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48591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过秦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秦王扫六合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注】崔嵬:高大貌。鬈鬣(qun li):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鉴赏:此诗从篇首至“骋望琅琊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赞扬之意溢于言表。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

2、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贾谊过秦论的开篇,真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后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阿房宫和骊山墓的奢靡之事。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据史载徐芾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

3、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鬈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了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峻。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1注音崤函(xio)陈轸(zhn)逡巡(qn)

4、藩篱(fn) 黔首(qin) 殊俗(sh)拱手(n) 膏腴(y) 猗顿(y)蹑足(ni) 阡陌(qin) 谪戍(zh)履至尊(l) 隳名城(hu) 销锋镝(d)铦(xin) 以窥周室(ku) 鞭笞天下(ch)瓮牖绳枢(wn yu) 亡矢遗镞(z) 流血漂橹(l)俯首系颈(jn) 锄棘矜(yu) 钩戟长铩(sh)度长絜大(xi) 2写对字形 写法归纳1寓议于叙,卒章显志。全文五个段落,除了最后一段,前者均在叙事。第一段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力图富强,开始执行统一天下的计划。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进一步蚕食六国;六国合纵,众谋弱秦,结果反为秦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以武力

5、统一天下,又用暴政统治人民。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秦很快覆亡。总之,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的顺序写了秦兴亡的全过程,像似“述而不作”,未加评论。其实,文章正是以前面的叙述,拿秦朝兴亡的史实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为第五段服务。这第五段,特别是最末一句,那是点题之笔,文章灵魂之所在,全篇脉络全从这句倒引出来。前面的全部叙述都是为服从于阐述这一论点,而加以剪裁、组织安排的。文章第一、二两段写秦的富国强兵,图谋统一天下,意在点出秦取天下靠的是武力和权谋;三、四段写始皇立国,秦朝速亡,与前对照,意在紧扣“仁义不施”,为托出中心论点提供依据,为以后的发展蓄势。因此第五段承上叙述,稍加论证,就水到渠成

6、,收束全文;卒章显志,有千钧笔力;显示了我国古典议论散文中寓议于叙的优秀传统。2对比映衬,波澜层析。过秦论不论是前半篇的叙事,还是后部分的议论,都是在对比映衬中展开,在展开中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古人作文,要求“凤头、猪肚、豹尾”。过秦论的开头堪称凤头,从高远处落笔,紧紧地吸引着读者。全段叙写孝公时秦的始强。第一句点明秦的有利地形,极写秦“并吞八荒”的雄心;接着写它为实现自己的图谋而采取的内外政策,突出了秦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如爆竹,骤响易彻”,引起读者的关注,起得漂亮、有力。这是正面叙写。第三句却笔锋一转,折入侧写,从它的结果“拱手”轻取“西河之外”,来

7、反衬孝公的初强。这样以正反结合的描叙,突出了段的内容,而使文势有了起伏。第二段按叙事的顺序,继续展开。略写惠文、武、昭襄三世的“又强”。写诸侯之强,正是为了反衬此层秦的益强。而且这里写秦与诸侯抗争中的强大,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亡、反跌,伏了一笔,且正“笔笔鞭紧”,逼近中心论点。第三段又以顺序推进。作者用浓墨重笔,不遗余力地极写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统一天下,掀起了第一高潮。下一小层文势遽转,极写秦的暴虐,揭示它的不会守成,暗伏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所以,这段虽是叙事,但在对照中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已经隐含其中了。因此,看来好像“笔笔放松”,其实“正笔笔鞭紧”。而其

8、间用“于是”一词,连接上下两层,既表达了承上叙事的文势承接,又写出了文意的转折。虽是虚词,也费斟酌,用得甚好。第四段仍按顺序叙事,极写陈涉起义的种种不利条件,结果山东豪俊竟“亡秦族”,轻轻一笔,戛然而止。到此叙事已毕,但读者的问题却随之而来。贾谊抓住这一时机,用“且夫”一转,因势利导,推向纵深,进入第五段的议论,对问题进行分析。总之,过秦论以对比映衬的笔法,写得疏密有致,详略得体,虚实相间,富于变化而又极其严谨,堪称“凤头,猪肚,豹尾”的好作品。3排比对偶、敷陈渲染。贾谊是以他辞赋家的笔触和激情来撰写这论史以为政的过秦之论的,因而文字上很重修饰,又善于铺张渲染,极有气势,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9、在这敷陈渲染之中,它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对偶。排比对偶本来是遣词造句的功夫,过秦论运用它不仅增强了文章气势,而且在渲染映衬之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而又是一个章法问题。过秦论的排比对偶和阿房宫赋的排比对偶,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异”在前者以排比来叙事,后者则用排比来描绘;“同”在都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突出文章的主旨。像第二段第二层以排比详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用排比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攻秦之忙;和第四段第二层用排比渲染陈涉起义的种种不利条件,形成强烈对照,从而突出中心,为结尾服务。写法精讲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

10、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举例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

11、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1举例要简练概括。举例记事虽然也要用到记叙的表达方式,但和记叙文的写法不同,不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神态、动作,故事发生的场景等做细致生动的描绘。议论文只是借事说理,所叙事例只要能证明观点即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而不是用来说理的事例。如果不考虑论点的需要,信笔写去,甚至进行大段的记叙,那事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论证作用,还会使议论文变成“两头议、中间叙”的不伦不类的文章。2举例要紧扣论点。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要做到这样,首先在选择事例时,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蕴含着所要

12、论证的观点。同时,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叙述事例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例中与论点相扣的一面,不能泛泛地说事,即围绕论点定向复述事例。3举例要析理透辟。举例是为了说理,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切忌不加分析地信手拈来,随意罗列事例,这样必然会造成事理脱节,举例失当。微写作训练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可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本文就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论证观点。学习这种写法,举例论证“读书应该是非功利性的,应当是有用和无用的结合”这个观点。答案:(略)课内素

13、材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精彩运用遥望贾谊彭晓玲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14、。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当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震?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当然,贾谊的才华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每逢汉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政事,贾谊的回答往往最有见地,连那些年长的博士们听后都无不叹服,无话可说。文帝自是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文帝之时,因依旧沿

15、用刘邦时期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正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治世。贾谊却站了出来,慷慨地陈述自己的政见,他认为汉朝从开国到文帝时,已经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该改立法、易服色、定制度、振礼乐的时候了,随之列出了种种改革举措如此却惹得了几乎所有大臣的不满,当汉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时,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等齐齐上疏:“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此时,文帝再看重他,也不可能为了他一个人而得罪一群人,也就渐渐疏远他,派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而长沙其时为南蛮之地。当然,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绪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之边,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贾谊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他特地跑到屈原投江的地方吊祭,并将吊屈原赋抄在纸上,投入滔滔的江水之中,让被怀念的人能够感受到生者的温情:天下九州都会有施展抱负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