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_6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5979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_6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_6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_6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_6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_6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_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_6(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讲 刘建新,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教学安排,1.教学目的,2.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3.药物量效关系,4.其它,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教学目的 掌握一些基本的名词概念如兴奋作用、抑制作用;治疗作用;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耐受性和耐药性;效能;效价;半数有效量;向上调节;生物利用度;半衰期;剂量。 熟悉量反应型量-效关系 了解药物-受体学说,名词概念的区别,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始发于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分子反应; 药物效应(drug effect)是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功能变化,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 由于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分子反

2、应及功能变化有密切联系,所以两者常相互通用。,药效学,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 兴奋作用(exciting action) 凡能使机体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增强作用称为兴奋作用。 抑制作用(inhibiting action) 凡能使机体生理与生化代谢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例如奥美拉唑抑制胃壁细胞H+泵功能,减少胃酸分泌量而有利于消化性溃疡愈合。,药效学,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在作用性质或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产生药物作用选择性的基础是: 药物分布不均匀;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不同; 组织结构有差异; 细胞代谢有差异。,药效学,选择

3、性的临床意义,选择性作用在理论上可作为药物分类的基础,在应用上可作为临床选药的依据,在制药上可作为研究的方向。一般的说,选择性高和药物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少,但应用范围窄;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不良反应多,但应用范围广。,药效学,三、药物作用的范围,局部作用 药物吸收入血以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例如适量的丁卡因涂布于粘膜表面 。 吸收作用或全身作用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个部位发生的作用。例如口服或肌内注射阿莫西林感染 。,药效学,四、药物作用方式,直接作用或原发作用 药物在所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 间接作用或继发作用 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它作用 。 例如,去甲肾

4、上腺素有升高血压和减慢心率两种效应。前者是去甲肾上腺素激动血管平滑肌上受体的结果,属于直接作用;后者是血压升高引发降压的结果,属于间接作用。,药效学,五、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治疗作用( therapeutic action)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是期望的药物作用,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对因治疗 ( etiological treatment)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也称替代治疗(replacement therapy),药效学,六、不良反应,不良反应(adv

5、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非期望的药物作用: 副作用(side reaction)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致突mutag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及致癌(carcinogenesis),药效学,七、与连续用药相关类,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称为耐受性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状态,滥用抗菌药及抗虫药时容易发生。 药物依赖

6、性(drug dependence)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又称生理依赖性;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又称心理依赖性 。,八、个体差异,个体之间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称为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 。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患者对某些药物所产生的遗传性异常反应称为特异质反应,药效学,第二节、药物量效关系,基本概念: 量效关系 效能(maximum efficacy)、半效能(concentration f

7、or 50% of maximum ) 效价(potency):起等效反应相对浓度。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LD50) 安全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 LD50 / ED50,第二节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简称量-效关系,是指药物效应与剂量的关系。 最小有效量 极量 最小中毒量 致死量 无效量 中毒量 效应 安全范围 毒性作用 死亡,量效学,一、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量效学,质反应的频数分布曲线

8、和累加量效曲线,量效学,药物A和药物B的效应和毒性的量效曲线二药,量效学,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理化反应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对酶的影响 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影响核酸代谢 非特异性作用 受体,药理,第四节、药物与受体,受体 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具备受体的基本条件: 特异性识别与之结合的配体或药物能力; 药物-受体复合物可引起生物效应,即类似锁与钥匙的特异性关系。,受体学,受体的基本特征,(1)受体具有高度的化学结构的特异性; (2)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9、和高度的活性 ; (3)受体数目是可变的,受药物、病理、及生 理生化的影响而改变。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或药物称为配体。 亲和力(affinity):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激动受体的能力。即产生效应的能力。,受体学,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质量作用定律 解离常数KD 当L=0时,效应为0,当LKD时,LR/RT=100%,达最大效应,LRmax=RT。当LR/RT=50%时,即EC50时,KD=L。 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不仅要有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 内在活性用表示,0100%。故上述公式加入这一参数:E/Emax=L

10、R/RT。,受体学,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的效应的不同,习惯上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 激动药(agonist) 部分激动作用(partial agonist) 拮抗药(antagonist) 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图示,受体学,非竞争性拮抗药(上图)、竞争性拮抗药 (下图),受体学,五、受体类型,门控离子通道型的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细胞内受体,受体学,六、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 cAMP是ATP经AC作用产物。受体、D1受体、H2受体、等激动通过GS作用使AC活化,ATP水解而使细胞内cAMP增加。CAMP能激活蛋白激酶A(PKA)而使胞内许多蛋白酶磷酸化(ATP提供磷基); 环磷鸟苷(cGMP) 是GTP经鸟苷酸环化酶(GC)作用的产物 ,cGMP作用与cAMP作用相反,使心脏抑制、血管舒张、肠腺分泌等 ; 肌醇磷脂 (phosphatidylinositol) 钙离子,受体学,七、受体的调节,受体脱敏 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受体增敏 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若受体脱敏和增敏只涉及受体密度的变化,则分别称之为向下调节和向上调节。,受体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