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完整整理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42343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完整整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方剂学完整整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方剂学完整整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方剂学完整整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方剂学完整整理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完整整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完整整理资料(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 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两汉时期 方剂

2、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官修方书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 ;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 ;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明清时期 方药共荣、由博返约1. 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2. 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

4、对瘀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 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心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证: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给疾病机体一定阶段机体状态的概括,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恶双方力量的对比

5、,是疾病本质的具体表现。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表证: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较急,病位较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以发热恶寒、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常见证的证候。里证:病邪深入脏腑、气血、骨髓所致,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的证候。实证: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虚证: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八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6、。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汗 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表证、风湿痹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吐 法;1、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2、使用条件:病位居上、内蓄实邪、病势急暴体质壮实(体虚气若、孕妇、小儿慎用)3、适应病证: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下法1、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

7、治法。2适应病证:古代:有形积滞、无形热邪(釜底抽薪)、肠痈;现代:各种中毒症、腹部术后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 法1、含义:狭义:和解-少阳证;广义:调和-表里、营卫、阴阳、脏脏间的失调不和,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与分类:邪犯少阳:和解少阳;肝脾不和:调和肝脾;肠寒胃热:调和肠胃。注:少阳证:伤寒论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热一证是“三阳”证的共同点,也是阳证与阴证辨别的关键。“三阳”分别为太阳、阳明、少阳。少阳证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类型。症状:寒热往来、口干、咽干、目眩、胸肋苦

8、满痛、默默不欲饮食等,为半表半里之证。温 法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症:里寒证:寒从中生、外寒直中清 法1、定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里热证3、常用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消 法1、定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补 法1、定义: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2、适应病证:(1)虚证。(

9、2)正虚感邪。3、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七方说: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小、缓、急、奇、偶、复”按病证分类: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后有 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张氏医通 医方考按主方分类:为明代施沛祖剂首创。归纳病机、治法共性类方研究有较好作用。这种以方剂组成药物为主要依据的分类,往往忽视了方剂始见之先后十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提出“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配伍: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配伍的作用1. 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2. 产生协同作

10、用。3. 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4. 扩大治疗范围。5.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以法统方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

11、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势,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解表剂:1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2分类: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3适应病证: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4使用注意:(1)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 (2)宜温服,服后避风寒,温服。药后避风寒、保暖、取微汗。汗出病瘥,即停服,不必尽剂。 (3)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4) 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辛温解表剂:风寒表征麻 黄 汤 类

12、伤寒论-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流涕、喷嚏等。4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麻杏相使,加强宣肺平喘之效。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病机分析 主治症状桂 枝 汤 类伤寒论-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恢复卫阳和营阴的平衡协调)。2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3症状:恶风(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或身痛、流涕、喷嚏等。4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5运用:辨证要点:

13、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麻黄汤与桂枝汤之比较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九味羌活汤 类 张元素方,录自元王好古此事难知-1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2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3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4配伍特点:(1)温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2)分经论治“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故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动态观念,个

14、体化用药。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内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6临床应用: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小青龙汤 类 伤 寒 论 1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2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证。(表寒内饮证)。注:常见证型治要:(1)寒饮停肺证:临床表现:咳嗽气喘,或哮鸣有声,胸部紧闷,不能平卧,吐稀白痰涎。治疗方法:温肺化饮。代表方剂:小青龙汤(2)寒饮停胃证:临床表现:胃脘痞胀,胃中有振水声,

15、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或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便溏。治疗方法:温化水饮,健脾利湿。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3)饮停胸胁证:临床表现:胸廓饱满,胸部胀闷或痛,咳嗽气喘。治疗方法:逐水祛饮。代表方剂:十枣汤3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甚或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或头面四肢浮肿、脉浮。4配伍特点:散中有收、开中有合5运用: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辛凉解表剂:1适应证:外感风热表证。2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银 翘 散 类温病条辨1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2主治:瘟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疼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3配伍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