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概述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48266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粉丝经济概述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粉丝经济概述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粉丝经济概述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粉丝经济概述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粉丝经济概述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粉丝经济概述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粉丝经济概述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粉丝经济让多数人保持蠢笨世界会更好。真是如此么?纵观人类文明史上最丑陋的行径:大规模战争。哪一次不是少数阴谋家煽动海量民众而发动起来的基于大众的无知。一二次世界大战、极端狂热宗教行为、恐怖袭击包括互联网上消耗了巨量注意力资源的舆论之战而且通常还是无关要紧的舆论。深入骨髓的无知与傲慢一旦成为一股潮流,引发的破坏远在飓风之上遗憾的是,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一、被忽视的粉丝生命周期就拿新媒体运营(以及一切基于订阅关系的粉丝经济)来说,它也属于大运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然而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互联网运营中,作为战略思考点的要素,客户生命周期(传统市场)、用户生命周期(互联网)在粉丝经济中却鲜有提及。不熟悉

2、的朋友可以简单回顾下两大概念:客户生命周期:即客户从初次使用某品牌商品到不再使用的整段时期。通常包括客户初次消费、增加消费、高频消费、消费减弱、退出消费等阶段。用户生命周期:即用户从首次接触产品到认知、体验、开始使用、习惯使用到退出产品的整个时间跨度。*注:具体阶段视不同类型产品略有不同。对于粉丝经济,为何鲜有人提出及探讨“粉丝生命周期”的问题?声明1:我指的不是网红(或自媒体作者)本身的生命期,而是指其粉丝从关注到流失的生命期。声明2:粉丝经济泛指一切新媒体、自媒体、微博、知乎大V、娱乐网红等所有基于“关注”关系的泛内容产品(注意,属于产品),下文主要以公众号运营作为说明对象。是这个问题对“

3、粉丝经济”的运营成果无足轻重?不是。是这个问题不适合于“粉丝经济”的运作实际?不是。还是这个问题很“隐蔽”以至于多数人看不到?说对了一半。首先,粉丝生命周期的存在确实模糊、隐蔽,但肯定的说,业界不会没人意识到这个“这么大的问题”,这背后有着更深一层的动机。下面,我们先从这个“隐蔽性”说起。李少加提醒:本文观点也许适用于许多情况,但未必全面,请务必批判式阅读,更多的是启发心智。二、存量“粉丝”带来的认知泡沫如果你运营过一款独立APP产品,应该对用户的“流失感知”是很直观的毕竟多数用户的流失与“卸载”行为是同时发生的。但这事儿要放在“粉丝商业”,事情可就大不一样了,粉丝的实质“流失”与“取消关注”

4、的这个行为多数不同步。那公众号来说,毕竟订阅多少公众号并不会占据多少手机内存,既然我直接从注意力层面上“无视”一个号比“取关”一个号更便捷,那么我也就懒得动手了。这两者“用户退出成本”的微小差异,却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差距。独立APP产品的用户存量很有参考价值,但粉丝经济的粉丝数目泡沫很大。这就是粉丝经济的“粉丝生命周期”缺乏存在感的本质原因多数已经消亡的用户依然还在“关注”着你(真正意义上的僵尸粉)。但是,那又如何?大惊小怪的,评估自家商业价值时粗略的把粉丝总数打个折不就行了么。嗯,如果问题这么简单,那么李少加也就没有将本文作为专题推出的必要了。“粉丝生命周期”是存在感差,但缺乏存在感不代表重要

5、性差,就好比“细菌”的概念在医疗史中的地位一样细菌的存在感更差,我指的是在漫长的医疗历史中,但自从它16世纪首次被发现后,就彻底改变了西医的发展轨迹了。我想说的,“粉丝生命周期”的观念虽然既非独创,也不是全新,但业界却从未“重视”过,但一旦我们将这个理念引入(是必须引入的)到粉丝商业中。它对一切粉丝商业的价值评估、战略导向、未来发展趋势或许也是颠覆性的改变。为让大家更彻底的感知到其中的差异,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下:假如某知名毒鸡汤公众号(姑且称“蒙你”)的典型粉丝生命周期为一年。注:典型是指它的主流粉丝群体,因为具体到粉丝个人,每个人的生命期必然略有区别,因此评估粉丝生命期是更多的是考虑主流粉丝群

6、体的平均值。“蒙你”在2015年趁着公众号红利期迅速发展,全年净增粉丝730万(即每天净增2万粉)。在2017年初,假如“蒙你”的粉丝总量是900万这个数据是广告市场对它的广告价值评估的重大依据之一。但如果考虑到粉丝总量的“泡沫属性”,“蒙你”的实际有效粉是多少呢?实际上,考虑到一年的粉丝生命期,至2017年初来说,这2015年的所有净增粉,关注了一年,被蒙腻了,可说几乎都已经“完全流失”,但会作出取消关注这个行为的,保守估计也就40%(这还算高估了,多数人的实际取关时间会大大长于“生命期”本身)。换句话说,“蒙你”在2017年初的真实有效粉丝数是:900万-730万*60%(已流失但没取关)

7、= 464万。464万 VS 900万,这个反差是不是吓到你了?别急,下面的分析,才是真正更“惊”人。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想下,我们每天净增粉的数据是不是同样水分很大?按目前公众号后台给的公式,光是每天“新增-取关”就是净增粉了?显然不是。实质上的净增粉应该是:新增粉 前一周期的每天净增粉(典型粉丝生命周期)*按照这种算法,长期来说,取关粉属于自然体现,不用再扣减,以免重复扣比如上述例子,“蒙你”在2015年日均每天净增2万粉,到了一年后,也就是2016年的这一天,假如它当天新增粉1.5万,那么它的实质增粉数约是:1.5万-2万 =负0.5万即,日新增1.5万其实已经是日净损失0.5万了!这就是

8、多数粉丝经济不愿面对的真相,尤其是“粉丝生命周期”短的内容提供方(比如娱乐号),别说高速增长,对不少依赖红利期起来的自媒体,光是“维系”就已经是件头疼的事儿了。为此我还特意挑了一批还算可以的自媒体号验证了下。在样本中,约有一半,从去年年初到今天,阅读量几乎没有显著提升,但这些号对外公布的粉丝数是极具攀升的。所以,就粉丝经济而言,增速放缓释放的实质信号是:衰退。粉丝体量的持续提升掩盖了这个多数人没意识到(少数人不愿面对)的真相。所以,今年以来,公众号圈子沸沸扬扬谈论的“读者活跃率下降”并非本质问题,本质根源是,他们忽略了“粉丝生命期”这一存在感极低但影响极大的因子没有将粉丝生命期衰减损失的用户给

9、扣除掉。名义上的十万、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看着总是感觉安稳、舒畅,何必自己戳穿自讨苦吃呢?所以,一个公众号(粉丝经济)的商业价值像极了水库,粉丝生命周期就是这个水库的“深度”,地基开挖的很浅,面积却很大的水库,通常很快就能填满,表面上看“湖泊千里、水源充沛”,然而一旦遇上干旱季节,就好比微信红利期过去之后,新粉丝增速放缓,很快就“见底”,生命枯竭。三、引入粉丝生命周期理念,重新思考新媒体运营由此可见:“粉丝生命周期”就像粉丝经济的灵魂,存在感低,难以量化,但其长短对一个粉丝经济的体量大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权重”之一。当今社会盲目崇拜数据主义,以虚伪理性的名义,过度简化思考,极大的提升可量化数

10、据的权重,漠视难以定量的指标。凡事只要能扯到具体数字的就是“科学的、专业的”,否则就是“空口无凭”。你要打动投资者、打动老板、打动支撑同事靠的不是“洞见”,靠的是谁引用的数据多,谁的算法、公式“逼格高”这种看似专业的“伪专业主义”时至今日已经占据了主流。至此,我们也必须警惕:新媒体的粉丝运营思路跟独立APP的用户运营思路看似类同,实则差异巨大。就拿“精细化运营”的思路来说,比如,独立APP用户就需要非常重视新手用户的引导,但粉丝运营的重点就不在此处了。又比如,独立APP的日活跃用户是以用户启动APP(登录)作为衡量标准,这个想法移植到公众号运营上,自然而然是以“阅读量”作为活跃度的核心参考指标

11、。但这里面是很大不同的。用户打开独立APP的行为基本上可以确认属于“活跃用户的行为”,但读者点开公众号呢?有太多干扰因素了:手误、红点强迫症、被标题“骗”进去、光看标题转发内容类产品之所以具有商业价值是因为它吸引了用户的“真实注意力”,对于“打开瞬间关闭”的行为(也记为阅读量),怎么能视为有效活跃值呢?那么,什么才是衡量粉丝活跃度的精确指标?其实我早在(极简数据分析法:如何用数据视角洞察真相)中就提出来了,我们不应该只看阅读数,更应该关注“阅读完整率”(活跃率的指标应该是“有效阅读数”,阅读完整率的指标苛刻的多,只是我认为它能反馈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从技术角度讲,统计“阅读

12、完整率”或者哪怕是“有效阅读数”都非常简单,但目前好像还没有内容平台为内容运营者提供这个数据(搞的我每次都只能通过复杂的算法粗略统计出来)。为何阅读完整数(有效阅读数)始终无法普及?它们可是更精准体现公众号价值的关键指标啊。或许问题正在于此。资本家们以活跃率作为互联网商业重要的价值评估指标,而活跃率如果与阅读量挂钩,不仅统计简便,更关键的是,数字好看啊,关键是,还能掩盖估值泡沫。否则一个10万+的阅读量如果统计出几百的阅读完整率,那让投资方、广告主情何以堪啊。李少加在两年前就独创提出的公众号价值公式:公众号价值 = 活跃订阅用户数 * 用户质量 * 对用户影响力这个公式其实适用于所有的粉丝经济

13、。而阅读完整率恰恰反映的是“活跃用户数”以及“对用户影响力”。那么,为了从高度同质化的粉丝经济战场中脱颖而出,除了要重新思考粉丝经济的“活跃率”、“影响力”,在运营策略上偏向于优化“阅读完整率”之外,还需要做哪些改变呢?当然必须将“延长粉丝生命周期”提升到战略高度啊。四、粉丝生命周期取决于哪些要素?如果我们彻悟了前面将公众号价值类比为“水库”,就应该不难理解:延长粉丝生命周期远比“用户促活”还重要得多。时至今日,几乎所有新媒体机构在部署战略资源、实施运营策略是,其公众号运营依然是围绕拉新、促活(当然还有变现)展开。粉丝增速慢了?外部引流啊、互推啊、提升发文频率啊阅读量活跃率低了?策划活动啊、H

14、5啊、拉大V分享啊、病毒传播啊这种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线性思维多数时候除了缓解矛盾之外便于事无补,有时甚至是饮鸩止渴(比如盲目烧钱补贴、不计后果的扩张)多数时候,我们脑海中第一时间冒出的答案充其量只能解决低价值的问题,高价值的问题如果如此浅显明朗,它怎么可能会是“高价值”呢?回归粉丝经济的问题,目前业界均认为:大环境不好,红利期已过、活跃率下降、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难道不是众多公众号日积月累采用“直白策略”所导致的么?摆脱困境的方向不是拉新、不是促活,而是一种崭新的视角思考如何有效延长粉丝生命周期。如何延长?声明:以下策略仅适用于“粉丝经济”相关“泛内容产品”(直播网红本人就属于一种内容产品)我们

15、不妨先简单看下粉丝生命周期的主要关联因素: 内容属性 用户认知水平 内容深度 内容成长速度与用户自成长速度之差 开销用户的程度(1)内容属性“泛内容产品”也属于产品的一种,我们不妨先借鉴下典型的产品就不同属性对用户生命期带来的“延年益寿”效果来说:产品的工具属性 社交属性 泛娱乐属性PS:我之所以强调“属性”是因为多数产品都存在多种属性,比如淘宝的主属性是电商工具,但也存在社交与娱乐,只是并非主导。这不难理解,比如淘宝、京东,对一些用户而言,甚至会用一辈子(只要这些企业不倒闭);社交就未必了,比如曾经的QQ、陌陌、豆瓣再到现在的微信,难说;娱乐类更不用说了,昙花一现数不胜数。注:我只是说多数情况,不是绝对,有些娱乐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很长,比如杀人游戏(包括其多种演化版本比如狼人杀)好像从上世纪就已经流行了。声明:李少加一直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