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58525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目标1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3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4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导引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二是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地质作用,一种是人类活动。判断是不是地质作用,一看是否引起了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 地表形态的变

2、化;二是这种力量是否来自于自然界,来源于自然界的属于地质作用,人类活动不是地质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1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概念: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2)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有两种基本形态: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3)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

3、,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地堑构造。2地质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是指岩层或岩体的变形与变位。构造地貌是指由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侧重于地表形态。3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喷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3火山喷发、地震迅速剧烈,能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其他形式的内力作用速度缓慢微弱,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

4、、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沟谷地形;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受流水沉积作用往往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2)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如我国山区的梯田、日本填海造陆等。在分析外力作用时,要注意每种作用形成的结果。使原来的地表物质减少了的,产生了侵蚀面的都是侵蚀作用;而使原来的地表出现了新的物质,产生了堆积物的是沉积(堆积)作用。探究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核心归纳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1)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2)板块处于

5、相对的运动状态;(3)板块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基本关系: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二是相邻板块彼此分离;(4)一般来讲,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板块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断层、造山带。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图示实例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彼此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板块的范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板块都包括大

6、陆和海洋,如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应用体验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板块名称:A_,B_,E_,F_。(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沟是由于_板块俯冲到_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_。(3)_板块周围边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火山带。(4)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_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_层上,至今仍在运动。(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红海面积的变化_;喜马拉雅山的形成_;日本群岛的形成_。解析:回答第(2)题时注意不要把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位置颠倒,把海沟写成是由亚欧板块俯冲到太平洋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板块与

7、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在第(5)题的回答中不能把红海说成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的,日本群岛是由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的。总之回答填空式问题时应坚持能具体回答就尽量具体回答的原则,但对于一般规律性东西,不能用具体的事实来代替。答案:(1)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2)大洋大陆山脉或高原(3)太平洋(4)岩石圈软流(5)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使红海面积不断扩大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亚欧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的如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2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A亚欧板块、非

8、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3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分别是图中的()AB CD解析:第2题,甲陆地位于红海以东的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陆地位于红海以西的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第3题,红海所在地区板块向两侧张裂,其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其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答案:2.B3.D探究点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核心归纳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或断裂的“痕迹”叫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

9、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拓展延伸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应用选择原因向斜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汇集,如图:向斜找矿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

10、容易被侵蚀搬运掉,含有矿产的岩层往往保留在向斜地下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气最轻,分布在顶部,水最重,分布在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如图:建筑、工程选址建筑、工程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处搞大型建筑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断裂断层断裂是岩层发生弯曲时,压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的破裂。只有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才是断层。二者的差异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断裂不一定形成断层,断裂是断层的条件之一,断层必须有断裂。例如,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

11、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明显位移,故不是断层,仅仅是断裂。应用体验读地质构造简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地向斜成山 B乙地背斜成山C甲地向斜成谷 D丙地背斜成谷2使图中甲处形成谷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 D火山活动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形态可判断,乙地为向斜,从地形上看,乙地为山地。第2题,甲处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答案:1.A2.B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数字15表示岩层由老到新),回答35题。3下列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处是向斜 B乙处是背斜C丙

12、处是向斜谷地 D丁处是断块山4如果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隧道,最适宜选择在()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5下列地形与图中丙处的地质构造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峨眉山 B汾河谷地C泰山 D阿尔卑斯山解析:第3题, 图中丁处为断层相对上升的岩体,属于块状山地,乙处为向斜山,甲处为背斜谷,丙处为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第4题, 修建隧道应该选择背斜构造,背斜构造稳定性好,且利于排水。第5题,丙处为地堑,我国汾河谷地也属于地堑。答案:3.D4.A5.B探究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核心归纳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1)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岩石经风化就容

13、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受风化提供了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侵蚀等提供了条件。(2)共同作用雕塑地表:五种外力作用长期而缓慢地进行着,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内、外力作用的关系(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2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普遍侵

14、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沙漠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海滨地区堆积作用冰川沉积一次沉积过程中,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