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品)准备课 - 数一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0752103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精品)准备课 - 数一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精品)准备课 - 数一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精品)准备课 - 数一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精品)准备课 - 数一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精品)准备课 - 数一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精品)准备课 - 数一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精品)准备课 - 数一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认数:1、2、3、4、5、6、7、8、9、10。2.学会数数的方法,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某一个数字来表示。3.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同样多。4.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我们就说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1.通过数数,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2.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3.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w W w . x K b 1.c o M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

2、儿园生活,进入学校,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老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如在“数一数”时,老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的任务,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老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人和物的数量。也可以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老师可以一边播放一边表述: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欢迎新同学的到来。你们仔细看看这里有些什么呢?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材提供的“

3、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去数,不要只数一种。3.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数,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使大家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给以帮助。5.在“比多少”的学习中,主要是通过

4、操作和探索来进行的。老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小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对问题能有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6.要结合学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很多,老师要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当学生观察到有老师、有同学时,老师可以直接引导:我们要尊敬老师,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要讲文明,懂礼貌。 1数一数1课时2比多少1课时 数一数教材第25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1、第2题。1.通过数数,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5、趣。3.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爱科学和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 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美丽的校园”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110的数字卡片。“同学们,你们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数数。集体交流:先请几个会数数的同学数给同学们听,再请不会数的同学试着数几次。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显示:一所美丽的校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出示两位学生(学生:“老师好!”同时敬礼。老师:“同学们好。”),接着陆续出示一组一组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然后出示从天边飞来7只鸽子(伴有哨音或鸟叫声)及美丽的校园。老师启发提问:“这是什

6、么地方?”“学校。”“对,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请你们仔细看看,这里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呢?”先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最后全班交流,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当学生每说完一种时,老师启发提问:“还有什么?”2.数图中事物的数量。老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按数目从小到大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1)数数量是1的人和物。xK b1. C om提问:“图中有几位老师?”回答:“一位老师。”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位老师并加上圈。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1”?引导学生答出:“一面国旗,一个小花坛,一个足球场”老师引出:像

7、这样,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课件同时在图的左边出示数字“1”。学生自己读一读,认识数字“1”。(2)数其他数量的人和物。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老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同学到前边数给大家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然后让学生自己再指一个数一个,重数一遍。注意口、手要一致才能数对。(3)认读110各数。10个数都数完后,老师逐一板书出110各数。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数。同桌互读。集体交流,先找学生从1读到10,再从10读到1。游戏结束后老师指一个数学生读一个数。还可以拿110的10张

8、数字卡片玩“儿童读数”游戏:把卡片背面朝上拿好,然后翻一张,看谁很快认出是几,这张卡片就先归谁,最后谁得的卡片多,谁就是获胜者。游戏结束后把卡片归还。3.数身边的实物。刚才这幅图中有数量是1的,是2的,是3的你身边的人和物哪些是这些数量呢?请仔细观察,看谁说得多。老师引导: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几支铅笔?一组有几名同学可引导学生这样叙述:我有3支铅笔,用3来表示;一组有5名同学,用5来表示 1.练习一的第1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再认真数。2.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数一数上面四幅图中小动物的个数,再数一数下面四幅图中小圆圈的个数,然后把上、下相同个数的图片连起来。w W w .X k b

9、1.c O m1.看图,涂一涂。2.观察下图,操场上大家都在做什么活动?有几个同学在跳绳?3.找规律接着画。课堂作业新设计1. 572.上面一排图中,第2幅图中有5只松鼠,第3幅图中有4只母鸡,第4幅图中有6只蝌蚪。下面一排图中,第1幅图中有5个圆圈,第3幅图中有6个圆圈,第4幅图中有4个圆圈。把相同数字相连即可。思维训练1. 2.踢毽子、跳绳、踢足球。2个3.分别画7个和9个。 数一数1、2、3、4、5、6、7、8、9、10。根据物体的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数,数到最后一个是几,就是几,可以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某一个数字来表示。 1.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时间。展示“美丽的校园”图

10、之后,先让学生随意看、随意说,自由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指定内容,让学生“看看,说说”,全面了解画面的内容,并把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等思想品德内容渗入其中。然后让学生由数画上的物体到数身边的实物,体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数一数”的学习活动中,注意关爱每个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我能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一数”这节课,也是入学教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美丽的校园”的画面资源,指导学生看图数数。由学生自由观察数数到有序观察数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由老师反复提问“还有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认真、仔细

11、地观察。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数数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教材选择了一幅校园情境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学生观察图、描述图意时,老师可掌握其数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为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做准备。教材的第4、第5页给出了110各数,并且配合出现了相应数量的人和事物的集合圈,这些集合圈中的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提取出来的,使学生看到知识前后的联系,将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w W w .X k b 1.c O m1.将主题图制成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现一组组的人或物,引导学生说一说、数一数;吸引学生的兴趣,引

12、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2.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数。在充分利用了主题图以后,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数一数教室里黑板、门窗、灯管的数量;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数量,让学生在数数的活动中,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3.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有许多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例如,在这幅主题图中:出示国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向老师敬礼是教育学生要有礼貌;出现垃圾桶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跳绳、踢足球等场景教育学生要坚持锻炼身体等。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之,这部分内容虽然简单但很重要,对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将非常有帮助。老师应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