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教学大纲title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0754597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6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课教学大纲title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理论课教学大纲title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理论课教学大纲title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理论课教学大纲title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理论课教学大纲title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论课教学大纲title》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课教学大纲title(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范 蔚,苍穹龙骑 ,一、课程改革动态,(一)课程价值取向的调整 经验型知识型智力型智能型综合型(和谐型) 社会本位内容本位个人本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支柱”:,1、学会认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唤起好奇心、使学习者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了解所处的环境,激发批判精神,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2、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工作即“做事”的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

2、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的重点是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从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活动。,4、学会生存,在今天意味着学会发展自己,因为生存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着”,因此需要“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总之,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那些基本素质,如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创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人际交往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等,都不是传统知识观下的教育所能奏效的,因为它们不可能靠记问之学而习得,也没有什么传统上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习得。环境的熏陶,参与相关的活动,在活动中经验、体验是形成这些品质的必由之路 。,(二)知识本质观的转向,1、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向主体论的知识观 哲学认识论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主体论视野,是从学生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来理解知识。从主体论的角度看,知识的产生问题不是一种普遍性的、一般性的人类知识生产过程,而是一种“知识再生产”的过程。,知识与学生的相遇,最根本的标志是一切进入学生发展历程的知识都应具有人文意义,此时,知识对作为知识再生产主体的学生而言

4、,不完全是“真理问题”,而还是“幸福问题”。,2、由静态的知识观转向动态的知识观,静态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它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终极性、中立性、实证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等性质。,在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假定,第一,客观性的知识、确定性的知识和普遍性的知识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且传递的越多越好。 第二,知识的掌握是至高无上的,知识占有量的增长实现着人的发展。,动态的知识观用辩证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观点方法,看待教育中的知识本质和性质 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

5、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一方面,不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注重把握知识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不再把知识完全抽象为某种“符号表征”,尤其注重把握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超越单一的“工具理性”观念,把知识与人类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关联起来。,(三)课程观的重建,1、超越知识本位,让学生进入课程视野 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2、课程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过程属性乃其本质属性 学生在课程之中,通过与课程的对话,才能发生素质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引起学生反思现实的生活方式,并努力去建立一

6、种合理的可能生活方式,从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认识自己,获得自主发展的过程和“通道”。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3、课程的新内涵,学科教育内容教育性的经验 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课程就不只是“制度课程”、“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是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课程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教育过程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教育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

7、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四)课程的分级管理,中央集权制 地方分权制 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五)课程的综合化 学科间的整合,整体感知世界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六)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 课程与学生经验世界、想象世界的联系 (七)课程的人文化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性”的教育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二、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含义,(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 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开

8、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即学校中的部分课程遵照国家指定的,另一部分自行设计),也可涉及学校全部课程; 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新编(全新开发)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于校本课程之列。,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实践,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性而言的,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学生的差异性。国家课程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的学生差异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只能由校本课程来实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指南,课程目标: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 个性特征:自信、创新、民族性、

9、现代化、 健康、坚毅,任意选修课程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 论证、规范:目标指向、教师条件、学校资源 学生选课 如:垂钓技巧与实践 理由(1)目标指向“闲暇技能”、现代人高雅休闲方式之一;(2)学校特色:江南农村中学;(3)课程资源:江南水乡,河湖密布,(二) 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即决定(创建)课程的过程,有时与课程设计通用。 宏观层面上涉及学校教育系统内全部课程的整体规划; 微观层面上主要是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之间构建一种合理的结构。,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一)课程内部结构分析 某种类型的课程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课

10、程目标 课程内容 相应的学习活动方式,(二)课程目标的确立,1、课程目标是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课程目标的特点 主观性和客观性 系统性和层次性 稳定性和灵活性,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三个来源: 对学生的研究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的建议 四个筛子: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学习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理论。,4、课程目标的陈述,行为(预设)目标:对课程实施之后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的预期目标。 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每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课程目标的分解,(1)

11、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分为经历、体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分为感受(经历、注意)、反应(体验、认同)、领悟(内化)等不同的水平层次。,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陈述:行为动词+内容,了解(知道).;理解

12、(懂得).; 能够做.;对作出评价; 体验.; 情境(条件)+行为动词+内容+标准(水平) 例1: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并用文字加以表述。 例2:小组合作,完成一项社会调查工作,按规范格式撰写一份调查报告(不少于100字)。,(三)课程内容的 选择 1、课程内容即课程实施所需的基本材料。 现成的 、间接的知识内容呈现 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予以规范和提示 2、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 基础性原则:学生可接受的 整体性原则:有一定关联度的 人文性原则:有人文关怀与人文内涵的 发展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四)课程实施活动方式的安排,时间、空间 人员搭配 开展活动的支持条件(物质设备,社区机

13、构,社会人士,相关资料信息等) 评价方式(形成性、总结性、诊断性;定性、定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组织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单独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组课程。 其中多门校本课程可以围绕一个“轴心”构成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系统,这样就可能产生更大的教育功效。即在一组课程中,仍然以分科的形式设置课程,但科目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彼此照应,使学生在同一时段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多次强化,以增强教育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在课程实践中加大人文教育课程内容的比重,在校本课程中以“传统文化”为轴心,把“儒家经典”、“文学”、“戏剧”、“民间工艺”等多个科目集

14、结成校本课程系统,形成学校独有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以“审美”为基点,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在众多的校本课程科目中,如手工制作、舞蹈、文学、武术、标本制作、书法、科学小实验等,突出美育的要求,实现美育的目标,将审美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内容渗透到各个科目之中,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该科目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上都有实在的进步。,校本课程开设案例,课程名称:名著欣赏 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 1、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设更加有效途径。 2、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促

15、进批判性思考,获得审美性体验,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3、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欣赏活动,弘扬主流文化,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辨别和融合的能力。,二、阶段目标,第一,起始阶段 1、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能经常地自觉地做到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 2、初步形成阅读欣赏名著的兴趣,能主动寻找个人感兴趣的名著阅读欣赏。 3、能理清故事线索,复述故事梗概。 4、能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作简单评价 。,第二,中级阶段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自觉主动地写读书心得。 2、形成对个人感兴趣的名著的阅读兴趣。 3、能理清长篇小说的故事线索、能缩写或改写部分片断。 4、能对人物作对比性评价,能初步运用历史、政治以及道德

16、、法律、伦理等知识分析人物。,第三,高级阶段 1、巩固并发展阅读名著的兴趣,逐步博览群书; 2、能自觉地运用有关知识阅读名著,力争独立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能写简单的文学评论,对名著的写作技巧能进行鉴赏评价。,课程内容,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经典作品,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批有一定广度、侧重经典、难度不一、可读性强的文学名著。 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老舍骆驼祥子;巴金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雨果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安徒生安徒生童话;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等。,课程实施方式,时间:每周安排一个阅读课时。 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 在班级内部建立图书角,人均一册以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单位,便于图书借阅,学生讨论和教师集中指导。 完善学校文学社、晚报小记者团等文学社团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