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0751317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集答案解析(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简述圣经中对农业、土地、公平价格和劳动的论述。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它对一些问题的阐述对以后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有很大的影响。(1)圣经反映了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如旧约的格言中提出,“贸易之利虽大,可以失之于俄顷之间,故不应对买田之事有疑惑” ;“惟耕田之人所获为多。”重农思想,反映在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且对近代的农业国家的经济思想有相当的影响。(2)圣经视土地的家庭所有为社会力量与保持社会经济结构稳定的最重要的源泉。土地的外姓异化是被禁止的,只有全家同意时,土地才允许出卖。如果土地被迫出卖,血缘最近的亲属有购买的第一选择权。摩西法规定了以血缘关系

2、为基础的土地继承权。(3)任何形式的欺诈和不诚实都被上帝和法律所不允,包括伪衡、重息、滥价、囤积居奇皆等,并对违反者处以罪行。这意在价格的公允,是为公平价格。(4)圣经十分强调人类劳动的尊严与价值。劳动被看作是带给人类生命的福祉之举。劳动的尊贵源于上帝代表人类利益所进行的劳动。辛劳被赋与荣誉,懒散受到谴责。2.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柏拉图理想国的目的是回答什么是公正这一难题。他借助于人类的自然不平等和劳动的分工构建了一种理想国,这种国家对他来说便是世间公正的体现。柏拉图认为,健全的国家应该根据正义原则即按照人们的天性分别任事,并以他的分工学说为基础描绘了他所理想的国家组织。理想国由三个阶

3、层组成。最低阶层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等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构成。这些人好比人的手足,他们没有思考能力, 没有参预国政的能力,只能从事生产活动, 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第二个阶层是卫国御侮的战士。好比人的肠胃,其职业是保卫国家。他们平时进行体育活动,从事任何的经济活动,战时保卫国家。最高阶层是哲学家,他们好比人的头脑,是掌权者。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能够以正义治国。生产者、士兵和哲学家这三个阶级反映了柏拉图将人类思想与心灵分为三部分的观点:“一部分乞求,一部分战斗,一部分思考。”这样和谐的社会秩序将构成公正。而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列入国家组成的

4、阶层之内。3.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财产问题上的态度差异,并简述其论述内容。柏拉图反对私有制,希望一个共产社会。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私有财产和家庭养成人们利己和贪欲之心, 财富的积累将导致奢华、堕落和德行的败坏,引起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他主张把私有财产从适于统治阶级生活的制度中清除掉。他不仅主张战士和哲学家都不应该拥有私有财产,而且实行共产共妻共子等措施。法律篇再次指出,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一个由分享一切的朋友们组成的共同体。他指出,在这个共同体中,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抛弃“所有权”。这样一个共同体将由于坚持同一个价值系统而团结起来,给一个人带来快乐与痛苦的东西也将给全体人民带来快乐与痛苦。法律篇并

5、且提出了其认为当时的现实世界可以接受的妥协原则:公民可以享受经济活动的成果,但是经济活动刺激了不正当的欲望,并会使人变得卑贱。对财富的关心应被列为第三位乃至最后一位位于对心灵与身体的关怀之后。与柏拉图不同,亚里斯多德支持私有制。他认为,财产私有在以下几方面均优越于财产公有:(1)财产私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倾向于进步。当一个人致力于自己的财产时会产生最大的兴趣和关注;(2)财产私有导向社会和平,而财产共有引起社会纷争;(3)私有财产给其所有者提供愉快;(4)世世代代的经验证明财产私有得到了广泛运用,放弃它意味着背叛这种经验;(5)财产私有能使人们从事慈善事业。此外,亚里斯多德将私有制的某些罪恶归

6、之于人性质不善,而不是这个制度本身。4.简述古代经济思想对商品货币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古希腊哲人的见解历史地成为现代经济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1)分析了商品的某些属性,已经提出商品二重性的一些思想萌芽。色诺芬说,一个笛子对于会吹笛的人才是财富,对于不会使用它的人就不是财富。如果他卖了笛子买回有用的东西,那么笛子对他也是财富。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指出,物品有两种用途,即直接使用和用于交换。这种区分可以说是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倪端。(2)已经注意到市场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色诺芬认为,某种物品生产过多,会导致其价降低,使生产者无力可图、破产或转而生产别种产品。(3)分析了货币的某些职

7、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色诺芬认为,人们不会嫌所拥有的白银过多,他们储存暂时用不完的白银,应以日后随时购买有用物品。亚里士多德则区分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资本的不同作用,即两种交换形态:一种是以消费为目的的简单商品交换,即WGW;另一种是以货币增殖为目的的资本流通公式,即GWG。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分析了交换的等价性和基础的问题,接触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他认为,货币就是相互比较的商品等价性的基础。这发现了商品交换中的价值等同关系,并看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4)承认小商业存在的必要性,反对大商业和高利贷。小商业者是为了谋生,为了消费而从事经营活动,所以它是自然、合理并且必

8、要的。而大商业以追求货币财富为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消费,因而是不自然的。他们尤其反对高利贷,因为它最突出地表现了以货币追求货币的特点,它最违反自然的。古代思想家认为,大商业和高利贷资本这两种最初形态的资本将会最终摧毁奴隶制社会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1.简述阿奎那对公平价格、货币和利息的论述。(1)在阿奎那看来,一种物品的公平价格就是它的所值或价值,按照高于该物品之所值卖出或低于该物品之所值买进,都是不公平的和不合法的。按照他的说法,公平价格不是由某人指定或偏好的价格,而是在没有欺诈和垄断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形成的价格。这实际是说,公平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阿奎那强调,商品交易的公正原则不仅要考虑到物品

9、的均等,而且要考虑到利益的均等。后一种观点引出,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要取决于某种评价。阿奎那把公平价格说成是一个主观的范畴,并把它与巩固封建等级秩序相联系。他认为,人们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对人的效用, 如果卖者放弃该商品所蒙受的损失很大(相对于买者),则该商品可以合法地按照高于其自身的价值来出卖;反之,卖者就不应该多要价钱。这种观点使他被认为是效用价值论的先驱。另一方面,阿奎那强调,价格必须保证卖主有相当于其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因此,同一种商品由各个等级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是公平的。(2)阿奎那对货币和利息的观点反映了宗教教规和教会世俗利益之间的一种妥协。阿奎那首先肯定放债取

10、息是一种不公正行为,但又根据罗马法提出两种情况。一种物品是在使用中就被消费掉的物品,如酒、小麦等。这类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不开的。如果允许此类物品放债取息,就等于把同一个物品分作两次来出卖,是不公正的罪行。另一种物品是在使用中并不被消费掉,如房子。这类使用权和所有权可以分开,对这类物品可以收取出让使用权的报酬。货币是便利交换的工具,利息违背了这种用途。阿奎那还驳斥了关于利息是对时间的支付的观点。但他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收取利息:(1)如果出借人出借货币蒙受了损失,他可以同借款人达成补偿的协议而不至于犯罪。(2)出借人以合伙方式把货币委托给商人和手工业者,自己保留着货币的所有权,并承担丧失本

11、金的风险,因而可以合法地对从金钱的使用中所出生的利益的一部分提出要求。阿奎那关于利息是补偿损失和补偿风险的观点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利息理论的本质。2.简述奥雷斯姆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奥雷斯姆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物物交换存在的困难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并提示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两种职能。奥雷斯姆把货币称之为人造的财富,它虽然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对公共福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位货币金属论者,他讨论了铸造货币的材料,认为贵金属特别是黄金更合适作货币。不应使用合金,因为合金容易掺假或引起猜疑。关于铸币的费用负担,他提出,铸币的价格应当略高于贵金属本身的价格,其间的差额是铸币的费用。

12、此差额不宜过大,否则将危害社会。在政策实践上,奥雷斯姆反对君主们为了一己私利而任意改变货币制度的行为,并分析了货币贬值的不良后果。他还提出,贬损铸币危害整个国家,这比高利贷活动的害处更大。他把改变货币制度的权力赋予社会而不是君主,这是管理货币权力应由独立的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来执行这一思想的最初表达。1.什么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货币的极度短缺和拜金主义的狂热,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和国家经济政策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坚持财富的货币形式,认为金银量的多寡,乃是一国富强的标准。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货币或金银。获得货币或金银便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财富的源泉,除金银矿藏外,是

13、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顺差才能使外国的货币流入本国,增加本国财富。为创造贸易顺差,基本原则是: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为扩大对外贸易输出的商品额,重商主义者提倡发展国内的生产,特别是鼓励在国外可以高价畅销的商品的手工工场的生产。同时,国家必须管制对外贸易,采取各种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奖励出口,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等。2.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有什么区别?重商主义在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约15 世纪至16世纪中叶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16 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是晚期重商主义阶段。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如何增加货币的问题上有不同的主张。早期重商主义者把商业资本流通的统一过程当作互不相关的两个阶段

14、:货币商品(GW),商品货币(WG),他们坚持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销售都会使货币增加的观点。他们更强调多卖少买公式中的少买,并加以绝对化。他们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来阻止金银离开本国。早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要求在国内以贮藏货币的形式把货币积累起来,力图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指出,为了增加货币,更重要的不是把货币贮藏起来,而在于把货币投入有利可图的国外贸易中去。国家应允许把货币输出国外,用以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取得的货币总额,即进口商品量必须少于出口商品量,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以换回更多货币。这些观点反映出他

15、们已经认识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货币被看作是增加货币的手段,它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增多。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力图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3.简述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观点。英国晚期重商主义代表,托马斯孟认为货币的增加是就财富的增加,但并不认为货币储存越多,国家就越富。他要求国家取消禁止输出货币的法令,提出把货币投入有利可图的外贸中去,来增加货币财富。托马斯孟认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的对外贸易都会使国家获利,只有贸易顺差才是增加货币并使国家致富的通常手段。他提出,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即本国每年出口的商品在价值上需超过它所消费的进口商品。这样,输出本国货币以换取商品

16、成为增加国家财富的一种手段。为保证贸易顺差,托马斯孟提出各种措施,主张增加本国商品的输出和减少对外国商品的消费。托马斯孟的理论特点可概括为:(1)重视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2)热衷于发展同距离英国遥远的殖民地国家,主要是亚洲一些国家(尤其是东印度地区)之间的贸易;(3)着重强调人口和技艺对于增加财富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4.为什么说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讨?其历史意义何在?重商主义代表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封建君主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商业资本在这一时期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它作为一种经济学说,仅以流通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商业资本运动出发来观察经济问题。然而,作为最早的、比较成体系的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主张,重商主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理论上看,它突破了古代和中世纪作家考察经济现象的狭隘眼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