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50552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时间:2007-03-29 21:50来源:张其成国学网作者:张其成点击:2081次兼论帛书周易五行说张其成关于周易与中医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之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更是掀起了一场“医易热”,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研究“医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几本,有关“医易”的专门学术会议开了八九次,论文竟高达数百篇之多。在医与易关系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医学理论与易无关”。“易经、易传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自易经产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无影响”。“将医理放入周易之中,

2、认为医生必须通晓周易,是从明末才开始的思潮,是一部分医家的认识和主张”。由上述可见两派在对待隋唐以后“医易会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点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黄帝内经与周易有没有关系的问题上,肯定派承认两者有密切关系,周易对内经有影响;否定派不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一、从实践活动层面考察“医易”是否同源对易医是否同源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实践活动、文字载体、思维方式等层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才能作出相对客观的判断。从实践活动层面看,“医”是一种医疗活动,“易”是一种占卜活动,两者都来源于原始宗教巫术。汉字“医”古为“ ”或“ ”,许慎说文解字说“酉”即“酒”,“酒所以治病也

3、”,“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酒有治病的作用,医与酒的关系,自不待言。“医”与“巫”有什么关系呢?按照正统说法医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怎么与巫术迷信相提并论?其实医术与巫术都是原始人类的实践活动,古代即有“医巫不分”之说。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类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面前,惊恐不安,于是产生了万物皆有灵的自然观,出现了祖先崇拜、自然万物崇拜,以及原始宗教。原始人类企图找出于己有益的沟通神灵的途径,如某一患者通过祈祷鬼神而减轻了症状或者痊愈,那么这种祈祷做法就会被更多的人接受,成为初步的巫术。渐渐地,巫术承担起祭祀、占卜、祈禳、祛鬼等各项活动,自然也包括诊断(找出作祟的鬼神)、治疗

4、(用歌舞、占卜、祭祀、祝由、咒禁等方法来驱赶作祟的鬼神)。可见原始巫术中包含着医术。据山海经、尚书、史记、说文等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医人皆为巫,如巫彭、巫抵、巫相、巫咸皆为神医。汲冢周书大聚说:“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病”。将半巫半医之人称为“巫医”。论语子路也有“巫医”一词。医与巫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共存并称状态,大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分离。西周前期还多称治病者为“巫”,春秋时已称治病者为“医”了,如左传记载的医和、医缓。其实这种巫医并存现象是人类共有现象,在古代埃及、波斯、印度、希腊医学史上均不同程度地经历过这一阶段。 “易”为卜筮。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太卜”之官,依据“三易”,职掌占卜。

5、郑玄周礼春官太卜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也。”管子山权:“易者,所以守成败吉凶者也。”贾子道德说:“易者,察人之情、德之理,与弗循而占其吉凶。”由此易经被人们称为“占筮之书”。“易”作为一种占卜、占筮活动,本身即是巫术的一种,与“医”自然是同源的。 人类文化经历了从巫术文化到人文文化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人文文化来源于巫术文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医”来源于“易”(占卜活动)。二、两书的成书年代 从文字载体层面看,“医”指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内经;“易”指包括经和传的周易。在该层面上,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两者的成书年代上有没有先后之分,即有没有先后发生影响的可能性;二是在文字上有没

6、有引用与被引用的情况,即有没有前者对后者发生影响的实然性。让我们首先看一看这两本书在成书年代上有没有先后之分。在两书成书年代问题上,学术界观点不尽相同。周易一书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即狭义的易经)由卦爻象、卦爻辞组成;传文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七种组成,故又称“十翼”。两书的成书时代并不相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周易的成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下古孔子作易传。东汉经师又提出周公作爻辞说,被宋代朱熹概括为“人更四圣”。认为经文作于上古、中古,传文作于下古。此观点宋以后有人提出异议,“五四”以后,

7、学术界更是较普遍提出反对,理由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顾颉刚认为易经是西周初叶掌卜筮之官所作。陈梦家认为是殷之后遗民所作,郭沫若认为是楚人 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认为是楚人所作,李镜池认为是周王室太卜、筮人所作。对成书时间,顾颉刚、余永梁认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镜池始认为是西周初期,后认为是西周晚期;陈梦家认为是西周;郭沫若认为是战国初期;本田成之认为是战国晚期。近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周易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书当不晚于西周前期。关于易传的作者和年代,史记、汉书等均认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所作

8、,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始怀疑系辞为孔子作,清代崔述进而怀疑彖、象为孔子作。近现代大多数学者以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但也有人以为易传确为孔子所作。随着马王堆帛书本周易的出土与考释,当代学者中赞成易传为孔子所述、门人整理者已有所增加。其成书年代有战国说、战国初年说、战国末年说、秦汉之际说几种。郭沫若认为:说卦、序卦、杂卦是秦以前作品;彖、系辞、文言是秦时荀子门徒所作。象又在彖之后。(周易之制作时代)李镜池认为:彖、象在秦汉间,系辞、文言在汉昭、宣之间,说卦、序卦、杂卦在昭、宣之后,宣、元之间。(周易探源)张岱年认为: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以前,其中系辞是战国中后期作品,象较彖稍晚。(论易大

9、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多数学者虽然对各篇形成的具体年代有不同意见,但却认为易传从整体上看成书于战国时代。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主要有战国说、西汉说、东汉说等。主战国说者如北宋程颢二程全书、明代方以智通雅、清代魏荔彤伤寒论本义等,均否定黄帝内经为上古黄帝手笔,而主张为战国时期成书,现代学者任应秋将内经的内容与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将素问的韵文文体与先秦的韵文文体相比较,认为内经为战国时成书。主西汉说者,大多从内经的语言风格上进行推断。如宋代聂吉甫认为是西汉初淮南王刘安所作,明代吕复认为内经的学术思想虽出自先秦战国,但其文字成书则为西汉学者所为。现代有学者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昔在黄帝成而登天

10、”一段文字,为引用自史记五帝本纪及大戴礼五常德,故其成书当在司马迁之后。也有学者根据字义进行推断,如“豆”字在先秦为盛物工具,而内经“豆”字均为“豆子”义,故内经成书年代主要在汉代。主东汉说者,主要依据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认为内经晚于这两篇西汉的帛书,故形成于东汉。笔者赞同西汉说,并认为黄帝内经可能成书于汉武帝之后。虽然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是战国先秦至西汉的医学总汇,但最后的成书是在西汉,有的篇目如“七篇大论”可能出现在东汉甚至更晚。 由此可见,易经的成书早于黄帝内经数百年,易传也早于黄帝内经,从时间上看,易经、易传对黄帝内经产生影响是可能的。三、

11、文字引用情况再来看看这两本书在文字上有没有引用与被引用的情况,即两者有没有发生关系的实然性。否定派的基本依据为,内经没有一处提到易经、周易或易传,没有一处引用易经的卦爻符号、卦爻辞,亦没有一处明显的、完整的易传引语。诚然,现存内经中没有卦爻象、卦爻辞,但内经八十一篇中却有至少两篇相对完整地引用了易传。一篇是素问天元纪大论,另一篇是灵枢九宫八风篇。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一段鬼臾区回答黄帝的话:“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文中“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乃化用周

12、易乾、坤二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曰阴曰阳,曰柔曰刚”,语出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化用周易咸彖传和周易系辞传“万物化生”以及乾、坤、彖传“品物流形”、“品物咸亨”、“品物咸章”。天元纪大论在解释阴阳变化时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也是引用化裁周易系辞传“阴阳不测之谓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灵枢九宫八风篇记述“太一”以冬至之日,居叶蛰(坎)宫,然后依次是立春居天留(艮)宫、春分居仓门(震)宫,立夏居阴洛(巽)宫、夏至居上天(离)宫,立秋居玄委(坤)宫,秋分居仓果(兑)宫,立

13、冬居新洛(乾)宫,每居一宫均为四十六日。将九宫(中宫为招摇,不用)与八方、八卦、八风、九数(中数为五)相配,其中九数的排列就是宋人阮逸、朱熹、蔡元定所谓的“洛书”。九宫、九数的排列至迟在西汉初年就已定型。 在战国后期成书的周易说卦传中,已有八卦配八方的记载,即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这就是北宋邵雍所谓的“后天文王八卦”方位)。由此可见,灵枢九宫八风篇关于八卦九宫的位序是受周易说卦传的影响。诚然,在内经八十一篇中,天元纪大论为后出者,九宫八风篇又并不重要,以此两篇的引文情况实难以证明内经与周易的关系。然而,如果从内经采用的基本范畴以及思维方式上考察,那么理由就充分

14、了。四、象数思维方式 考察内经与周易在思维方式上是否一致,是判断两者有无关系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内经与周易都是采用了 “象数思维方式”。象数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阴阳“卦象”为思维出发点和思维模型,以取象、运数为思维方法,以具有转换性能的“象数”、“义理”两种信息系统为思维的形式和内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类”概念对指谓对象及其发展趋势作动态的、整体的把握和综合的、多值的判断。从本质上说,象数思维方式是一种模型的思维方式。所谓“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以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阴阳象数是一种思维

15、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周易用卦爻作为思维模型,卦爻最基本的符号是阳爻和阴爻-,阴阳爻的三次组合构成八卦(238),阴阳爻的六次组合构成六十四卦(2664),六十四卦也可看成是八卦的两两相重构成(8264)。六十四卦是周易的基础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包含六十四卦的卦象符号,而且包括它的排列次序。卦爻辞及易传则可看成是对这个模型的文字解说或内涵阐发。阴阳卦爻既有生成论意义,也有结构论意义,是象数思维的基点。其余六十二卦可看成是乾坤二卦的交合与展开。六十四卦是宇宙生命变化规律的完整的符号系统,也是理想的符号模型。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采用卦爻模型,但却采用阴阳象数思维模型。在内经中,无论是作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均是阴阳象数思维方式的反映。中医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