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3793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2 随堂检测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C耜耕 D耦犁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材料中没有涉及B、C、D项的内容。故本题选择A。2从考古发现看,西周时期农具多用木、石等材料制成,青铜主要用于铸造武器、礼

2、器和生活用具,最主要的原因是青铜()A产量有限,不能完全取代石器B制造起来困难,不如石器方便C质地太脆,不太适合农业生产D使用时间短,很快被铁器取代解析:选A。从常识角度考虑,C项不符合事实,可排除。D项也不符合史实,也可以排除。A、B项都是重要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A项。3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原因。下图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是()A BC D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骨耜是商代以前的生产工具,耦犁是汉朝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的生产工具,故答案为C。4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这

3、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主张把草堆积起来,用火烧成灰,可以肥田。水化是在夏日暑时将草堆积,利用湿度、热度加速草的腐化。材料中所述行为都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不能反映“重视适时耕作”,故A项正确,排除D项;B项不符合实际情况;C项与材料不符。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材料二男耕女织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

4、特点?(3)假若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材料二所示的时期,你所向往的理想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心是小农经济,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材料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小农经济的知识回答。其中,第(3)问要把握人们在小农经济影响下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答案:(1)小农经济。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3)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儿孙满堂。(言之成理即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

5、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知,人们在种植作物时知道应对旱灾、进行施肥和灌溉,B项较为全面。2书序中说:“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指妖怪),桑谷共生于朝。”史记殷本纪亦载:“帝大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据此,有学者认为商代十分重视种桑养蚕,其理由是()A丝织技术的进步B帝相均参与农桑C桑树的大量种植D桑与谷相提并论解析:选D。学者得出商代重视种桑养蚕的依据就是材料中的记述。材料并没有体现出A、B、C三项,只是一再强调了“桑谷共生于朝”的现象。故选D。3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

6、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解析:选C。从战国时期铁农具占铁器的绝大部分,可知当时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A项开始于春秋时期,B、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故选C项。4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幅图片体现了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过程。A、B从图片中不能体现出来。仅从图

7、片中也不能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只经历了这三个阶段,D错误,因此C为正确答案。5古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是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解析:选D。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箭”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犁耕的深浅,与曲辕犁犁评的作用一致,再结合材料中的“江东”可知D项正确。6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称颂的是()A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B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都江堰的兴修之功解析:选D。从所给材料看,应当是一种水利工程而不是水利工具,而且是

8、这个水利工程对整个四川平原的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所给四个选择项中,只有D项符合这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三国时的曹魏并不管辖四川,排除A项。B、C项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排除。7“先期宣于三月上旬浸种,三十日而生秧齐。新麦既收,急即粪田一次,犁耙各一次,四月上旬前后总可插秧。大暑后,立秋前亦获稻矣。其晚稻预先寄插者,仍于霜降后照常芮熟,并不相妨也,此田岁其三熟。”该材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A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B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C生产方式缓慢革新D精耕细作的特征明显解析:选D。材料讲述的是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和生产方式的情

9、况,故排除A、C;集约化是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特征是集中人力、物力,统一调度和分配,最大化取得经济效益。但整个古代的农业都是分散的粗犷式管理模式,与此不符,B错误。8有一句俗谚说:种田种得全,只用买点盐。这主要反映出()A小农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的意思是说,种田都种全了,只需要购买盐就可以了。这主要反映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语齐语记载了管仲对齐桓公说的话:“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夷斤试

10、诸壤土”。材料二材料三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材料四春耕夏耘,秋获冬臧(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论贵粟疏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2)从材料三、四可以看出,小农经济有何特点?(3)请分析小农经济下农民的处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

11、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1)、(2)两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归纳答案。(3)问应结合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答案:(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2)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十分脆弱。(3)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农民常因水旱灾害和暴政而破产。一、学思之窗(教材P7)(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提示:(1)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下的生活。(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本课测评(教材P7)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提示:(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三、学习延伸(教材P7)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提示:影响:在垦殖和利用这些土地的过程中,既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对于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土地沙化,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反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验教训: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作。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