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七单元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05316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七单元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七单元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七单元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七单元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七单元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七单元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七单元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亚历山大二世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促进政治近代化的改革,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由选举产生的地方自治机构贵族、地主掌握地方和城市的实权建立陪审团和律师制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度A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以及再现再认的能力。体现了改革的保守性,不利于促进政治近代化,故排除。答案:C2史学界普遍把1861年3月3日(俄历二月十九日)颁布的一条法令视为“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同时也一致认为它有三大局限性。其“局限性”不包括 ()A不彻底性 B掠夺性C反动性 D欺骗性解析:不彻底性突出体现在农民依旧被村社所管束;掠夺性表现在改革后依旧是地主对农民的

2、掠夺;欺骗性体现在改革后农民所获得的土地差,不得不继续为地主服务。这条法令无法体现出反动性,故选C项。答案:C3废除农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过去的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A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B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C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D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解析:就题目提供的材料来看,俄国的司法改革注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明显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B、C、D三项的叙述在题目材料中无法印证。答案:A4农村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增长,出现了一批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农业资产阶

3、级,使用雇佣劳动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地主被迫按资本主义原则来改组经济。俄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二一九法令”的实行B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的建立C沙皇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扶持D民粹派的出现和斗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出现并有所发展,主要原因是“二一九法令”的颁布,解放了农奴,引起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故选A项。答案:A5列宁评论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不能防止”1905年革命的原因是()A1905年革命借助了1861年解放后的农奴的力量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4、,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判断,列宁是在评论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农奴制改革残余力量的存在,使俄国最终没有避免资产阶级革命。答案:B6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也因此被誉为“解放者”“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

5、论解放农奴问题。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刘祖熙改革和革命(1)根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二世为推进改革进程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

6、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这场改革中得到的启示。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等信息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以及所学知识,从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来说明。第(3)问,从改革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改革的必要条件以及改革要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说明。答案:(1)措施:沙皇政府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改革法令规定,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大贵族地主的不满情绪。(2)原因:改革

7、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各方面,推动了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全面转型的进程。(3)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来推行;在保证改革方向的同时,改革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1)漫画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涉及哪些领域?(2)漫画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流放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3)你如何认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读

8、、理解漫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注意“文明的火炬”是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流放到西伯利亚”说明沙俄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改革不彻底。第(3)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性质、结果等角度分析。答案:(1)政治的缓慢变革。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领域。(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流放到西伯利亚”说明沙俄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会受到压制,形象地说明了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所以很不彻底。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由于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