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0283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主题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主题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主题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主题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题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一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概要(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主题一 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变迁,热点考向探究,中外知识链接,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返回目录,中外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 (3)近代西方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 (4)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 (5)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尝试。 (6)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真题回扣 考向1 中西重要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历史借鉴 例1 2011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

2、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返回目录,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热点考向探究,”,”,”,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

3、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返回目录,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热点考向探究,”,”,”,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

4、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返回目录,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热点考向探究,”,”,”,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 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

5、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解答分析:_ 答案试解: _,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解答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才选拔的发展情况。第(1)问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从材料中依次归纳,不要漏掉内容。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 答案试解(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

6、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应考必备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制度变革史实及发展趋势,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

7、,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续表),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续表),考向2 中外权力监督与制衡的变革及历史的启示 例2 2013四川卷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

8、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材料三,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2)根据材料三

9、,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解答分析:_ 答案试解: _,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解答分析 第(1)问,从“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可知中国监督制度出现较早。从“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可知制定了相关法律,其他行政制度也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权力监督起到了规范行政行为、预防腐败的作用。局限性从钱公辅的经历可知监察制度受皇权的制约。第(2)问,对王权的限制从法律的制定、政党制度等角度回答。权力制衡关系主要从议会、内

10、阁权力分配方面组织答案,注意政治的影响。第(3)问,渐进性主要从机构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等角度回答,同时注意材料中相关史实。灵活性体现在不受成文法的制约,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举出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答案试解 (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2)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权力制衡关

11、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逐步完善等。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 应考必备 全面理解西方民

12、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 (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

13、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返回目录,热点考向探究,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答分析:_ 答案试解: _,返回目录,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热点考向探究,”,”,”,解答分析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英国的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虚位元首地位,首相则是英国的行政首脑,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和执行者。结合相关史实进行

14、分析即可。注意理解有形的建筑承载着无形的政治文化,如结合中国电视纪录片故宫使故宫太和殿走下“圣坛”、普及了国人的人文历史知识、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等进行知识的迁移。,返回目录,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热点考向探究,”,”,”,答案试解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返回目录,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热点考向探究,”,”,”, 应考必备

15、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路径 (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共和制路径。前者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 (2)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藩篱的结果,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个人”行使。前者演变,返回目录,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热点考向探究,”,”,”,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主权在君”的路径。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返回目录,第18讲 高频热点主题串讲,热点考向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