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1362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积累运用(20分)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12分)(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2)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3)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5)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6)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7)一箪食,一瓢饮, , 。(8)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8分)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甲(A妆 B装),

2、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 )临人间。因为在南国,雨仍然会偶而造访大地,它变得更ln s( )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 )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 乙 (A平静 B寂静)。(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4分)莅( )临 ln s( ) 淅( )淅沥沥(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序号)(2分)雨已经化了甲( )(A妆 B装)。 它显出一种自然、 乙( )(A平静 B寂静)。(3)文中划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修改意见: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34题。(5分)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

3、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分)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叙事,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景,“澹澹”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C. 这首诗以“观”字统领全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达诗人为自己能够到碣石山观景、抒发内心情感而感到幸运喜悦,是全诗的主旨句。4.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9题。(15分)【甲】陈太丘与友期

4、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5、。(3分) (1)太丘舍去( ) (2)不亦说乎( ) (3)传不习乎( )6下列句中“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人不知而不愠 B为人谋而不忠乎C朋友交而不信乎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7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分)_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分)_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一批门人食客编写。 B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其作者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C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6、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人们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表示特定的年龄。 D【乙】选文中的_些短语或句子已经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择善而从”“三入行,必有我师焉”。9孔子认为对待他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合孔子的这一观点,请具体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甲】选文中“友人”的做法。(3分)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13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

7、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0.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内容。(2分)_11.找出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2分)_1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3分) 视觉:_ 听觉:_ 味觉:_

8、13.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4分)_14.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2分)_(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21分)妈妈偷吃 曾颖母亲在童年时期,看过太多“吃者生,不吃者死”的例子。这些记忆,深深地镌刻入她的基因,以至每每在她人生岁月里发挥着作用。我要讲的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物质供应虽然也紧张,但已不至于饿死人了。当时我五岁,弟弟一岁多,每当家里吃肉,母亲自己总是挑个没肉的骨头。然而,偷嘴事件,就发生在这时。那一年,我母亲打零工的厂里来了一位叫青姨的同事,她和我们住在同一条街上,自然与母

9、亲一起上下班。工厂在小城的东边,家在小城的西边,上下班穿城而过。县城仅有的几家国营食品店,都在这条路上:酸香味的臊子米粉,蒸笼里的牛肉和肥肠,大锅煮起的烩面这些可爱的尤物,施尽魅力勾引着人们疯狂地进行味觉想象。特别对于每天只就着一个菜吃点饭,半个月左右才吃一顿肉的人来说,这种香味,既是诱惑,也是折磨。青姨提议吃点东西,母亲想着一上午只挣了四五毛钱,就有些舍不得。而且,这样背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人在外面吃东西的事,她从没干过,也完全不符合她的道德观。青姨是个擅长做思想工作的人,她给母亲讲了一个故事,说是“粮食关”时期,她老家有两家人,一家父母把所有食物都给孩子,而另一家父母则把自己照顾好,然后再照看

10、孩子。结果,前一家父母死掉了,孩子自然也没落个好;而后一家全家保全了。由此得出结论:大人自己吃,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这个不知是否真实的故事让母亲放松了警惕,她看着路边食品厂的热卤摊的汤锅里煮着的排骨、猪蹄和尾巴。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在卤汁里被煮得金黄锃亮、香气四溢。她终于忍不住了,拿出8毛钱和半斤肉票,和青姨合伙买下了一只油光闪闪的猪蹄。荷叶中包着的半只猪蹄,如同一件绝美的艺术品,青绿的背景下,白净的骨头、透明的蹄筋、油亮的白肉被一层金黄的肉皮包裹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恨不能让它直接闯过口舌和牙齿的关口,直接纳入腹中,连骨头都不吐。青姨拿起猪蹄,到摊后一处无人的电线杆下,背着大街,狼吞虎咽起来,一

11、副轻车熟路的样子。不一会儿就把那半个猪蹄给干掉了,不但把骨头嚼得稀烂咽了下去,还意犹未尽地舔着荷叶上面的卤水和油水。我的母亲,却远没有那么潇洒和自在,她捧着猪蹄,却犹如尿急在集市上找厕所的感觉,东找也觉得不合适,西找也觉得不自在,仿佛大街上所有的人,甚至卤肉摊上的猪头,都在嘲笑她,仿佛她的额头上写着大大的两个字偷嘴。集市还是那个集市,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根本无暇搭理这个捧着猪蹄被内心的价值观折磨得一脸惶惑的女人。这让母亲的心情稍稍放松下来,怯生生、小心翼翼地对着猪蹄,啃了一口。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比家人先下口吃好东西。瞬间,惭愧和自责涌上心头,仿佛猪蹄上的牙印也在嘲笑她。无法再咬下第二口,她忍不住丢下青姨,飞快地跑回家。那天中午,我们全家人的饭碗里,都多了一块香气扑鼻的猪蹄,只是谁也没有如母亲担心的那样,发现牙印。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