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58503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8.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剖析(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社会 教材分析,需要明确的几点:,课程定位:中学社会课程是一门新的基础型综合课程。从学生的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的学习和探究对象。本课程对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环境、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程理念: 1、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整合。 2、重视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应对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 3、强调实践和体验,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内容:中学社会以“生存发展”为主线,采用专题形式组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着眼点,以与学

2、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为专题来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

3、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

4、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案例选择与编写的主要原则:第一、专题的教学目标;第二、学生的既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第三、隐含问题。,案例的选择,什么是案例?案例是一个话题,是生活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问题,一件工作、一个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案例如何运用?案例教学不是教“案例”。案例中的情景通常隐含着一种或多种问题、矛盾或冲突,包含某些新知、某种理论。通过案例学习和探究,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最后构建新知。案例教学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些结论,而是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由学生得出相关的结

5、论。一句话,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材的结构:,导言:引出话题 描述现象,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带动思考。 案例:学习研究的对象 贴近生活,有趣味;隐含问题,有价值;以小见大,能迁移。 照片、漫画、图表: 补充说明案例;开拓思维空间;活跃版面设计。 知识窗:补充背景知识;提供思维工具。 提示(手指):补充重要知识;提供参考结论;保证价值导向 想一想:思考案例的钥匙;拓展思维的链条 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研究案例;提供学习路径、活动方案;隐含思维方法,学习策略;给出迁移的方向,巩固学习成果,专题一 认识社会生活,本专题在整套教材中处于统领地位 专题一:认识社会生活

6、专题二:体验人际关系 专题三:感受城市运行 专题四:走进市场 专题五:面向信息社会 专题一:正确认识自我 专题二:承担社会角色 专题三:熟悉社会规则 专题四:逐步走向成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节“不断变化的社会”:从历史视角观察社会的变迁,揭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现实层面展示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认识多样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复杂的生活环境”: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社会又是复杂的。变化发展的社会即充满希望,又矛盾重重。面对复杂的社会,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正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专题一 认识社

7、会生活,本专题分为三节六目,即:,专题的内容结构,第一节 不断变化的社会,一、职业的变迁 案例:“正在消失的职业” 二、岁月的见证 案例:“儿时的弄堂生活”,职业的变迁,教学目标:1、了解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知道职业的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职业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2、由“职业的变迁”迁移到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变化(如“饮食结构”、“服饰”、“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分析“消失”的原因,尝试寻找社会发展和职业变迁的相互关系。,“正在消失的职业” 案例解读,进入信息时代,职业变化很快很大。本案例由四个小案例组成,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

8、案例,一是“消失”的职业,二是“新增”的职业。重点要分析职业“消失”和“新增”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职业变化的根本因素,而人们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是职业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案例所隐含的问题: 第一、“代写书信”。请人代写书信说明了什么问题?(经济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低)书信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古老的方式,人类历史上有过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这些传递信息的方式又是如何反映社会发展?今天在这个领域产生了哪些新的行业和职业?(IT行业、快递公司,短信高手等),第二、“弹棉花”。为何消失?百性家现在都使什么被子? 第三、“打蜂窝煤”。煤作为燃料会带来哪些问题?(污染等)凭票供

9、应说明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什么经济状况? 第四、“货郎”。今天人们购物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知识与能力迁移: 第一、学生可以讨论:除了案例中的职业外,还有哪些已经消失的职业、正在消失的职业、未来可能消失的职业?正在兴起的职业、未来可能产生的职业? 第二、由职业的变迁迁移到其他正在消失(产生)的物品和语言等。重点要学生学会分析这些“消失”或“兴起”的原因。 (让学生做练习二),岁月的见证,教学目标:1、了解石库门是过去上海人的主要居住形式,它孕育出独特的海派文化。知道石库门是上海开埠以来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 2、从案例中发掘、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说明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 3、石

10、库门是上海城市的文脉,随着上海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改造与建设的速度加快,传统的石库门民居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改造与保护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儿时的弄堂生活”案例解读,本案例对生活在新的住宅小区的学生和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在解读案例时要重点分析上海石库门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近代上海的历史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将不同时代上海的民居进行对比。 案例隐含的问题:气候条件对民居设计与建筑有哪些影响?石库门的设计风格是如何凸现近代上海历史特征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人口的增长如何影响居住环境的?改革开放后,居

11、家陈设的变化是怎样反映上海经济发展的?现代小区的邻里关系与石库门邻里关系有什么不同?与石库门里长大的孩子相比,现在的孩子童年幸福吗?(为什么?)这些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还是人性的退化?上个世纪80年代,稍有条件的家里都添置缝纫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现在为什么又消失了?“我”奶奶为什么留念石库门?面对石库门,上海人为什么常常出现复杂的心态?,教学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和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学生能够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1、新课导入:使用实物(如通讯工具)引出案例“职业的变迁”,请同学们说说这些实物的功能有什么不同

12、;用石库门民居和现代社区的照片引出案例“岁月的见证”,请同学们说说上海民居有什么变化。,2、案例处理:“正在消失的职业”。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中的四幅漫画及文字说明。然后由学生讨论,谈谈这四种职业的消失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职业?学生自由说,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再请同学对黑板上的这些新的职业进行分类。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新的职业的出现说明了哪些问题。 “儿时的弄堂生活”。教师首先设计好一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案例,从案例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归纳讨论意见选出代表发言,回答老师的问题。由民居的变迁可以迁移到其他一些方面,来看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

13、步。,第二节 多姿多彩的生活 一、丰富的生活内容 案例:“ 1993年和2003年上海市居民家庭人均 部分消费支出对比” 二、多元的生活方式 案例:“母与子”,丰富的生活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消费可以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发展消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元的生活方式。 2、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事物内在的量化关系及其变化。 3、认识消费趋势的变化显示了今天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的事实,懂得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也不能丢弃。,1993年和2003年上海市居民家庭人均部分消费支出对比(单位

14、:元),“1993年和2003年上海市居民家庭人均部分消费支出对比 ”案例解读,本案例由表格中的类别和与其对应的数据构成,比较枯燥,但隐含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关键是透过这些数据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近十年来上海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以及数据背后所隐含的问题。 案例隐含的问题:数据的变化除去物价上涨的客观因素,主要从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方面来衡量。首先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分类,然后学生阅读案例,对表格中的居民消费归类,即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生存型消费比重明显下降,而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支出比重在提高。运用消费层次需求原理帮助

15、学生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 医疗保健:近十倍的相差,为什么?(费用上涨、取消公费医疗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个人保险意识淡薄等)是社会 进步还是倒退?如何解决? 交通通讯:反映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交往方式的变化等。 教育:家长对子女成材的渴望、就业的困难、社会竞争的激烈等。 书报杂志:一方面说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喜爱读书的人比较少,社会比较浮躁。,多元的生活方式,教学目标:1、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生活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态度。 2、分析案例母与子,找到影响人们生活方

16、式的因素。 3、热爱生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学会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母与子”案例解读,教师在处理本案例时,可先让同学阅读案例,然后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对案例进行解读,即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人物,分别就案例中的冲突内容,阐述各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评判,最后教师小结。或者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由学生对案例的冲突内容进行归类,并分析冲突的原因,最后教师小结。,“母与子”案例解读,案例隐含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两代人之间生活方式上的冲突。重点了解冲突的表现、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冲突。,1、讨论:小李母亲来上海后,在哪些方面与小李夫妇发生了“冲突”?你认为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2、比较母亲和儿子的消费行为,你认为谁更“绿色”?说说理由。 3、在日常生活中,你与父母有没有因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过矛盾?在些矛盾是如何处理的?这写矛盾及其处理过程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通过案例的学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认识生活方式是多元性。 新课导入:由学生讲述这几年来家庭生活内容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