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0744805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开发与实施,12 04 2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西湖,肖焕之 ,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思考,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 教育环境? 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启示,一位中国科大学生的文章:勤奋是我们的符号,身边每每经过抱着一摞摞书匆匆的身影、耳畔常闻对某个问题的辩论、11点前寝室里是找不到人的,如果因为某些事耽误了学习就会不时出现无比内疚的感觉。大学生如此,我们中学生呢? 记得一位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生的话:我每天在图书馆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时1周的阅读量,因为不努力阅读我就会成为课堂中的“白菜”。 中国的教育:不是倒置而是末端无力(国外基础教育同样严格,起得最早的同样是学生)。没

2、有持久的信念和兴趣,专业意志模糊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选拔人才的模式期待变革)。,追问,为什么会“末端无力”?请老师们去问高考后的学生:你报考什么专业?将来想干什么?再思考:为什么许多学生没有对专业学习的持久兴趣?(缺少研究意识) 从实践活动中成熟专业理想(我们一些同学上了大学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专业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而美国高校录取是在高考成绩通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践材料和成果录取。 教育要面向学生全面发展(那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时候学生进农场、建校舍),书本知识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全面了解学生成为一种需要。,难道考大学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从中学的严苛管束、知识记忆到大学的社团历

3、练、缺课厌学。(缺少自我觉醒) 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多样选拔机会(书本知识很重要但不是唯一,自主招生考试、保送资格认定、免费师范生、 0.1%的调档、国防生、留游学生等) 高考的变革:一本名校单独命题,学生一年多次考试,让优秀学生不再落榜,二本全国统一考试,严格门槛把关,高职学考或技考。(男生录取线低)中考的变革:“分数+等级”制是一种方向(常德市政策左右摇摆着,目前是县级自主)、9科分数相加也不一定就公平。,追问,现在的学生从哪里可以寻找到我们那个年代的童年幸福?从电视洞穴之光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缺少实践体验) 用高品味文化感召(听大师学者讲座、析深度时事新闻、看名人传记、思社会热点;中学生如此

4、习得哲理人性、睿智品格)北大保送生为何又给了本来升学多的那些“名校”( “名校”的声音:教育要因材施教;普通校的声音:生源、资源、条件与办学理念上的差异在进一步被拉大),追问,呼唤办健全的规范的高品味的教育,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学习已隐隐出现。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功利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下降、视野短浅,豪华办学、学风浮躁、忽视内涵现象正在显现。我们真的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 需要校长将“健全、规范和良品”的教育理想根置于心。,1.1 从教育现实中认识什么?,一问:从电视洞穴之光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再思考:能否找到我们那时的童年幸福?(缺少体验) 二问:从

5、严苛管束、知识记忆到缺课厌学、社团历练。再思考:难道考大学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缺少自我觉醒) 三问:请老师们去问高考后的学生:你报考什么专业?将来想干什么?再思考:为什么许多学生没有对专业学习的持久兴趣?(缺少研究),现象观察勤奋的符号,读过一位中国科大学生的文章:身边每每经过抱着一摞摞书匆匆的身影、耳畔常闻对某个问题的辩论、11点前寝室里是找不到人的,如果因为某些事耽误了学习就会不时出现无比内疚的感觉。大学本应如此,但有些大学生缺课、个别教师学念字都不流畅。 记得一位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生曾说:我每天在图书馆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时1周的阅读量,因为不努力阅读我就会成为课堂中的“白菜”。学

6、生的人文气质、心智涵养、国际视野从哪里来?,是本末倒置还是末端无力?,有人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轻松而高等教育严格,中国恰好相反。其实他们基础教育同样严格,“起得最早的同样是学生”,只是课程更丰富、活动更实在、探究更深刻。 我们一些学生没有持久的专业信念和兴趣,专业意志模糊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而许多发达国家高校录取依据是在高考成绩过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材料和成果(含视频资料)录取。 我们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成熟专业理想和职业方向。,1.2 从招考变革中发现什么?,我们面对的形势: 1. 中国高考报名人数从2008年高峰期后持续下降,同时选择出国就读高校而弃考人数还在增加

7、。 2. 北京上海等许多著名中学学生观念的变化:从北大清华梦到香港大学梦再到英美名校梦(一个班学生高考平均分650分以上,一所学校上世界50强大学50多人。2011新增出国31万多人,2010/2011年出国留学人员134万多人)。 3.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都在大幅增加招收中国留学生(有改善经济、吸引人才之意),香港、澳门已完全参与内地高考录取。 4. 综合排名世界前200名高校中中国大陆只占6所。教育部在推出“”计划,并面向海内外名校选拔高校校长、学科带头人等等,211、985名校建设工程力度正在加大。,湖南省高考的考试形式看似变化不大,其实变化在内涵,渐进变革成为湖南的选择。 高招:

8、多样性选拔已经开始(自主招生增加、保送资格认定、免费师范生、国防生、留学生、交换生等已经在关注实践性课程、0.1%的调档) 展望:一本名校单独命题,学生一年多次考试,让优秀学生不再落榜;二本院校全国统一考试,严格门槛把关;高职院校高考 “语数英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直接作为录取依据?,新高考,形成国际视野(听大师学者讲座、析深度时事新闻、看名人传记、思社会热点;中学生如此习得哲理人性、睿智品格)北大保送生为何又给了本来升学多的那些“名校”(我们的教育公平吗?“名校”的声音:教育要因材施教;普通校的声音:生源、资源、条件与办学理念上的差异在进一步被拉大) 教育要面向学生全面发展(那时候

9、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时候学生进农场、建校舍),书本知识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全面了解学生成为一种需要(综合素质评价中已包含:研究性学习水平、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活动经历)。,新思考,1.3 从国外课程体系中启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日、法、挪等国以及我国台湾省都开设了综合实践类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设计学习(美、德) 自然与社会研究(即STS) 应用学习(美) 动手做(美、法) 综合学习时间(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日本) 综合活动学习(台湾),中国大陆:,1996年开始有学校引进研究性学习课程, 1998年 开始在上海试点, 1999年国家召开了第三

10、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列为高中的必修课。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全国从小学至高中都要设置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二、如何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定位,1,2.1 课程的定位,从课程体系解读: 国家课程(必修:刚性,选修:弹性):学习领域、学科、模块三个层次。 地方课程(由省厅审定、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开发) 校本课程(地方校本:自主特色)(是扬长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校本课程,更不是地方课程,是校本开发的国家必修课程(是补短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

11、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是国家必修课程,有法定性质,不开设没有道理,有违法之嫌。 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我们建议每1周不少于1课时,其余2课时集中安排在课外进行),解读,教育部:新课程的亮点;省教育厅:评奖(厅院科协:芙蓉奖);市教育局:组织督查。 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功,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成功;没有亲自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不能完整理解新课改基本理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国家意志,九年一贯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高中 研究性学习活动 15学分 社区服务 6学分 社会实践 2学分,国

12、家指定“内容”(领域),非指定性领域: 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2.2 课程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表,普通高中课程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体现经验与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4个指定领域不是4门独立科目,而是相互融合,因此不必在课程表上单独落实这4门课。,解读,(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高中三年,学生必须完成至少2个不同类型(如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项目设计类:科技类项目设计社会类活动设计)的课题研究,义务教育可以参照。主要内容如下: 1

13、研究性学习基本原理的初步认识。 2研究性学习实施途径和一般步骤的把握。 3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等主要课题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4主题确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5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开题报告的撰写与开题答辩的组织。 6课题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7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和成果展示与交流基本方法的掌握。,(二)社会实践 高中三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不少于15个工作日,其中参加校外活动的时量不少于10个工作日,义务教育可参照。主要内容如下: 1行业体验活动(如军营生活体验与军事训练、农村生活体验与农业劳动、企业生活体验与工业生产等) 2学校传统活动(如学校值周值日活动、科技节、体育节、

14、艺术节以及其它重大节日活动等) 3参观考察活动(如参观考察风景名胜、教育基地、政府机构等),(三)社区服务 高中三年,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总时量不少于10个工作日,义务教育可参照。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如下几个方面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1社区(或者村镇)文化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科普推广活动、拥军拥属、文娱演出等)。 2社区(或者村镇)环境建设(如环保服务、绿地领养、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等)。 信息技术与劳动与技术教育略,2.3 课程的特点,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具有区别和联系) 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 需要处理好: 书本学习与生活学习的关系 学校与社会的关

15、系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需要澄清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确立了其课程的地位,它不是地方课程,也不是校本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分科课程并列、独立,但它只有实施指南,而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生成性的和适应性的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大杂烩,不是什么非学科的东西都往里面装,有严格的规范性。 4、信息技术教育或劳动与技术教育有一定知识体系,可独立开设,但这不能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性学习是围绕学科知识来展开,只是学科课程中的“活动教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也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16、关于信息技术的问题,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标修订的思考,劳动的教育价值可以纳入社区服务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应该:按系列缩写成学生实用的、趣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技术课程 创新性、实践性是其特点 学生、家长、社会都爱读的有一定知识体系的课程,不纯粹是生活小技能、科普小读物。(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已有较成熟的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谁的 专家或教师 学生 学习途径 文本知识间接学习 直接经验实践学习 怎样组织 分科 综合 怎样开展 预设 生成 怎样学习 基于个人的 基于小组的 学习时空 课堂教学时空 开放的时空 学习教材 预设性教材 非预设性的资源 教师角色 “教”师 “导”师,3,三、怎样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0 05 18 中学校长班 常德,怎样“教”?,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谁来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