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502116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35单元学习总结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局势由缓和转向“冷战”。(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歧;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

2、。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逐步加强。2二战后至今西欧、日本同美国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受制于美国,服从美国的战略需要。美国为了把西欧纳入其“冷战”轨道,在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给予西欧大量的经济援助;在日本方面,为了在亚洲建立一个抵制苏共

3、和中共的基地,美国积极扶植日本,强行终止了日本的战争赔款,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使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中获得大量的“特需”收入。(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它们在很多领域上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而美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却陷入了“滞胀”的状态。西欧和日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希望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这些说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下,美国、西欧、日本同为世

4、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相互之间既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又时常发生摩擦与纠纷。美国的单边主义受到很大地制约。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表现美国苏联解体后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成为多极世界的基本组成力量,“一超多强”成为当前多极化趋势在政治格局上的具体表现俄国逐步走出低谷,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提出挑战西欧由欧共体发展成欧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日本经济大国,加快了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影响(1)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2)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

5、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3)多极化趋势给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2.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期国内外形势外交政策外交成果建国初期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亚非国家独立;美国敌视孤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确立了“一边倒”等方针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苏攻美守的形势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合作改革开放后世界多极化

6、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和平1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性质不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欧共体和日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欧共体和日本虽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但主要是经济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宗旨不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组织欧共体和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

7、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式不同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竞争欧共体和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2.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看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抗局面形成。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来看: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导致美苏争霸中出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从两极格局的瓦解来看: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

8、严重衰退,使得它无法继续与美国对抗,步步退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使得中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

9、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抗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例题(2013江苏文综)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

10、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规范解题1定考向:冷战格局。2抓关键:时间19451949年;地点欧洲德国被分区占领。3找信息:“19451949年”“东德”“西德”“东柏林”“西柏林”。4辨选项:选项正误理由A由图中信息“19451949年”“东德”“西德”“东柏林”“西柏林”可知,美苏冷战,造成德国分裂对抗,因此正确答案选A项B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在欧洲主要是冷战,没有热战,故B项错误C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故C项错误D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D项表述错误答案A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的解答方法要想解答好此类题,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从地图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解题的关键。从图片中获取信息,不仅包括图片本身,也包括题干对图片的文字说明以及图片名称、来源等,尽量做到图文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二是把获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认识,再分析判断选项。即在准确提炼出历史地图中的信息的基础上,再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弄清地图的用意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三是要强化对历史地图的熟悉和识记。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对历史图片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积累储备必要的知识;同时把历史知识与相关图片反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掌握,运用“左图右史”的学习方法,是很有效的。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