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语文部编版新教材新素养导学必修上册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乡土中国》(二)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2081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语文部编版新教材新素养导学必修上册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乡土中国》(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版语文部编版新教材新素养导学必修上册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乡土中国》(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版语文部编版新教材新素养导学必修上册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乡土中国》(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版语文部编版新教材新素养导学必修上册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乡土中国》(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版语文部编版新教材新素养导学必修上册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乡土中国》(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语文部编版新教材新素养导学必修上册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乡土中国》(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语文部编版新教材新素养导学必修上册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乡土中国》(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素养评价 十二乡土中国(二)(30分钟24分)一、(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

2、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3、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

4、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

5、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而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解析】选A。A项混淆了概念。我国的“夏历”是阴阳合历,是

6、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不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2.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解析】选C。原文

7、中的说法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是强调淮南子中有统一明确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立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

8、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解析】选D。A项,偷换概念,对应信息点在文章第二段,“作为参数”的应该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B项,对应信息点在文章第四段,选项中“这是因为”于文无据;C项,对应信息点在文章第三段,“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选项“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明显有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铺邻邢庆杰杨老三的羊汤馆开业那天,他的对面也开了一家铺子,是老李家火烧铺。杨老三的羊杂汤是用羊骨头在蜂窝煤炉子上细火熬出来的,整整熬一宿,那真叫个香。

9、羊杂是货真价实的新鲜羊下货,自己放了各种香料煮的。几天后,杨老三的羊汤馆火了,不但近处的居民来喝,很多道儿远的顾客也开着车来这里喝羊汤。杨老三陆续雇了六个人,总算能照应过来了。老李的火烧铺也同时火了起来。他们两口子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和面,等客人来时,已经做好了满满一大竹箩火烧。这些火烧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他们再现做现卖,一刻也不得闲,门前还经常有十几个人等着。人们吃早点的时间差别挺大,早一些的,六点就吃,晚一些的,能到十点。所以,上午这四个钟头,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的。只有过了十点,杨老三才能松口气儿。这天上午,杨老三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就遛到老李家火烧铺,掏出烟来,递一根给老李,叹口气说,真快累死人

10、了。老李憨厚地笑说,累了好啊,不累就坏了。杨老三问,老李,这整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一个火烧能赚多少钱呢?老李迟疑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说,当着你这明白人不能说假话,一个火烧大体赚两毛钱左右吧。杨老三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卖一千多碗羊杂汤,老李就卖一千多个火烧,这还不算饭量大吃俩火烧的,这一千个火烧就赚两百块钱哪,一个月下来就是六千块呀!自己雇了这么多人,每月除去各种费用,也赚不了多少钱了,这老李就俩人,却赚这么多正想着,老李递过来一根烟说,咱这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大兄弟的光呀!杨老三接过烟,笑了,笑得有些勉强。从这天起,杨老三就有了个心病,老李每月这六千块钱是我这羊杂汤馆帮他赚的呀!要是这六千

11、块钱是自己的多好几天后,杨老三做了一件大事儿,他在自己铺子旁租了间房,也开了一家火烧铺。他知道学不来老李的手艺,就弄了套现代化的电烤炉,按着使用说明试验了几次,也烤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烧。他又雇了两个人,专门做火烧。开始的几天,还真的卖了不少,很多人图个新鲜,也尝一尝杨老三的火烧。这一尝,每天就尝去了几百个。可几天以后,销量就开始大幅度下降了,一天只能卖几十个了。杨老三发现,只有对面的火烧铺没了货时,才有等不及的顾客来买他的火烧。一个月下来,杨老三的火烧铺子亏了不少,但羊汤馆的生意还一如既往地忙,经常有人端着碗找不到座位。这使杨老三想出了一记狠招,他做了一个大牌子,写上“本店谢绝自带火烧”。杨老三

12、想,反正我这羊汤馆经常爆满,少来几个人也无所谓。杨老三的这一招起初给他带来了点麻烦,有几个顾客不满意,和店里的员工发生了争执。但杨老三在这件事儿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他态度非常明确,本店就是这么个规定,谁不高兴可以自便。有几个人被气走了,扬言再也不来了,但杨老三的羊汤馆依旧兴隆。老李家火烧铺门可罗雀了。老李硬撑了几天,后来在一个晚上悄悄搬走了,不知去向。老李搬走后,杨老三的羊汤馆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开车来的人不见了,后来只有在附近居住的老顾客来吃饭了。连续多天,杨老三每天只能卖出二百多碗羊汤,二百多个火烧,他自己算了算,这样下去,每个月赚不了几个钱,比以前光开羊汤馆时差远了。杨老三急于想找出原因,他

13、从自己的羊杂和羊汤上都没有找出任何毛病,就问一个老顾客,我这羊汤还是以前那羊汤吗?老顾客是位退休教师,他说,你这羊汤还是以前的羊汤,只是这火烧,可差了远了。杨老三说,你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喝羊杂汤吗?对火烧还这么计较?老顾客说,吃着老李家那外酥里软的火烧,再喝你这羊杂汤,那真是香到心里去了,没了他那火烧,你这羊汤的味道大打折扣呀!杨老三半晌无语。(摘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交代“杨老三的羊汤馆开业那天,他的对面也开了一家铺子,是老李家火烧铺”照应了标题,也为叙写故事做铺垫。B.杨老三遛到老李家的火烧铺,掏出烟来,递给

14、老李,抱怨太累,他对累死累活的羊汤生意已经心生倦怠,有意寻找新的生意。C.杨老三弄了套现代化的电烤炉,烤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烧,但顾客却只是尝个鲜,不愿常吃,新工艺也超不过李家的火烧。D.小说结尾,那位退休老教师的话,朴实真切,话语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故而杨老三半晌不语,陷入沉思之中。【解析】选B。考查理解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对累死累活的羊汤生意已经心生倦怠”错。他到老李这里来,就是休闲、聊天,顺便说到生意上的事,本无倦意,本无意寻新的生意。5.杨老三“本店谢绝自带火烧”的做法,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情节

15、的作用:一是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杨老三“谢绝自带火烧”,显然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情节与情节的关系,这个情节为下文杨老三生意衰落做了铺垫。三是从表现主旨方面,这个情节暗含着作者对杨老三的贬抑态度。参考答案:(1)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不让顾客自带火烧进店,表明杨老三利令智昏,他采用损害老李利益的做法,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2)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不让顾客自带火烧进店,促成情节的发展,老李火烧生意受到冲击,只得关门走人,杨老三的羊汤生意也日渐清淡。(3)从表现主旨的角度看,不让顾客自带火烧进店,最后危及到杨老三自己的生意,蕴含了作者对杨老三“始于损人,终于损己”的做法的批评讽刺态度。(每个要点2分,共6分)6.杨老三的羊汤馆生意,由“盛”到“衰”,你受到哪些启示?(6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