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610407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科学进展 2 0 0 3 ,1 1 (3 ) :3 1 5 3 2 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5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李 红 何 磊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重庆 400715) 摘 要 早期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动作来完成。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动作得到发展,与此 同时也促进了认知发展。该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阐述了爬行和手部动作对儿童认 知发展的作用。发现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使儿 童的认知发展不断高级化、复杂化。儿童通过爬行获得了运动经验,促进了感知觉的发

2、展;而手部 动作主要包括抓握动作和手势的发展, 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则主要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 用。 关键词 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爬行,抓握,手势。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1。婴儿各种运动、 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在发展早期,个体的动作相当贫乏,需要较多的时间去习得人类特有的各种适应性动作,并不断提高 动作与外界联系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动作可视为个体早期的外显智力2。动作在儿童 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1。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围绕着儿童早期动作

3、发展与认知发 展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预先成熟论”和“可能成熟论” ,并由此产生了“助长”和“诱导” 的争论。 “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 作发展促进了心理发展。 “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运动经验是心理 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却回避了这一理论上的争论,把目 光主要集中在动作如何促进认知发展这一更现实的问题上,为动作的训练与培训提供理论依据,以此来促 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2 爬行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很多研究都证实,爬行经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

4、作用。Adolph 等对 15 名婴儿进行了纵向追踪 研究,把婴儿的动作与成人的高效率动作相比,发现婴儿最初的动作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婴儿需要大量 的爬行和行走经验才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同时随着动作的不断发展,学习对新环境的适应, 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3。 他们还对29名健康婴儿从他们开始爬行的第一周到开始行走为止进行了纵向研究, 发现随着爬行经验的丰富, 婴儿的判断日渐准确, 探索活动也更加有效, 并且从中得到了学习4。 Schmuckler 等也发现了行走经验在认知发展中的促进作用5。 陶沙、董奇等对爬行经验在婴儿迂回行为和客体永久性方面的作用作了详细的研究6。 迂回行为是指个体

5、在面临空间障碍,不能直接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换用间接途径达成既定目的。绕过 障碍物取得物体就是一种典型的迂回行为。他们将 811 个月的婴儿分为会爬和不会爬的两组,完成同一项 收稿日期:2 0 0 2 - 0 6 - 1 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9900046) 。 通讯作者:李红,email: lihong1 - 3 1 6 - 心理科学进展 2 0 0 3 年 测查任务;将婴儿感兴趣的玩具放置在透明有机玻璃下的中心区域,婴儿能从透明的盒子顶面看到玩具, 但不能从盒子顶面直接够到玩具。而想要够取玩具就必须采取迂回行为,从正对着他但不能直接看到的开 口够取盖在盒子下的小玩具。 实验结

6、果表明,会爬的婴儿在迂回任务中表现得比不会爬的婴儿更出色。 研究者认为,爬行动作的获得与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可能有功能上的联系,即爬行通过向婴儿提供大 量的相关经验,从而促进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 客体永久性指主体对客体存在与否的认识不依赖于直接感知, 而形成了有关客体存在的稳定内部认识。 作为婴儿认知与情绪发展的基础,客体永久性是婴儿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比了不会爬、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手膝爬的 3 组 8.5 个月的婴儿客体永久 性发展水平。发现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和手膝爬行婴儿的发展水平高于不会爬的婴儿,其中尤以爬 行经验在 9 周以上的婴儿表现最佳。这一

7、研究结果说明,爬行等运动经验与客体永久性水平的关系不仅仅 来自成熟对二者的制约。爬行等运动经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另外,研究者们以发展落后的特殊婴儿作为对象的研究发现,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因果关 系2。对患有脊柱裂的运动残疾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研究表明,在会爬之前(约 12 个月) ,其客体永久 性的水平很低;然而,在学会爬行的 6 周内,他们的客体永久性达到比以前高得多的水平。对爬行动作滞 后到 13 个月才出现的婴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定运动经验,即 1岁内婴儿的表现并不一定随其年 龄增长而提高。 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爬行经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确有重要作用

8、。Lepecq 等发现早期认知发展来自于 感知觉,并且由于儿童动作发展不成熟,早期的认知发展是基于感知觉能力的7。Bertenthal等也证实了动 作与知觉的交互作用8。Mark A.等发现丰富的视觉信息(光线、颜色)与自由的身体移动可以提高儿童搜 索目标的成绩9。Yan.Jin H.等总结了 19 次研究,被试包括了年龄为 4 到 144 个月的 1029 个儿童(男 510, 女 519) ,发现年龄越大,动作对空间搜索行为的影响越大;动作状态、搜索模式、动作帮助、测验条件和 测验信度都是空间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儿童进行动作训练可以显著地提高儿童的空间搜索能力; 结果表明儿童的动作经

9、验是空间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10。Eppler 等研究发现当物体的听觉和视觉信息能指 导婴儿的行为时,婴儿会增加对这些信息的注意11。婴儿通过爬行获得了自由移动的能力,并获得大量经 验信息,这些信息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儿童的认知能力。Siegel 等的研究发现婴儿助行器敝 大于利12。这是因为婴儿助行器减少了儿童爬行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儿童本应获得的经验,从而影响了认 知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儿童通过爬行获得了运动经验,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影响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3 手的动作发展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的规律和顺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

10、 复杂方向发展。同时儿童彼此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各个年龄阶段手的动作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儿童在 3 岁前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一阶段发展出了许多基本的动作,为将来的各种复杂的动作奠 定了基础。根据李惠桐等所做的 3 岁前儿童动作发展调查,证明 3 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在出生后第一年 和第三年发展较快,第二年发展较慢,造成了发展的阶段性13。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是为了发展和巩固第 一年已经掌握了的拇指和食指的配合活动的动作,从而为第三年以及将来手的动作复杂化做准备。调查还 证实,出生第一年儿童手的动作从什么都不会,进而发展到用手大把抓,手的拇指和其他四指的抓握,再 进一步发展到手的拇指和食

11、指合作的捏拿,手眼动作的协调,这为将来的手的动作发展做好了最基本的准 备。出生后第二年只是巩固了在第一年已经掌握的手的拇指和食指配合的活动以及手眼动作协调。第三年 是在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和巩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就更加复杂化了,不仅能够用手完成一些独 立生活的事情,如喝水、吃饭、穿衣等等,也逐渐能够做一些技巧动作,如折纸、画画、搭积木等等。 第 1 1 卷第 3 期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 3 1 7 - 儿童约从出生后 3 个月开始,一种不随意性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出现了。到 5 个月左右,随着抚摸动作 的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从而能够促进学会关于前因后果

12、的因果认识。通过不断地 强化,儿童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动作。这样,儿童开始把抚摸作为认 识周围环境的一种方式。手的动作继续发展下去,情况就越来越复杂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新的环境对儿童手的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 相适应,手的动作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完成某种操作,而是具备了某种意义,成为了一种符号。 这就形成了各种手势,这些手势在儿童掌握各种抽象概念(如数字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中 介作用。 3 . 1 抓握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儿童手的抓握动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即动物没有的特点。首先,儿童逐步学会了拇指与其余四指

13、对立 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婴儿早期的抓握是使用整个手臂,以后才用拇指,再发展到 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其次,在儿童的抓握动作中,逐步形成眼和手,即视觉和触觉的协调运动。两只手 在眼的合作下玩弄两个物体,继之会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来玩弄各种物体。手的抓握动作约在周岁时接近完 成。 儿童用手抓握物体,使手成为一个主要的认识器官。对于物体的许多属性,诸如冷暖、软硬、轻重、 质地等,都是只有通过抓握、触摸物体才能获得的感性经验。成年时人对事物的知觉就是依靠这些早期积 累的过去经验,使整体知觉得以迅速实现。 儿童在众多物体中抓握某一物体并摆弄它时,就使这一物体从当前的背景中区分出来,作为一

14、个感知 的对象。这就可能实现从个别刺激的感觉过渡到对一个对象物的整体知觉。 儿童在抓握摆弄物体时,够不够得着,这样的实践经验是他们理解近距离空间,发展空间知觉的基本 条件。 在摆弄物体中,反复同一动作总是引起同样效果,这就使儿童获得关于实际动作跟直接效果之间的因 果关系的认识。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使儿童对自己的行动后果产生预见性。在此基础上习得该动作,开始 形成有目的的意志行为。 在儿童反复做某种动作而达到预期结果的时候,也就使儿童产生自我感觉:感到自己是一个自在的实 体,认识到自己是发出动作的主体,并因动作达到预期结果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和满足感。这是以 后儿童形成自我认识途径之一。 在儿

15、童前言语交流的发展中,原始祈使行为的产生就是工具性姿态的仪式化过程。儿童伸手指向某一 物体,并做出抓握动作,以表示“我想要” 。随着抓握动作的不断重复,儿童每当做出抓握动作就表示“我 想要”的意思。这种仪式化的抓握动作失去了原来的功能,成为一种语言符号,表达特定的意义,从而促 进了言语交流的形成。 3 . 2 手势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3 . 2 . 1 手势动作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意义 当前,许多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于手势在促进语言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领域14。根据康登和桑德 的著名实验,刚出生 12 天的新生儿对成人的言语就有明显的“同步反应” ,表现为身体某部位(如手,胳 膊或嘴唇等)随

16、着言语变化而呈现相应的动作变化等现象15。这表明早在新生儿阶段儿童的动作就与语言 存在着某种联系。 Goodwyn等通过对 103名 11个月婴儿的实验发现, 手势表征可以促进早期语言的发展16。 Nicoladis 等发现某些手势比其他手势与语言的发展有更高的相关关系17。这些研究都表明了手势动作与语 言的获得有某种相关关系,并且不同的手势所具有的作用不尽相同。 刘街生曾对婴幼儿说明性身势的发展特征做过研究18。说明性身势是儿童有意识地发出来帮助语言说 - 3 1 8 - 心理科学进展 2 0 0 3 年 明问题的身势。它是儿童开始理解语言后才能发出的,它的发展体现着身势与语言在表达上有意识地靠近。 大约一岁半以前,身势反应是最基本的反应方式,此时儿童语言水平处于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