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总结及归纳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585408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72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总结及归纳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总结及归纳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总结及归纳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总结及归纳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总结及归纳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总结及归纳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总结及归纳资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事业单位 17-6-27 事业单位指为社会公益事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事业单位的定义为了社会公益目的,教、科、文、卫 国有事业单位指全民所有制 特点:不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不具行政职能 经济社会双重性 脑力劳动,劳动产品为知识和精神产品。 (1)类别: 行政支持类非政府公共机构类计生协会,社科院(纯公共产品) 社会公益类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考试管理中心(准公共产品) 经营服务类如园林设计 事业单位的管理是指国家对其的管理,不是其自身内部的管理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要解决的问题)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的问题 社会力量可以举办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经济根源(计划经济)

2、,政治(中央集权) , 思想(认识误区) 改革开放后事业单位特征非政府,非营利,非特定多数、非实物生产,非 权力依附性。 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 趋势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企社分开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因社市经济的建立发展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形成: 1酝酿:86-4(人大六届四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次提出 “事业法人”的概念,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2起草修订试点:最先试点安徽省,共 19 个试点省市 3实施:1999-4 长沙正式启动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内容P6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方式登记管理:申、受、审、核、发、公告 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审批县级以上

3、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 事业单位管理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多源性、勤俭性、纪律性、保障性 事业单位资金来源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事业单位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不是各种法 律责任)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教科卫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聘用制、岗位管理 1998 年事业单位纳入医疗保险, 1999 年失业保险 2001 年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关系转接问题 2003-3-30 人事制度改革在卫生系统试点 事业单位的编制标准的依据是事业单位性质的明确界定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目标转变政府

4、职能,建立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改革方向社会化,法制化,民主化 改革原则政事分开(事业单位没有行政级别) 改革的条件社经体制的初步建立,政府改革的深入 改革的基本方式分类改革 改革的关键确立合理的分类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管理中居核心和关键地位的是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功绩制;依法 管理 人事管理制度的内容考核、工资、职称、培训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分类管理 职称源于职务名称,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成就的等级称号 职称特征 专业技术职称的特点结构比例,职责明确,工资挂钩,一定任期 专业技术职称聘任

5、的基础设岗 任职资格评审初审意见,无记名投票 2/3 有效,聘任制,一般 1-3 年 1990 年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考试,全国统考,全国有效 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效,注册有效一般为 3 年 工资的作用保障、激励、调节 全额拨款固定 70%,活 30% 差额拨款固定 60%,活 40% 培训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培训对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 培训方式正规学校、非正规学校 培训内容最基本的培训知识 最核心的培训技能(心智、动作、社会) 最根本培训态度 聘用制度包括公开招聘、签订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 聘用制度形式身份、岗位、基本用人(用工)

6、关系 全员合同聘用制=全员聘用制 实行聘用制度的基础订立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内容8 条必备 聘用合同期限分类短期(3Y) 、中期(3y) 、长期(至退休) 、项目 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解除的(不须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连续旷工 10 个 工作日,或一年内累计旷 20 个工作日,连续 2 个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解除的(须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 聘用单位不能解除的军队转业干部在 3 年内;内调干部、复原退伍军人在 2 年内 受聘人员解除合同的(不须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升学,公务员,兵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现的思想分类管理 核心内容P26 考核原则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

7、重实绩 考核内容德能勤绩,重点工作实绩 考核等次优秀(精通) 、合格(熟悉) 、基本合格、不合格 年度考核一般在年末或翌年初,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 10 日内申请,10 日内书面答复 基本合格批评教育,离岗培训,不晋升职务职级,不发年终奖,但不影响 晋升工资档次 事业单位岗位的定义具有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 岗位类别管理(10 级) 、专业化技术(高 7、中 3、初 3) 、工勤技能(技术 工 5 和普通工) 事业单位需要招聘外籍人员须报省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核准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主管机关政府人事行政部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

8、报省(区市)政府 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上级主管部门 考试由事业单位自行组织,也可以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 门统一组织。 拟聘人员的公示期 7-15 天 回避原则纪律检查、秘书、人事、财务岗位及直接上下级关系的应该回避 原则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思想目标任务P3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思路脱钩、分类、放权、搞活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人员直接、招标、推选聘任、委任 人事争议权利争议对国家或者聘用合同规定的 利益争议对国家或者聘用合同未作规定的 人事争议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事管理的规范程度 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特点:快捷,调

9、解首位,人事工作密切相关 人事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合法、公正、及时 人事争议处理的方式协商(原则:自愿、互信、合法) 、调解、仲裁(独立 办案、合议、回避) 、诉讼(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贯穿人事争议处理全过程的主要手段调节 冲裁机构调节争议一般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 60 日内结案 第二部分哲学(2500 多年)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 “认 识论”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哲学发展史古代朴素唯物主

10、义辩证法(原初物质发展而来,普遍联系,一 切皆变、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自身矛盾,建立在直观和猜测基 础之上) 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哲产生:自然科学基础:细胞、能量守恒、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宪章、法里昂工人、德西里西亚纺织工 社会科学:英古典经济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 主义、法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马哲本质特征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哲最重要的特征实践性(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目的) 马哲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哲哲学的根本目的改变世界 辩唯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因为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 结合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

11、实在性,一元论 宗教唯心主义上帝 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 客观唯心主义: “理” 、 “理念” 、 “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辩唯运动观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 形而上学没有运动的物质 唯心主义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形而上学 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相对主义、诡辩论 物质运动五种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运动。 运动是无条件和绝对的。静止能区分事物、理解多样性。 物质运动

12、的存在方式时间(一维)和空间(三维) 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相对、无限、有限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共同点: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意识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然后是劳动与 语言一起,形成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无机物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 识。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所有形式是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 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物质存在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T)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多样性。 恩格斯“物质的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 念抽象

13、”p46 P47 例 1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是从整体出发。在动态中协调。 任何物质都作为系统而存在 系统的特点整体、结构、层次 影响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的 3 因素要素的质和量;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 因素) ;环境的好坏 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发展是变化的高级形式,是前进上升的 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三种走向升,降,平 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和质变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和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的规定是多样的,度的极限是关节点 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质变的两类爆发式的飞跃,非爆发式的飞跃 发展实质/本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

14、物的产生/新陈代谢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 对具体事物,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 对整个世界,过程是从低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 及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相对的。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矛盾就有斗争,差异就是矛盾 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同一性 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内因是根本,外因是

15、必要条件。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辩证法 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机械的整体观 主体和客体上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实践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和认识(基本的) 、价值、审美 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动力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马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可知论和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它实践 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 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 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科学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认识的来源、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的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