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42223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9.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P258,泌尿系统疾病 授课教师:高冰,主要内容 5学时,一、肾小球疾病 二、肾盂肾炎 三、泌尿系统肿瘤,复习正常肾脏结构和功能,肾小球结构,血管球:入球小动脉多级分支形成约20-40个毛细血管绊 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壁层上皮细胞间 血管系膜:系膜细胞、基质,内皮细胞:有窗孔 基膜:内、外两侧疏松,中间致密 裂孔膜:足细胞胞体形成足突,其间有裂孔膜,滤过膜结构,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简称肾炎 分类: 原发性:肾脏独立性疾病 继发性:继发于其它疾病,或某些全身疾病的一部分 一般所指肾炎,是

2、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抗原 1.内源性抗原 肾小球自身成分:内皮细胞、基膜、足细胞、系膜细胞 非肾小球性抗原:核抗原、肿瘤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和DNA等 2.外源性抗原 病原体、药物、类毒素、异种血清等,(二)发病机制,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致病 1.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1)固有抗原:仅少数肾炎,5% 抗体与肾小球基膜或足细胞抗原结合,IC沉积于基膜内、外侧 (2)植入抗原:非肾小球性抗原(内、外源性)与肾小球内成分结合,免疫复合物沉积,Ag,Ab,IC,Antigen,Antibody,IC沉积于基膜,2.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绝大多数肾炎属此型,90% 外源

3、性或内源非肾小球性Ag与Ab在血液中结合形成IC,随血液循环沉积于肾小球滤过膜,引起免疫损伤 (1)IC沉积部位:系膜区、内皮下、基膜内、上皮下 (2)影响IC沉积因素:IC分子量大小 大分子巨噬细胞吞噬,不沉积;小分子滤过,随尿排出;中分子易沉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循环IC,IC沉积于上皮下,IC沉积于内皮下,损伤机制,IC沉积于滤过膜上,中性粒、单核细胞浸润,蛋白酶、氧自由基、花生四烯酸、细胞因子,肾小球基膜降解、细胞损伤,通透性升高,蛋白尿、血尿,系膜细胞增生及基质硬化,炎症介质,系膜细胞,少尿、无尿,炎症介质,二、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 死,肾小球玻变,肾

4、小管玻变和脂肪沉积 2.渗出:L、N、M及纤维素渗出 3.增生:任何细胞和基质都可增生 1)内皮C、系膜C增生为主Cap内增生性GN 2)肾小囊上皮C增生为主新月体性GN 3)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系膜增生性或膜增 生性GN,三、临床表现,尿改变,尿量,尿质,少尿、无尿,多尿、夜尿,血尿 蛋白尿 管型尿,水肿、高血压 氮质血症 尿毒症,肾小球肾炎临床类型,1.急性肾炎综合征 2.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3.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 4.隐匿性肾炎综合征:无症状血尿或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肾炎,滤过膜通透性,高度蛋白尿3.5g/24h,低蛋白血症30g/L,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

5、高度水肿,肝脏合成脂蛋白,高脂血症,四、病理类型,1.急性弥漫增生性GN 2.急进性GN (快速进行性) 3.肾病综合征:膜性肾小球病、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GN、系膜增生性GN 4.IgA肾病 5.慢性硬化性GN,(一)急性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 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发病情况:最常见,予后最好的一种肾小球肾炎;起病急,病程短,多在短期内痊愈 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变性质:急性增生性炎,病因和机制,病因:与感染有关,主要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又称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证据: (1)感染后2-3周出现症状(抗

6、体形成) (2)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 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病理变化,大体:体积轻、中度增大,表面光滑,胞膜紧张,颜色红,称之为“大红肾”;表面散在粟米大小出血点,有“蚤咬肾”之称,急性肾炎大体变化,镜下:,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N、M浸润;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微血栓形成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并有管型 肾间质:充血、水肿,急性肾炎光镜下变化,病理临床联系,急性肾炎综合征 (1)尿改变 尿量:少尿、无尿。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量减少滤过率下降少尿或无尿 尿质: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滤过膜损伤、通透性增加,(2)水肿,肾小球滤过

7、,而小管重吸收尚好H2O、Na潴留水肿 变态反应引起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 (3)高血压 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结局、转归,(1)完全恢复:绝大多数(95%以上)病人,尤其儿童,半年内痊愈 (2)转为慢性:少数增生持续存在,几经反复,临床上表现为迁延性蛋白尿、血尿 (3)转为急进性肾炎:极少数病人,病变重,发展快 (4)死亡:极少数,在急性期死亡,因心衰、尿毒症或高血压脑病,(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又称: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或恶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情况:较少见,占5%,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予后差。常数周或数月内死于尿毒症 发病年龄:多为青、中年 临床表现: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病变

8、特征:增生为主,广泛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病因、分类,型:抗肾小球基膜性肾炎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s综合征 抗GBM抗体与肺泡壁基膜交叉反应,咯血、血尿、蛋白尿、轻度高血压、肾衰 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型:原因不明,血管炎,较多见,病理变化,大体:双肾体积肿大、苍白,皮质常有点状出血 镜下: (1)肾小球:90%以上肾小球有新月体 新月体: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形成环绕毛细血管丛周围环形或新月形小体 肾球囊内渗出纤维素、M、N、红细胞 系膜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轻增生,新月体演进:,上皮性新月体(壁层上皮C和少数M) 纤维上皮性新月体(上皮间成纤维C) 纤

9、维性新月体(上皮被纤维组织取代) 玻璃样变,镜下新月体,上皮性新月体,纤维性新月体,(2)肾小管,上皮细胞常有水肿和脂肪变,腔内可见透明管型 (3)肾间质 轻度纤维组织增生,多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及水肿,病理临床联系,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1)尿改变 尿质:血尿、蛋白尿基膜缺损、毛细血管壁坏死红细胞、蛋白漏出 尿量:少尿、无尿新月体形成造成肾小球缺血和球囊腔闭塞,滤过,出现少尿或无尿,(2)高血压,少尿、无尿 钠、水潴留血容量 肾素血管紧张素全身血管收缩,肾单位纤维化、玻变肾缺血肾素 (3)氮质血症 少尿、无尿代谢产物潴留氮质血症 (4)肾衰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紊乱肾衰,结局

10、、预后,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 (1)多数数周或数月内死于尿毒症 (2)极少数度过急性期,转为慢性 新月体数目与预后有关: 双侧肾肾小球新月体80-90%以上,常在数周数月死于尿毒症 如50-80%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进展较慢,病程较长,预后稍好 如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预后较好,(三)肾病综合症及相关肾炎,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高为主要病变的症候群 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即:高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浮肿、低蛋白血症。尿蛋白3.5g/24h 膜性、微小病变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1.膜性肾小球病,多见于青、中年人,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类型,起病缓

11、,病程长 毛细血管基膜弥漫性增厚,而增生和渗出不明显;银染:基膜外有钉状突起与基膜垂直相连,如“梳齿” 晚期:基膜高度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压、闭塞纤维球、玻璃球,病理变化,银染:基底膜外有钉状突起,银染,梳齿,膜性肾小球肾炎电镜结构,临床特征,见于成人,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大量非选择性蛋白) 激素治疗不敏感,40%转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多见小儿,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原因 光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滴(又称脂性肾病)和玻璃样小滴,管内有透明管型 电镜:足突融合消失或变扁平 大体:肾肿大,切面黄色脂纹,病理变化,足突融合,足突融合,临床特征,多见小儿,肾病综合

12、征(选择性蛋白尿) 儿童患者预后好,90%对激素敏感,完全恢复 5%复发,转慢性,预 后,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部分肾小球受累(局灶性),受累肾小球中仅少数毛细血管袢(节段性)硬化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非选择性蛋白尿),预后差,常发展为肾衰,病变特点,临床特征,4.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青少年,起病缓,病程长。又称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镜下: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毛细血管壁不规则增厚;银染:毛细血管壁“双轨”状 原因:系膜细胞增生并插入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甚至环绕管壁,使管壁增厚、血管球呈分叶状,病理变化,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插入,系膜 插入,毛细血管壁呈“双轨”状

13、,毛细血管壁呈“双轨”状,病理临床联系,半数:肾病综合征(非选择性蛋白尿) 少数:轻度蛋白尿或血尿 晚期:高血压、肾衰 预后差,对激素治疗无效 病变进行性发展,40%患者在20年内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并出现肾衰,结 局,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青少年多见,原发或继发,主要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 光镜:弥漫性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严重时系膜硬化 电镜: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 + 电子致密物沉积,病理变化,系膜区增宽、毛细血管壁无明显变化,临床特征及结局,部分表现为隐匿性肾炎;部分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非选择性蛋白尿);部分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 临床发展缓慢,一般预后好,2-3年内

14、可消退。 少数患者,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四)IgA肾病 Bergers Disease,全球最常见的肾炎类型,我国约占30%;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机制:不清,发病前12天有呼吸道炎,粘膜IgA合成增加并在系膜区沉着 光镜:多样性,以系膜增生最常见;荧光检查系膜区单纯性IgA沉积,为本病特征及诊断依据 临床:主要复发性肉眼血尿,半数发展为肾衰,(五)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为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终末阶段,又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0%患者无肾炎病史 发病年龄:多为成年人 临床表现:慢性肾炎综合征 病变特征: 慢性硬化性颗粒性固缩肾,病理变化 6+3公式,大体: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双侧肾对称

15、性六变:体积变小、重量变轻、质地变硬、表面变形(细小颗粒)、切面皮质变薄(皮髓分界不清)、颜色变浅,镜下:3变,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变(玻璃球),所属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使玻变肾小球呈“集中现象” 残存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代偿性扩张并见管型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小动脉硬化,慢性肾炎光镜结构,慢性肾炎综合征 (1)多尿、夜尿、低比重尿:肾单位丧失,血流通过残存肾小球的速度加快,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有限 (2)高血压:肾缺血肾素高血压 (3)贫血:红细胞生成素,毒性产物抑制骨髓造血 (4)氮质血症、尿毒症:滤过率下降,血尿素氮、肌酐,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16、,病理临床联系,结 局,预后极差,死于尿毒症(肾衰)、心衰、脑出血(高血压)或继发性感染(机体抵抗力),三种肾炎病理变化比较,第二节 肾盂肾炎,概念:由细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主要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 临床表现:发热,腰痛;血尿、脓尿、菌尿,膀胱刺激症状;晚期出现肾功不全和高血压 发病情况:多发于女性,尤其育龄妇女(20-40岁)和女婴;男:女1:10 分类: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途径 1.上行性:最常见。膀胱炎、尿道炎输尿管肾盂肾盏、肾间质 病原菌:大肠杆菌60-80%,其他付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 病变:多累及一侧肾脏 2.血源(下行)性:少见。 细菌入血肾 病原菌:葡萄球菌多见 病变:多累及两侧肾脏,诱因:,1.尿路阻塞:最常见诱因。输尿管先天畸形、尿道结石、前列腺肥大、妊娠子宫及肿瘤等 尿液潴留细菌生长繁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