专科。 两手掩耳,食指压于中指背上,稍加施力,借反作用力滑下,以指弹击后脑枕骨部(风池穴附近),可闻咚咚声响,犹如击鼓之声,八段锦中谓之鸣天鼓,如是36次。尔后两手掌心忽开忽合,连续16次。再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按压于耳轮,顺时针逆时针,沿耳轮揉搓各16次。 可清醒头脑,消除耳鸣,保护听力,增强记忆。防治耳痒、耳痛、耳聋、耳肿、耳聘等各种耳疾,并能防治头昏头痛等疾病。,5、舌宜抵腭 中医认为,舌舔上腭,俗称“搭鹊桥”。能接通

12、任督二脉,利于真气运行,使小周天正常运转,从而达到祛病强体,延年益寿之目的。 舌尖轻抵上腭,上下左右轻轻地搅动(所谓黄龙搅海是也),同时舌舔上下齿龈内外左右运转数十遍,令唾液自生。 可润燥生津,滋阴清热,帮助消化,健脾养胃,坚固牙齿,防治咽炎及牙齿疾病。,6、齿宜数叩 中医认为,牙齿者,乃骨之萃也。肾乃骨主之,则诸经血脉津液,皆润泽清凉也。故经曰: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又云: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双手交叉置于后脑呈抱头状。凝神静心,摒除杂念,口唇轻合,上下齿相互叩击,先叩大齿,次叩门齿,再错位叩犬齿,每日晨起和临睡时各叩一遍,每遍叩齿36次。扣齿完毕,将口内津液徐徐分三次咽下。

13、可改善口腔内血液循环,坚固牙齿,使面部肤肌健美润泽,并能起到滋阴补肾,预防牙齿和口腔疾病的发生。,7、津液数咽 中医认为,津乃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又云: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通畅,诸病不生。古代养生家更是惜津如金,称其为金津、玉液、神水等。故有诗云:白玉泉边赤龙搅,养就丹田千年宝。道家的元和功,则堪称代表。 凝神静气,心无杂念;闭目合口,舌抵上腭;口中生津,赤龙搅之;含津捣漱,叩齿捣之;汩汩下咽,以目视之;意之所到,归于丹田;元和之功,养生之宝;秘之慎之,慎之秘之。 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保护牙齿,防止口腔及牙齿疾病;能补肾精,

14、益五脏,抗衰老,增食欲,助消化,调脾胃,养肺腑,并可防治咽炎、牙龈炎以及溃疡疾病。,8、浊宜常呵 浊,指体内之各种浊废之气。今之人,不知悲怒惊恐忿哀而损其身,忧愁思虑伤其气,故人之病多从气生,致有中满腹胀,积聚喘急,嗝、噎,皆由于气也。而浊气则是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杂气。 每日清晨,选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之所,周身放松,心无杂念,神不外驰,以鼻吸人新鲜空气,以意引至腹部丹田,当胸腹气满之时,缓缓张口,将体内浊气徐徐呼出,一呼一吸为一息,六息过后,可吸长呼短,意守丹田。吸时,脚后跟抬起,舌抵上腭搭鹊桥,下缩谷道通任督;呼气时,脚跟放下,舌尖放平,念“呵”字,勿令耳闻。如此循环往复16次,此即“吐故纳

15、新”是也。可消除积聚,通调肺气,开胸顺气,调理七情,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可预防胸闷气短,咳喘不适,以及各种噎嗝之症。,9、背宜常暖 中医认为,背为人身之柱。背部不但是督脉的通道,而且遍布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腧穴,更有华佗夹脊穴分布脊椎两旁,是人身重中之重,故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非常重视人身之背。 端坐或站立均可,待心平气和后,先用右手拍打背部左侧,继以左手拍打背部右侧,自上而下,交替运行,左右各36遍为佳。其实,在少林易筋经中是让小儿女用双手上下揉搓百遍,或用细长谷物袋拍打揉搓均可。 经常拍打揉搓背部,同时配合点按背部腧穴,一方面可使气血流畅;另一方面可防止肺气肿、气管炎、骨质增生和腰肌劳

16、损等各种疾病的发生。,10、胸宜常护 胸部为心肺器官之所在,故宜严密保护,勿使其受撞击而损伤。,故而应经常按摩拍打胸部,如地功门的浑身拍打法,心意门的捶胸发声法,均可起到防治心肺病的作用。 坐式或站立均可,心无杂念,神不外驰。先以右手按摩或拍打左胸部,然后用左手按摩或拍打右胸部,左右交替,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各36次为宜。 可温胸强心,治疗胸闷、心慌、气急上喘、胸肋胀痛等疾病;并可预防肺气肿、冠心病、胸肌发育不良等疾病发生。,11、腹宜常摩 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部又是人身经脉必经之途,重要穴位遍布其中,实为人身之重地。所谓饭后百步走,常把手摩腹,正养生之道也。 取站姿,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吸足一口气不呼,两手使劲搓热,然后,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内外劳宫穴相叠,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