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十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05864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十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十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十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十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十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十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十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下能力提升(十)谈中国诗(时间:40分钟分值:44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发现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_外国诗的中国读者。(2)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_出来。(3)中国的艺术和思想结构,_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A鉴赏分辨常常B鉴赏分析往往C欣赏分辨常常 D欣赏分析往往解析:选C鉴赏:鉴定欣赏,多用于艺术品、文物等。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分辨:辨别。分析:把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一种概念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常常”和“往往”都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存

2、在和出现。“往往”多表示重复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规律性,用“往往”的时候,句子中要说明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他情况、条件和结果。“常常”只是说明重复出现的某种情况或动作行为,不受其他情况、条件的限制。“常常”可以用在主观的想法、愿望,也可以用在将来的情况;“往往”没有这些用法,一般用在过去。另外“常常”的否定式多用“不常”,也可以说“不常常”。“往往”没有否定式。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每天早晨,集市上就涌来了购买海鲜的顾客,但货物虽多,数见不鲜,有的鱼已经死亡多日了。毋庸讳言,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联赛管理和服务水平距离真正的职业化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恬

3、武嬉,人民富裕,一直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为了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生活,五一期间,文化局将组织我市的绘画高手到全市各中学舞文弄墨,即兴创作,一展风采。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专门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在民间更是凤毛麟角,有些收藏者动辄说自己收到了“官窑”,很让人怀疑。古巴在政治上深谙左右逢源的生存之道。它积极改善古美关系,又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与拉美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巴西和委内瑞拉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A BC D解析:选B数见不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必宰杀禽兽招待他们。后指经常见到的事物就不感到新鲜。使用不当。一蹴而就:形容事情很容易解决。使用正确。文恬武嬉:指文

4、武官吏一味贪图享乐,不关心国家的腐败现象。使用不当。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使用不当。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使用正确。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使用正确。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C国人热议的“例外”服饰在借“第一夫人效应”拓展市场后,国货品牌自身应向高品质方向发展,其当务之急是树立自身形象。D在翻阅中国话剧

5、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解析:选AB项,成分残缺,应在“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前加“使之”。C项,结构混乱之中途易辙,前一分句的主语是“例外服饰”,而后一分句的主语却换成了“国货品牌自身”。D项,“创作一台的剧本”,只能说一部剧本,而不能说一台剧本,修饰成分和中心语不搭配。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_。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_,足使黑格尔羡妒。A在

6、中国文化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B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C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D在中国文化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解析:选C第个横线前论述中心是“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一文化现象,而非“在中国文化里”;第个横线后黑格尔羡妒的是“而辩证法的周到”而非“辩证法”,要结合语境判断强调的重点。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不能在一个城市生活,但我无论去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忘记咱俩同

7、窗多年的友谊。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些人身居高位却只知谋私利,以为自己做得隐蔽,殊不知在群众中已经臭名昭著。C老一辈退出,是为了更好地培育下一代新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以新人更需珍惜、进取。D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我们应该慷慨激昂地前行,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解析:选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说品质高尚,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与官员谋私利而臭名昭著的语境不符。二、阅读鉴赏(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一个偏见(节选)钱钟书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

8、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出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褊狭得可怜,狗

9、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

10、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

11、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氏家训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噪,反添静境。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

12、。唯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也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13、的一项是(3分)()A偏见是思想的副产品,有些看似偏宕之论,恰可能说出了人生的真相。所以人生在世,言动不必专求合理。B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鸟鹊、老鹳鸟的声音是“寂静的致命伤”。C“人籁”之所以扰人在于不能溶于寂静,而“天籁”能溶于寂静的原因在于听者“有闻无声”。D居住条件差,人口密度大,中国人又是不论在私人场合还是公众场合都不吝制造声音的,所以在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还是觉得颇有会心之处。解析:选B鸟鹊、老鹳鸟的声音是天籁,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1)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3分)答: (2)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3分)答: 答案:(1)在看待事物时,就应该集中一点,心无旁骛,这样,才可能见得真切,看得彻底。(2)人声使世界变得嘈杂喧闹,而“天籁”能使人产生“有闻无声”的感觉,更能让人体会到幽雅寂静。8文章意在写人声之“害”,可开头远远地从“偏见”说起。从行文思路分析这种写法的独特效果。(5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