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作业与测评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0693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作业与测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作业与测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作业与测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作业与测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作业与测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作业与测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作业与测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来的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答案D解析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2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B生物的种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答案A解析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这是神

2、创论的观点,A符合题意;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生物的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经常使用的器官则逐渐退化(用进废退),并认为这样获得的后天性状可遗传给后代,使生物的种类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B、C、D均不符合题意。3下列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是()A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B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C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D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答案A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A正确。4每条雌鲫鱼一年可产很多卵,约有3000个受

3、精卵孵化成小鱼。小鱼经一年成熟后就可繁殖下一代。一对鲫鱼三年后可产后代67.5亿条,但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个体生存下来。该生物现象体现了()过度繁殖削弱生存斗争的强度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激烈的生存斗争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B C D答案D解析过度繁殖会产生大量的个体,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有限,故生存斗争加剧,正确,错误;在激烈的生存斗争过程中,适应(或生存)能力强的个体被保留下来,正确;激烈的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有利,错误。5(2018郑州外国语学校期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

4、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答案D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变异产生的原因未能做出科学的解释。6下列实例分析体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是()A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B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C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刺激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D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行进的习性答案B解析A、D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C中杀虫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选择,只有B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适者生存的观点。7(2018济宁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

5、料B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答案C解析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引起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多种,除了环境改变外,还有基因突变、迁入迁出等,B错;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物种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正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地理隔离,D错。8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

6、用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答案D解析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利或有害,A、B错误;在自然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C错误,D正确。9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狼的进化过程:(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这说明生物具有_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一般是_的。_和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2)随着环境的改变,食物稀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样食物、环境对狼起了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3)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_实现的。答案(1)变异不定向遗传变异(2)选择定向方向(3)

7、生存斗争解析(1)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由于遗传和变异形成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可遗传。(2)环境对变异起着选择的作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3)狼的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能力提升题 对应学生用书P641桉601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答案C解析在未使用该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感冒药后,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

8、量被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物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只是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2鲸和鲨鱼是不同纲的两种动物,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体形,这是因为()A相同变异的结果B进化的方向相同C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D相同的环境对它们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鲸和鲨鱼都生活在海洋里,相同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的体形进行了相似的选择,D正确。3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

9、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答案A解析蟹的体色有多种表现型是生物变异的结果,优势性状的出现不是新形成的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而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优势最可能的原因是其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易被天敌捕食等),某种性状的生物个体数目少不是某一固定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该生物的生存环境决定的。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B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作出

10、了科学解释C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对象为生物个体答案A解析吃树叶使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A正确;达尔文没有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B错误;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C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种群,D错误。5(2018银川一中调研)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为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

11、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3)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 环境中将会死亡,同理,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会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_,就要被环境所淘汰。答案(1)25(2)各种变异类型不定向选择定向(3)适应新环境的变异解析(1)从A、B两组实验可以看出,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5 。(2)生物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例如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存;但是温度作为选择者,却

12、是定向的,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就能生存,不适应某个温度的变异个体就被淘汰。水蚤中的各种变异类型,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3)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如果没有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就会被淘汰。6图示为某害虫种群在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后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1)在害虫种群内部存在着_变异类型,_对害虫起到了选择作用。所以,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_的结果,抗药个体的增加是_的结果。(2)该实验说明害虫对环境的适应是_的,这是因为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_的。(3)如果抗药基因r是由其等位基因R突变来的,那么R与

13、r基因的本质区别是_。一个种群淘汰隐性基因比淘汰显性基因更加困难,原因是_。答案(1)抗药性杀虫剂变异自然选择(2)相对可变(3)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解析(1)害虫的抗药性变异是害虫进化的内因,杀虫剂的选择是外因,自然选择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害虫不抗药的被杀死,抗药的存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分析题图可知,使用杀虫剂后,害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最终适应了杀虫剂,但当使用杀虫剂时,种群密度又大幅度下降,由原来的适应到现在的不适应。上述分析说明:害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因为遗传虽然是稳定的,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3)基因的不同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由等位基因R突变而来的基因r,以Rr、rr两种基因型存在。而自然选择直接淘汰表现型,rr被淘汰,Rr被保留,使部分r基因免于被淘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