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与测评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0696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与测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与测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与测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与测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与测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与测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与测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等形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C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达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0tDNtN0t中,表示该种群的增长率答案D解析“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假设条件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A正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B正确;N0为种群起始数量,t为时间,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1),则t年后种群数量NtN0t,C正确

2、,D错误。2如图为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模型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在K值以前,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答案D解析“J”型曲线的形成条件是环境适宜、食物和空间等都是无限的,只要条件适宜种群数量就会无限增长,不存在K值;而“S”型曲线是在自然界中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存在环境阻力,所以存在K值。3关于环境容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B只有在理想环境

3、中才能达到环境容纳量C环境容纳量的出现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D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最大答案C解析对于一个特定的种群来讲,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A错误;在理想环境中不存在环境容纳量,在自然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是存在的,并且与空间和资源有关,B错误,C正确;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为零,D错误。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第10年的种群数量是4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C第10年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

4、有关答案D解析第10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若第10年的种群数量是4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800只,A错误;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20年,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B错误;第10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与食物、天敌的数量、种群密度等有关,D正确。5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该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应控制剩余量在b点前B若图表示蝗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C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e点之后的增长速率为0D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C解

5、析为保护鱼类资源,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即K/2时,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速率较低时进行,所以应在b点时进行,B错误;e点为K值,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因此增长速率为0,C正确;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6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的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1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

6、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A B C D答案D解析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正确;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错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错误;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正确;血细胞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 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

7、漏,正确。7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答案C解析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志重捕法,A错误;02年内不变,种群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第4年开始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直到第8年种群数量下降到最小值,C正确,D错误。8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8、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下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注:K0是罗非鱼种群在稳定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A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c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D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1答案C解析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体内失水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c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为0,B错误;b点后种群增长速率显著降低,最可能是大型肉食性鱼进入水库的时间,

9、C正确;最终,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D错误。9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_等条件中的增长。(2)B曲线呈“S”型的原因是自然界的_是有限的,阴影部分表示_。(3)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在t1t2时间内,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_(填“上升”或“下降”)趋势,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_。对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_。答案(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资源和空间由于环境阻力

10、,被淘汰的个体数(3)“S”上升N/2(4)老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合理即可)降低环境容纳量解析(1)A曲线呈“J”型,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B曲线呈“S”型,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3)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虽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t1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种群的数量为N/2。(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原因是老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控制鼠害的

11、有效措施。10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_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2)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如何随时间变化”,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_。(3)某一组同学为探究“温度(5 、28 )如何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而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一次,并在实验前设计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根据上述表格,有人认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够准确反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_。答案(1

12、)抽样检测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适当稀释菌液(2)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酵母菌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或其他表达了“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与“时间”关系的合理叙述)(3)每天检测时应多次取样,求平均值解析(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适当稀释后重新制片计数。(2)因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3)在每种温度下每天同一时间应多次取样,求平均值。 对应刷知识

13、P14一、种群增长的数量特征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还是“S”型的条件(1)当题干中有“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的环境中的最初一段时间”等信息时,表明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2)当题干中出现“有环境阻力”“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有限”“在实验室中模拟人工饲养条件”等信息时,表明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2增长率和增长速率“J”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增长率是逐渐减小的,而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的,在K/2时达到最大,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14、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3K值与K/2值及其应用(1)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最大值。(2)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3)K值与K/2值的应用野生资源和濒危动物的保护野生资源的利用有害动物的防治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2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2)每天取样的时间要尽量保持相同,并做到随机取样。(3)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4)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