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论.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4054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方剂学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方剂学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方剂学总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方剂学总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总论.ppt(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方剂总论,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中医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最后完成药物的治疗处方。,处方 方剂 剂型 方法 剂量,治法 用法,每剂药量 每日剂量,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伤寒论麻黄汤方,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

2、枝法将息。,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方剂的起源 二、方剂的理论基础 三、方剂数量的积累 四、治法理论的发展 五、制方原理的阐释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一、萌芽期:原始社会夏、商、周 单味药,盲目性,巧合性,无理、法指导。 二、酝酿期:春秋战国明清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载方197首,无方名。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载方13首。在剂型上,有汤、丸、散、膏、丹之分,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则、治法、组方原则,组方体例等理论,标志着方剂学已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载方314首。创造性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辑入便、

3、效、廉之单方、验方。如“取青蒿一握,绞取汁,尽服之”治疟。 南北朝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载方140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南北朝北齐徐之才药对将药物分成10种,至宋代赵佶圣济经将方剂分成10种,为后人按治法分类方剂提供了理论基础。,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载方7300余首,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法、针灸、导引、按摩、食养等内容。 唐王焘外台秘要收方6000余首,引录大量医学著作,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文献。 宋翰林医官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载方16834首,既继承了前代医学成就,又总结了当代医学

4、经验,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载方297首,后经160多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首,是又一部由政府编写的方书,内容丰富,堪称“宋代医学全书”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专著。 金元时期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后世方论之先河,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倡导辛凉解表、泻热养阴为治疗热病的原则。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5、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和)儒门事亲详细介绍汗吐下三法运用,主张“治病应着重在祛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用药多重寒凉,偏攻慎补。攻下派 李杲(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火为元气之贼”。主张温补脾胃以抑阴火。 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滋阴派,明朱棣编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 明吴昆医方考载方700余首,是历史上第一部详剖方剂的理论专著,“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故。” 清汪昂医方集解载方700余首,将方剂按功用分类。 清吴

6、塘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法,这一时期的特点: 数量激增;内容极大丰富;出现的方论和论述方论的著作;出现了较好的分类方法。 三、成熟期:清代 汤头歌诀(清汪昂) 业医:将方剂学作为独立学科学习。 温病学派形成,为方剂学增添了理论和内容。 四、静止期:近代 五、发展期:现代,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联系基础与临床 二、沟通中医与中药 三、与现代多学科互渗,第四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 三、以章(法)为纲,以节(方)为 目,纲目联系 四、注意重点内容和基本功训练 五、举一反三,拓展提高,第六节 方剂学的研究

7、方法,一、临床实验 二、文献整理 三、逻辑分析 四、实验研究 五、多学科研究,第五节 方剂学的研究范围,习 题,1、我国现存载方量最大的古籍方书是( ),载方( )首。 2、在中医学史上,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医著是( )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 ) 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 ) 5、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组方原理的专著为( ) 6、被誉为“方书之祖”的著作为(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诊察病情 辨识证候,论:确定治则、治法 治:依法处方和予以实施,“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方证相关:方与证之间这

8、种不可分割的对应关系。 又称作“方证对应”。,病:以症状为基本组成要素,由证体现出来的,反 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规律。,证:疾病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治法: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订的治疗方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从历史的发展看,先有方,后有法。 2、从临床辨证论治来看,“方从法出,以法统 方” ,方从属于法。 3、方与法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治法的形成与发展 1、内经中最早提出治法。 2、伤寒杂病论进一步充实了治法。 3、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治法, 将诸多治法概

9、括成“八法”。,汗法 定义: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汗出,使邪气随汗 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伤寒论) 适用范围: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 麻疹初起未透; 疮疡、痢疾、疟疾初起兼有表证; 风疹、湿疹等皮肤疾患; 风湿在表和水肿实证兼有表证 分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吐法 定义: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方法,以祛除停留在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 方法。 立法依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适用范围:痰涎壅阻咽喉; 顽痰停滞胃脘; 饮食停滞胃脘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 注

10、意:部位在咽喉、胸膈、胃脘,离胃入肠不可用。,下法 定义:通过泻下通便,是积聚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 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除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至真要大论) 适用范围: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 结痰停饮等。 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和法 定义: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 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 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 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伤寒明理论) 适用范围:邪在半

11、表半里;脏腑、阴阳、表里失和 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温法 定义: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 络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清法 定义: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泄火解毒等作 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 法。 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补法 定义:通过补益、滋养人体的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 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 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虚则补之”

12、、“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 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适用范围:(脏腑、阴阳、气血)各种虚证,消法 定义: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消除体内因气、 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 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立法依据:“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消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行气、活血、祛痰、消食、利水、驱虫 狭义:消食,消法和下法都能治疗有实邪,二者的区别如下: 下法 消法 病位: 肠胃 脏腑、经络、筋肉 病势: 急迫 较缓 作用: 急攻速下 渐消缓散 虚实: 形证俱实 虚实夹杂 结果: 排出

13、 消失,第三节 方剂与中药,1、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中,中药与方剂之间表现出并存互动的复杂关系; 2、方与药在配伍运用中还表现出复杂的离合关系:一方面,方以药成;另一方面,方药异同。 3、在中医药学中,中药和方剂在理论上一脉相承,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按病证分类: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 按组成分类:“七方” 按主方分类:祖剂 按治法分类:“十剂”、“八阵”、“二十二剂” 综合分类法:本教材,“七方” 大: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 小: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邪轻浅的轻剂。 缓: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需长期服用的方剂。 急: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

14、的方剂。 奇:单数味药组成的方剂。 偶:双数味药组成的方剂。 重(复):两方或数方组成的方剂。,“十剂” 北齐徐之才药对将药物分成十种 宋代赵佶圣济经在每种后加一剂字,将方分 成十种。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明确提出“十剂”名称。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八阵”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补方之制,补其虚也。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攻方之制,攻其实也。 散方之制,散表证也。 寒方之制,为清火也。 热方之制,为除寒也。 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二十二剂(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 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

15、暑、利湿、 润燥、泄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 明目、痈疡、经产、救急良方,习 题,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消法与下法的异同 3、八法由清代( )在 提出,包括( )。 4、八阵包括( ) 5、十剂是指(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四章,第一节 药物配伍,一、配伍的概念 配伍: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 二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药物配伍的意义 1、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提高疗效。 2、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减缓对人体 的不利作用。 3、便于随证加减,扩大治疗范围。,异类相使:指主要功效虽异但作用环节关联的 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类)药为主,另 一种(类)药为辅,通过辅药对主药的协同或 互补作用而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疗效。如半 夏与陈皮,麦冬与人参治肺阴不足,青蒿与鳖 甲。,二、常见的药物配伍形式: 同类相须:指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运用, 通过药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特殊的协同作用而增 加疗效。如:麻黄与桂枝,大黄与芒硝。,相反相成:指性能相反的药物在寒热温凉、升 降沉浮、开阖补泻等不同意义上的配伍。,寒热并用:寒积便秘之附子与大黄 补泻同施:六味地黄丸之三补三泻 升降相随:麻黄汤中麻黄与杏仁 散收同用: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 刚柔相济:附子与白芍温阳和营 通涩并行:止血之侧柏炭与活血之丹皮,引经报使:利用药物归经的特性,针对主治证候的病位配伍适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