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6.21《长亭送别》课件(共76张ppt)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42148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6.21《长亭送别》课件(共76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6.21《长亭送别》课件(共76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6.21《长亭送别》课件(共76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6.21《长亭送别》课件(共76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6.21《长亭送别》课件(共76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6.21《长亭送别》课件(共76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语文高二上册6.21《长亭送别》课件(共76张ppt)(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亭送别,王实甫,预习检测一:语音,筵席 上朝取应 / 应届 玉骢难系 迍迍 揾泪 挣揣 余荫/荫庇/荫蔽 谂知 弃掷 煞强如/煞费苦心/煞风景 玉醅 口占一绝 赓续,字形辨析,笑靥/餍足/梦魇/赝品 今宵/云霄 狼藉(籍)/户籍 厮守、厮打、厮杀 金榜题名 暮霭/和蔼,元曲常识,一、关于元杂剧 1、元曲:杂剧+散曲。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数,由多支曲子连贯组成,可供配乐歌唱,是元杂剧的主体部分) 2、元杂剧: 概念及产生:元代戏曲形式,语言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融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结构

2、特点: 一般每本四折,一折相当于话剧的一幕;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宫调即调子,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即曲调的名称,类似于词牌,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有宫调名。,剧本组成: A)曲词:剧中人的唱词,杂剧的主体部分,是在诗词、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句法、韵脚等填写的唱词。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特点是:a)有严格韵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衬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达意;c)语言通俗凝练;d)每折唱词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B)宾白:指人物对白

3、、独白、旁白、带白等,由白话或部分韵文组成,因杂剧以“唱为主,白为宾”故称“宾白”。 C)科、介:对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等的舞台说明。 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外末、副末、大末、小末等),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卜儿(扮演老年妇女),洁郎(扮演和尚),西厢记 1、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2、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3、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元朝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所作杂剧十四种,现

4、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 其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被认为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区别于关汉卿之“本色派”),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王实甫和西厢记,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六才子书,水浒传、西厢记、杜甫诗、庄子、史记、离骚。,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 公元九世纪唐人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了 (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

5、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西厢记诸宫调,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

6、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原始故事与王实

7、甫西厢记,莺莺传叙述的是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 “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

8、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王实甫西厢记剧情梗概,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崔莺莺夜听琴,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 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

9、? 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 莫不是梵王宫殿夜鸣钟? 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 却原来是西厢的人儿理丝桐。 他不作铁骑刀枪把壮声冗; 他不效堠hu山鹤唳空; 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 ; 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 他思已穷,恨未穷, 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已通, 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 感怀一曲断肠夜, 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张生赴约,由于

10、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云雨来。”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

11、,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西厢记和以前的西厢记诸宫调等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

12、感情。,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小型张:双玉读曲,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

13、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 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

14、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长亭送别,三读 三思 第一遍: A、读字 B、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第二遍: A、读意 B、理清文意,抓住“别”字,分析文中写了哪几个场面 第三遍: A、读情 B、诵读品味,揣摩别情,送别途中13 饯别宴上(411) 临别叮嘱(1217) 离别情思(18-19),长亭送别的四个场景,戏眼 离愁别恨,悲别离 怨功名 念羁旅 忧重娶,送别途中 饯别宴上 临别叮嘱 离别情思,鉴赏方法,把握鉴赏点赏析曲词,根据曲意改编成小散

15、文,根据曲意改写为现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送别途中,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满眼秋色,莺莺不禁悲从中来。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鉴赏点:情景交融的手法,鉴赏: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谒扑地,遂死。”,端正好,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词曲中思王太白。,诗词的化用,【端正好】迎归 _,_,_ _,_。 晓来谁奏春归曲?应是马蹄轻。,试选取意象表现来年莺莺迎归时的情态,端正好 改写现代诗,碧澄的高空飘浮着朵朵白云, 四处的低冈飘散着片片黄花, 我无心观赏秋景, 心中只有满溢的惆怅。 萧瑟的秋风一阵阵掠过, 那避寒的大雁已结队南飞, 我的心更加感伤凄凉。 想到即将的别离, 惟有把心思默默埋想。 看远处,是谁 一夜之间染红了经霜的枫林, 让醇厚的红色醇了空气,醉了心肠? 定是 离别的人儿那带血的泪光。,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幅深秋送行的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这样?,松 了 金 钏 减 了 玉 肌 懒 于 梳 妆 昏 沉 思 睡 衫 袖 揾 泪,滚绣球中的“恨”,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