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中国史部分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47972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中国史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中国史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中国史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中国史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中国史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中国史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中国史部分(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中国史部分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考纲聚焦】商周时期的政治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主干知识回扣】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帮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3、特点: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分封。4、作用: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贵州集团形成了

2、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5、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主要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本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对中国社会

3、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w.w.w.k.s.5.u.c.o.m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车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

4、用;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地方: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务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特点:三省指中书(

5、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作用: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3、宁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措施:削实权 (“权”) 削弱藩镇;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二府削弱宰相权力;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w.w.w.k.s.5.u.c.o.m制钱谷(“钱”)地方各路设转运侃,各州郡赋税均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设三司,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收精兵(“兵”)设三

6、系列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纺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4、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辽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主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主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分权,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

7、司,分管地主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此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票拟”。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2、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设立背景: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康熙时设南书房;到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军机处的最大特点:“简、速、密”。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8、 古代中国(2)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考纲聚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主干知识回扣】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春秋暑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耕作技术: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

9、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

10、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的危害:税收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形成:春秋战国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规模小,阻碍社会

11、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容易引发生态矛盾。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1)经济思想:以农为本;(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主要

12、手工业部门及成就冶金业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冶铁技术: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制瓷业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棉纺业: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历程1、商业的兴起商朝时期:“商人”出现,

13、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2、商业的繁荣宋朝: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

14、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古代商业发展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出现标志

15、: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2、清朝发展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阻碍因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具体表现在: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