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一节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61420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一节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一节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一节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一节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一节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一节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一节剖析.(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我的理解】_ _ 答案:1.迎敌;2.驾车;3.参加;4.掌握;5.驽的部件名。,【我的理解】_ _,方法小结 1.怎样理解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提示:结合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且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搭配的对象、表述的事情来判定实词的含义。联系课文推测。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课文中大多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根据语法分析。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作用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2我的补充:_ _ 提示:对选择题,可用代入法检验。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语句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

2、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二、活用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我的理解】_ _ 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交好;2.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3.名词活用为动词,给俸禄,引申为让做官;4.名词作状语,向南;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赞颂;6.名词活用为动词,看待;7.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鱼饵,用鱼饵;8.数词活用为副词,全部,都。,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

3、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副词)。,【我的理解】_ _ 答案:这一组都是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如:像对待兄长一样;亲手;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在朝廷上;像鸟的翅膀一样。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称王;游水;打鱼砍柴;击鼓;以目示意,使眼色;赴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如:使屈身;使放下;使(让)称王;使出汗。名词的意动用法,如:以为师;以为先(前),以为后;以为衣襟;以为鉴。,【我的理解】_ _,【我的理解】_ _ 答案:这一组都是形容词的活用,根据语境,又可以分为活用为一般名词,如:重任;老交情

4、;有才有德的人;老年。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善待、交好;相同看待;整理;常存。使动用法,如:使坚固;使多;使快;使变绿。意动用法,如:以为耻;以为快乐;以为奇怪。,【我的理解】_ _ 答案:此组为数词的活用。专一;统一;有三次。,方法小结 1.怎样理解活用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提示:语境判断法,活用是由临时语境造成的,判断某个词是否活用以及活用的意义,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看其是否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这个词则为活用词,其意义要根据语境意义确定。语法判断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断定,即词语在句子中扮演的成分,如处在主语、宾语位置,一般是名词、代词,处在谓语位置,一般是动词、形容

5、词。代入检测,这一方法针对选择题而言,即把所给的词义代入原文,看与前后文是否协调,有没有搭配不当的问题。 2我的补充:_ _,【我的理解】_ _,【我的理解】_ _,方法小结 1.如何判断一个词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提示:需要看四个方面:这个词古代就有;这个词语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语的词形词音与现代汉语的完全相同;但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古义与今义不同。 2我的补充:_ _,【我的理解】_ _,方法小结 1.怎样判断某个字是不是通假字? 提示:推断某个词在这个语句中是不是“通假”,一般有四个方法:同音替代辨析法。通假字一般是同音字,如果不好断定其含义,可用同音字替换试试。增加偏旁辨析法。如“政通人和,

6、百废具兴”句中的“具”通“俱”,增加偏旁,就可断定其含义。更换偏旁辨析法。如“此小大之辩也”句中的“辩”通“辨”,更换偏旁,就可推定其含义。形近类比辨析法。如“莫夜月明”中的“莫”与“暮”,本是古今字,字形相近。 2我的补充:_ _,文言文阅读,重要的是能对文言实词含义做出正确的推断。现将常用的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介绍如下:,1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 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 容易由已知 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B项“覆溺之虞”的“虞”,可从上句“风波之恐”中推断出来,因

7、为“风波之恐”“覆溺之虞”结构相同。“虞”不是“料想”而是“恐惧、担忧”。 2语法推断法。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如2014年高考湖南卷第5题的A项“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解释为“建造”。这句的主语是缙绅大夫,宾语“其庐”是指徐孟祥的房屋,所以“造”应解释为“造访”“拜访”。,3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 离 段,段 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如2

8、014年高考安徽卷第4题D项“劝人为 学 先识 字,语意 殷勤”,“殷勤”,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周到”,而在这个 语境中,尤其是陈述“语意”这个对象,“周到”则不正确,应为“恳切”“情深义厚”。,4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题目“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第8题的B项“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的“绳”,试题解释为“制裁”,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可知,该项解释正确。2014年高考福建卷第2题的A项“绳吏之法尤峻”的“绳”,试卷解释为“捆绑”,可知不正确。,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