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97521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及代表性文书的介绍,设计说明,目录,奏,章,表,议,上书,疏,状,露布和封事,揭帖,呈和详,题本和奏本、奏折,设计说明,奏,1、奏:臣子向君主进言上书的统称。 奏的使用面较广,一般地说,奏是大臣对政事有所陈述、批评、建议以及对某官进行弹劾时所用的一种陈述性文书。,3、刘勰文心雕龙卷五云:“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2、奏是进的意思,战国:上书,秦朝:奏,4、汉代奏事: 或称上书,如上书吴王 或称上疏,如司马相如上疏谏猎 或称奏书,如枚乘奏书谏吴王濞 或称上奏,如赵充国上屯田奏,设计说明,奏,设计说明,章,1、章:章是大臣受皇帝封赠后,表示谢恩的上奏文书

2、。,战国:上书,秦:奏,汉代:章、奏、表、议,3、汉代时的章也有时称上章,用于谢恩的文书。东汉时这种章体又用于对皇帝的庆贺和谏议,章文程式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文内对皇帝多为歌功颂德之词。,2、,4、隋唐以后各代习惯连用:章奏(奏章)、章表、章疏等,直到唐代以后才废除。,设计说明,表,1、表:表是大臣向皇帝陈述正事、表达衷情的报告性文书。,2、表的发展:始用于汉初,唐代盛行于表状。,3、“表体多包”:举凡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辞解、陈谢、讼理、弹劾等,均可用表。,4、表的佳作: 诸葛亮的出师表, 东晋刘琨的劝进表, 庾亮的让中书监表 唐代韩愈的论佛骨表。 西晋李密的陈情表

3、。,设计说明,表,设计说明,议,议:议是臣下重大国事向君王论说事理、表述意见的文书。,设计说明,“上书”一词始于战国,是臣民向君主陈述主张、见解的陈述性文书。,上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主要集中于战国策、散见于史记列传之中。 苏秦以连横说秦、触龙说赵太后、乐毅报燕王书、鲁仲连遗燕将书和李斯谏逐客书等。,上书,3、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评价上书的写作风格是“诡丽辐辏”。游说文风的一种反映。目的是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又称“上言”、“上辞”,设计说明,疏(上疏):疏者,通也。疏,也称奏疏,是一种就某一件事情向皇帝疏通意见,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谏的上奏文体。,自秦至清,一直沿用,汉、

4、唐、宋、清使用尤多。,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云:“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 对所议事项分条陈述,将基本观点阐释充分是疏的一个明显特点。,汉代论贵粟疏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李谔的请革文华疏 南宋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 明代杨继盛的弹严嵩疏 张居正的岁赋出入疏等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奏疏。,疏,设计说明,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汉代论贵粟疏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李谔的请革文华疏 南宋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 明代杨继盛的弹严嵩疏 张居正的岁赋出入疏等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奏疏。,设计说明,状:汉代末期出现的用于下级向上级陈述事由的文体之一。,牒状,奏状,呈状,申状,诉状,宋,唐,元,明,清

5、,状,设计说明,露布 封事,露布和封事:臣民上书君主的公文名称,所言之事不涉及机密,不缄封者谓之“露布”,也称“露板”,三国以后仅用于军事获胜奏捷文书,既用于上报与朝廷,又可公诸于众,以广泛宣传,鼓舞士气,祝捷成功,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捷报”。,唐朝张说所作的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露布,vs,封事,封事:用口袋封缄的奏章,保密性强。,露布:不涉及机密、可公之于众。,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设计说明,奏本,题本、奏本、奏折(奏摺):是明清两朝大臣向皇帝进奏的几种主要公文。,明:题本、奏本使用界限明确,清:题本、奏本并用,统称“本章”,“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军民人等陈情、建言、申诉

6、等事,俱用奏本。” 明会典。,设计说明,奏本,1、首称“某官臣某谨奏为某某事”。由前衔、文种名称、事由三要素组成。 2、正文。为主要内容之所在。 3、末称。奏陈公事,末称一般是“谨具奏闻,伏候敕旨”。如果是私事,末称为“右谨奏闻”。 4、后书。由成文日期和作者款署(后衔)连书。,设计说明,揭帖,1、揭帖:是明清两代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等级很高的机密文书。,2、预览揭帖:直达皇帝的正本。,3、随本揭帖:本章呈交上级,揭帖存档备查。如清初魏琯甘肃巡按揭帖。,设计说明,揭帖,1、文面标“揭帖”或“揭”字。 2、首称仅具前衔、姓、事由。 3、末称用“为此,除具奏(或题、启)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

7、“理合具揭”四字也有省略不用的。) 4、后书中,只写日期,不具衔、名。,设计说明,揭帖,设计说明,呈和详,呈:是下级官员和吏民向上级陈述事由的公文。,类似于现代的“报告”,始用于宋代,明清两代使用较多。,清初:,呈文,呈词,吏民报官,官府向上,明代以后:,“呈文”仅限用于向内阁或六部送交,不达送皇帝。,设计说明,呈和详,详:是下级官员和吏民向上级陈述事由并请上级批答的公文。,类似于今天的“请示”,始用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清代:“呈”、“详”两种公文明确分工,是文书工作的一大进步。 “详”又是司法机关的专用文书,反映办案情况,类似现在的办案报告。,设计说明,谢,观,看,谢,秘书史第六小组,组长:方洁,组员:葛玲 汪辰辰 贾慧 张丁予 喻珮 孟祥丽 魏薇,指导老师:张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